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之琳
【摘 要】本文在對比分析成都和上海兩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數據和各自的發展優勢的基礎上,探討了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地區傾向性政策和城市所擁有的資源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經研究發現,這四種因素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極大的。 各城市也應利用自身的優勢使城市優勢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被發揮出來。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地理位置;交通;政策;資源
一、引言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呈現出極性發展的趨勢,不同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存在著差異。研究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助于縮小區域經濟間的發展差異,有助于實現資源相對合理的配置。本文將以上海和成都作為中國東部沿海和西部內陸城市的代表以此探討區位因素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的影響。本文在已有的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的研究基礎上探討形成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原因。筆者將說明,在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差異現象的4個原因:第一,地理位置;第二,城市的交通;第三,地區傾向性政策;第四,城市資源。
二、地理位置
上海位于31°N, 121°E。處在長江三角洲前沿,東面東海,南至杭州灣,西臨江蘇省和浙江省,北接長江入海口,是我國東部一特大城市。
成都處于31°N,102°E,位于我國內陸腹地,四川盆地西部,面積1.46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8萬畝, 是我國西部最大的城市,是我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
三、交通
上海是我國東部的特大沿海城市,擁有港口——“上海港”處在我國大陸海岸線中部,位于長三角水網地帶,該港口貨物及集裝箱的吞吐量均居世界前列,對中國對外開放和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起著極大作用。經上海港走出國門的外資近抵日本、韓國,遠可達美洲、歐洲、非洲地區,大大促進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此外,上海是我國重要的鐵路樞紐,京滬滬杭線北起北京經上海南至杭州,是聯系中國華北與東南沿海地區的重要干線,是東部沿海的交通大動脈,極大帶動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在航空運輸方面,上海是我國第二個擁有兩個國際機場的城市。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是中國三大國際航空港之一;虹橋機場則更是在全球范圍內首先嘗試了高鐵與機場融合的舉措,該舉措極大地提高了上海航空與鐵路運輸的聯動性。為推動上海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地促進作用。
成都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寶成成昆線北起寶雞經成都南達春城昆明,是聯系關中與川內西北和中國西南的重要鐵路干線,大大促進了沿線的人才和自然資源流動,促進了經濟發展。航空方面,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許多高原機場的最大中轉機場,提供多條直飛高原機場的航線,這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促進了西部大開發進程,不僅使西藏等地區的農牧副產品經成都銷往我國各地,也利于成都開辟新的市場,對成都的區域經濟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將要建成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位于四川天府新區南部。該機場建成后,成都將成為除北京和上海后外中國第三個擁有兩個大型國際機場的城市,這將極大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四、政策因素
2013年9月29日,上海成立的自由貿易試驗區。 免稅免證,金融放開、利率市場化和外匯人民幣自由化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全面的金融服務,吸引了世界各國的投資者。保稅區的建立也讓中國老百姓能在保稅區內享受到更加國際化的教育,醫療,物流服務,促進分散投資,同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1918 - 2002 ) 所講“不要把所有雞蛋裝在一個籃子里(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上海自由貿易區輔助區域經濟開辟了更多的貿易渠道,擴大了市場的貿易容量,提高了貿易規模,實現了物流,金融,服務以及文化各方面的集聚,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資源的互補,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此外,以上海,安徽,江蘇,浙江共同構成的長三角城市群是世界的六大城市群之一,也是 “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長三角城市群在中國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也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長江經濟帶的引領發展區,是中國城鎮化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
四川天府新區是中國第11個國家級新區,其覆蓋成都市高新區、雙流區、龍泉驛區以及周邊多個市縣。 2014年11月15日,《四川天府新區總體方案》顯示,四川天府新區將在金融投資、產業、土地三個方面受到政策的支持。 截至目前,天府新區已經吸引了包括IBM、NEC、華為、騰訊等近250家國內外著名企業入駐。此外,雙流西航港開發區已經快速發展成為國內技術路線最齊、產業鏈條最長、發展潛力最大的新能源產業基地。四川天府新區的建立,極大地帶動了以成都為中心的“大成都”范圍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成為長江上游經濟帶發展引擎,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的發展。
五、資源因素
上海高校高度聚集,人才濟濟。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多個重點高校為上海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才資源和優秀的人才保障。不斷為上海建成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以及國際航運中心助力。此外,上海有中國最大的近海漁場——舟山漁場。其漁業資源豐富,是眾多經濟魚蝦產卵,索餌場所,也是中國產量最多的帶魚漁場,為上海及周邊地區提供了豐富的魚類資源,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為上海的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成都市現在有42所普通高校,133所中等職業學院,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達15萬人,人才資源合力共建“西部數據硅谷”。自然資源方面,成都地處四川盆地,四面環山,擁有豐富且種類齊全的礦產資源。四川西南部地區以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稀土資源為資源優勢,成為中國的冶金基地之一;四川南部地區以煤、硫、磷、巖鹽、天然氣為主的非金屬礦產種類多且蘊藏量大,是中國化工工業基地之一;四川西北部稀貴金屬(鋰、鈹、金、銀)和能源礦產(鈾、泥炭)資源豐富,是富有潛力的尖端技術產品的原料供應地。另外,成都作為古蜀文明發祥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美食眾多,不僅有有著著名的道教圣地——青城山以及被譽為“天府之源”、聞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也有火鍋,串串等特色美食。 同時,作為聞名世界的大熊貓故鄉,成都也吸引著世界各地游客,這在一定程度上不斷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發展。
六、結論
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成都依據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及快捷便利的交通,不斷推動自身經濟的發展。同時,上海也憑借著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優勢,豐富的海產資源,便捷的海路鐵路航空運輸,從一個普通沿海小漁村一躍成為世界一線城市。
從成都與上海的經濟發展軌跡看,地理位置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城市發展速度,但卻不是城市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城市經濟的發展并不是只有一種方式,各地區應以自身特有條件為出發點,不斷利用自身優勢,開發特有潛質,同時以完善的交通為支撐,著力加大綜合交通的建立力度,適時新建擴建航空線路。同時以政策為導向,提供稅收等政策優惠,實現地區經濟的又快又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孫久文,姚鵬. 基于空間異質性視角下的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研究[J]. 上海經濟研究,2014(05):83-92.
[2]任建軍,陽國梁.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及其成因分析[J]. 經濟地理,2010,30(05):784-789.
[3]陸銘,陳釗. 論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兩大因素和兩種力量[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27-38+69-95.
[4]梁涵,姜玲. 區位因素對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交通口岸的視角[J]. 軟科學,2013,27(01):50-55.
[5]孫永平,葉初升. 資源依賴、地理區位與城市經濟增長[J]. 當代經濟科學,2011,33(01):114-123+128.
[6]張樂育. 地理區位理論及其意義[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85(10):46-52.
[7]彭建,趙鵬軍,劉忠偉,陳忠曉. 基于地理區位的區域發展分析——以重慶市為例[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2(02):27-31.
[8]杜浩波. 探究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的主要方向及影響因素[J]. 現代經濟信息,2017(19):467.
[9]王有國. 區域經濟和創新能力發展與人才資源結構相關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
[10]劉曉虹. 專業人才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 現代營銷(下旬刊),2016(05):167.
[11]來逢波,劉春梅,榮朝和. 高速鐵路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及實證檢驗[J]. 東岳論叢,2016,37(06):120-127.
[12]石義壽. 交通運輸發展的區域差異性及其對區域經濟影響的研究[D].深圳大學,2017.
[13]劉若昕. 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學,2013.
[14]尹軼立.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經濟效應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