李述陽
【摘 要】實施經濟責任制可以提升生產經營和相關工作的質量,有效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并實現企業經營業績提升和員工收入增長的雙豐收。企業實施經濟責任制過程中會涉及一系列的基礎工作,比如定額工作、計量工作、目標的制訂與分解、考核重點及權重設置、統計跟蹤、檢查監控等,同時,經濟責任制要與企業的客觀實際情況相適應,要服務于企業的經營和發展。但有些企業并不具備實施經濟責任制的基礎條件,或者在實施經濟責任制的過程中并未遵循相應的管理要求,因此導致經濟責任制實施效果較差。本文就企業經濟責任制的應用管理體系以及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以發揮經濟責任制在企業管理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經濟責任制;企業管理;“責、權、利”結合
一、引言
經濟責任制是企業管理中的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也是比較核心的分配制度,尤其是現代企業管理更加注重管理績效,因此經濟責任制也是企業績效管理中廣泛應用的重要管理工具。企業在應用實施經濟責任制時必須具備必要的基礎條件,包括定額工作、計量工作、目標的制訂與分解、考核重點及權重設置、統計跟蹤、檢查監控等,同時在應用實施經濟責任制的過程中應遵循相關的管理要求,否則就不能達到經濟責任制的管理效果。有些企業由于不具備實施經濟責任制的基礎條件,或者在實施過程中沒有遵循管理要求,最終導致經濟責任制的實施效果較差,因此需要認真分析原因,尋找解決措施,以達到企業應用經濟責任制的績效提升效果。
二、經濟責任制管理體系
經過多個企業在較長時期的實踐應用,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經濟責任制管理體系。
1.經濟責任制的定義
經濟責任制就是通過法定或約定的法律形式,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以及相應的經濟指標和經濟核算,采取獎勵和處罰來實現對于責任者(包含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行為的引導。
2.經濟責任制的基本內容
經濟責任制一般由經濟指標、經濟權利及義務、經濟核算及責任的確定、考核兌現四個部分的內容組成。
(1)經濟指標
經濟指標是構成經濟責任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經濟承包責任制所涉及的指標內容,是經濟責任制確立的基礎。如效益指標、產量指標、成本指標、質量指標、進度指標等。
(2)經濟權利及義務
經濟權利及義務指經濟責任制雙方(或多方)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是經濟責任制履行的重要保障。如責任者為履行經濟責任制而需要的人事、經濟、協調權利和接受權利方監督義務等;權利方監督、考核權利和為責任者提供相應經濟、人力和物資義務等。
(3)經濟核算及責任
經濟核算及責任是指對經濟責任制履行后經濟指標效果評價的約定,以及在同一指標有多方責任主體時責任區分。主要約定數據統計方法(包含數據來源、統計區間、統計口徑、統計方法)、數據核算方法、責任區劃和特殊約定等。
(4)考核兌現
考核兌現是指對經濟責任制履行后(或經濟責任制約定期間結束)根據核算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對責任人進行獎勵(或處罰)。
3.經濟責任制的建立
(1)經濟指標的建立
經濟責任制的核心內容是“經濟指標”。因此,經濟指標的建立是經濟責任制的重要工作,也是關系經濟責任制是否科學合理和在經濟工作發揮作用大小的關鍵因素。經濟指標的建立要服務于權利方的要求,要服務于訂立經濟責任制的目的。因此不同的經濟責任制有不同的經濟指標體系和重點。如項目經濟責任制重點偏重于進度和工程質量,而企業經營經濟責任制則重點偏重效益、成本、質量等等。所以,經濟指標的建立要以具體經濟責任目的為導向來建立。
(2)經濟權利和義務的約定
①責任者權利和義務的約定責任者的主要權利包括為履行經濟責任制內容而必須具備的人事調度權利、物資調度權利、資金調度權利等,以及相應的工作場所、環境和設備等相關資源的具備等,同時完成或達到經濟責任制目標而相應得到獎勵的權利等。而責任者的義務有:保證認真履行經濟責任制內容,并充分利用權利方給予的相關權利和資源努力為經濟責任制目標而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的義務,接受權利方的監督和管理等義務,目標未完成接受權利方的處罰的義務等。
