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英珠
摘 要:寫作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主要以鞏固基礎為教學目標,教師應該制定合理的教學手段并不斷創新教學手段,以此提高學生寫作的熱情,尤其是農村小學生,由于教育水平受到限制,農村教師應該提高自身專業能力,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因此,基于自身教學經驗,以小學語文為載體,對探析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的習作水平這一問題進行個人觀點的說明。
關鍵詞:小學習作;農村學生;素材積累;專項訓練;實踐活動法
寫作的學習是一項積累性的學習,寫作的教學方式具有長期性與階段性,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進行廣泛積累,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增大知識儲備,同時,還要指導學生運用寫作手法與寫作技巧,從而為文章增光添彩,使其更加吸引讀者。
一、應用素材積累法,擴大學生寫作范圍
“出口成章”“下筆如有神”即那些文學功底深厚的人。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不僅應該精心設計好課堂上的寫作課,還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做好課下的素材積累工作。比如,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積累本,專門用來記錄一些好詞佳句,可以是課本中的,也可以是課外教材上的,從而增強學生積累素材的意識,教師還可以開展積累本的競賽活動,為制作精美、收錄佳句多的學生發放相應的獎品。另外,教師還可以布置寫周記、電影觀后感等作業,培養農村學生的寫作習慣,增強農村學生的寫作邏輯性,讓學生想寫、敢寫,進而才能會寫、擅寫、愛寫。
例如,我在講解《女媧補天》這一課時,就借文章展開閱讀寫作活動,為學生播放相關故事改編的影視劇片段,并開展了“我愛讀經典”的讀書會活動。我選取了《山海經》《西游記》《紅樓夢》等名著作品作為學生的閱讀讀本,學生在閱讀經典時可以體會文章的寫法,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并將重點給予分析,之后還可開展讀后感等作文比賽,培養學生發現素材的能力,推動閱讀與寫作的相互促進。
二、開展專項訓練法,提高學生寫作技巧
習作能力的水平必須要有合理的練習作為基礎支撐,合理的練習應該是以積累素材為基礎,以思路梳理為根本,以技巧提升為重點。寫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大量的練習,如果不練習,學生就無法將已知的好詞佳句應用其中,一篇好文章首先需要做好整體的架構,提煉提綱,然后合理運用各種寫作技巧。其中仿寫法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練習方法,學生通過模仿佳句的句子結構增強了自己對于文字的敏感度;續寫法,學生通過對已知文字的補充有利于發揮其想象力和聯想力;改寫法,學生可以將散文改編成古詩,將古詩改變成白話文等,這樣的練習可以加強學生對文字的掌控能力,逐步提升文字的流暢度和美感。
例如,我在講解《大海的歌》這一課時,講解了大海的神奇與魅力,指導學生勾畫下重要的詞匯與句子,文章的美是通過優美詞匯表現出來的,學生朗誦重要語句“抱著明月”“背著星星”等語句,筆者指導學生識記并積累“翻滾奔騰”“來往穿梭”等詞語,并留下課堂作業“你可以模仿課文的景物描寫手法再描寫其他一種你喜歡的事物嗎?并盡量用優美的語言。”教師可以讓學生仿寫天空、湖泊、星星等事物。仿寫練習有助于學生提高寫作技能,或者采用續寫的寫作練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三、采用實踐活動法,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語文新課標指出:“教師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實踐性活動教學法即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會活動打開學生的眼界,擴寬農村學生的認知,培養他們開朗樂觀的性格。寫作的教學不應該是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而應作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見聞或學生親自動手完成家務活的感受,指導學生寫一些活動紀實類的短文,學生寫之有物,又能把握其中的條理,從而降低了寫作的難度,樹立了習作的信心,收效不少。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活動,開設一些有特色的寫作課程,例如“讀書角”“精讀書房”等活動,增加學生課外積累,還可以邀請一些知名的作文老師進行公開課的講授,舉辦作文競賽等。總之,老師要言傳身教,幫助小學生養成熱愛閱讀的好習慣,不斷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致與寫作技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
例如,我在講解《小英雄雨來》這一課時,首先為學生播放了由該事跡的電影片段,短時間內就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篇課文記敘了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兒童雨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和敵人勇敢斗爭的故事,贊頌了中華兒女抗日的勇敢無畏和愛國熱情以及雨來膽大心細,面對敵人鎮定自若的優秀品質。課后我展開了“我知道的抗日人物及其事跡”討論會,并為學生播放了《英雄兒女》《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等電影,讓學生對比影片中愛國小主人公的異同并寫下讀后感、觀后感等,多種形式的作文教學有利于提升農村學生人物描寫的能力,增強其對文字的敏感程度。
綜上所述,小學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奠定良好基礎,應用素材積累法、專項訓練法、實踐活動法等方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與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新編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葉瀾.新編教育學教程[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