②權利方權利和義務的約定。權利方的主要權利包括要求責任者完成目標、對責任者進行考核、對責任者進行監督和管理、出現重點變動因素對經濟責任制進行適當調整等權利。權利方的義務有:為責任者提供相應權利、資源和當目標實現后給予責任約定獎勵的義務。
同時,權利方和責任者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協商約定有利于經濟責任制目標實現的權利和義務。
(3)經濟核算和責任區劃
①經濟核算。經濟指標一經確立,按盡可能量化原則,則可根據經濟指標性質和特性約定經濟核算方法。
②指標統計。原則上經濟核算數據的統計來源于中立方,但如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權利方為企業法人代表,責任者為企業內部人員或單位時。數據來源則一般來源于獨立于責任者的職能機構。若數據來源必須來源于責任者,則可約定經指定方進行審計。
③指標核算。有些有明確定義和核算的指標,則可直接根據統計資料直接進行核算。如效益、產銷率、成本、產量、一等品率等指標。而對于協商而定的指標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約定。
④責任區劃。當幾個責任方涉及同一指標時為便于指標分解和落實,則對各責任方責任進行區劃。如效益指標同時涉及營銷、生產、質量等職能單位。有可能出現因生產未達到銷售要求導致效益達不到;也有可能因銷售價格或數量未達到目標而達不到目標的情況……,因此這種情況下對指標進行分解,分清責任有利于各部門高效執行責任范圍內的責任。
4.特別約定
因為事物的發展和不確定性,因此充分對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預測和約定,也有利于經濟責任制的公平和合理性。
5.考核兌現
一是經濟責任制期間結束后,經過經濟核算后與目標進行對照,對照約定的獎罰予以兌現。
二是考核兌現要求及時和公正有,利于維護經濟責任制的嚴肅性。
三是在經濟責任制實施期間要加強過程監督和控制,及時發現差異并予以控制,因為經濟責任制的基本目的不是為了處罰或者獎勵,而是為了完成經營目標。
三、經濟責任制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企業在實施經濟責任制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主要問題及原因如下:
1.不具備相應的基礎條件
一些企業并不具體實施經濟責任制的基礎條件,最終導致經濟責任制管理體系無法運行。主要包括:
一是未建立比較完善的定額體系,無法對一些指標進行合理考核。
二是計量裝置不完善,無法獲得考核所需要的基礎數據。
三是崗位設置不合理,無法明確劃分責任。
四是崗位定員不合理,難以達到考核激勵作用。
五是工資標準不合理,積極性較差。
2.未遵循相關的管理要求
目標的制訂不合理,造成被考核者難以完成或很容易完成;考核重點和權重設置不合理,無法達到經濟責任制的激勵與約束作用;統計跟蹤和監控檢查力度不夠,容易造成被考核者弄虛作假;管理者隨意調整考核結果和獎罰力度,打擊了績優者的積極性,削弱了執行力。
四、經濟責任制應用問題的解決對策
經濟責任制在實施過程中雖然會遇到各種問題,但可通過以下措施來避免或解決,以提高經濟責任制的實施效果,充分發揮經濟責任制的重要作用,促進企業完成經營目標。
1.創建相應的基礎條件
一是經濟責任制要因地制宜,要與客觀實際情況相適應。
實施經濟責任制的企業要考慮本企業生產設施、人員等基礎狀況,要與行業指標、企業歷史指標、理論指標水平相結合。
二是經濟責任制要建立保證體系。
要抓好經濟責任制的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企業主要領導干部要親自負責組織實施工作,要健全組織系統,完善指標體系。經濟責任制的指標制訂、考核檢查、兌現獎罰等方面應逐步實現制度化、規范化。
2.建立并遵循相應的管理制度
經濟責任制要做到獎罰分明,獎懲及時兌現,不能隨意調整。經濟責任制要適應并服務于公司的經營和發展。經濟責任制作為公司經營管理的重要經濟制度,要適應公司經營管理的需要,并且要能夠促進公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秀艷. 有關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運行若干問題的探究[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3(7):21-22.
[2] 卜民民. 論企業經濟責任的落實制度構建[J]. 財會學習, 2017(16):223-223.
[3] 王秀蘭. 經濟責任制的意義淺談[J]. 中國管理信息化, 2017, 20(5):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