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隆冬時節,我有幸參加了全國小學科學(蘇教版)教學評價高級研修班,與來自全國18個省份、92個地市的教研員和骨干教師代表200余人共同學習、探討、交流。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天時間,但精彩的專家講座、各地區代表的分享交流和學習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小學科學的課堂需要科學的評價
教育部中小學學業質量分析反饋與指導系統項目組專家王允慶教授在《基于數據的教學改進——談課堂評價的重要性》專題報告中指出:教育評價是我國教育的一塊短板,須盡早補上;讓考試大國變為考試強國。而“沒有評價工具,教育質量就不可能評價。”因此,王教授具體介紹了兩個專業化的評價工具——增值評價和學習診斷,而這兩個評價工具需要通過大量的數據支撐才能得到準確的評價結果。通過聽取介紹我猛然意識到,原來聽起來簡單的“教學評價”居然涉及生物學、腦科學、統計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內容,從而引起我們對“教學評價”的高度重視。
山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尚秀芬教授代表省級做主題為“基于科學素養的小學科學學業評測”的報告。尚老師從為什么、測什么、怎樣測三個層面進行剖析解讀,結合具體試卷案例提出當前科學學科測評還是多從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角度進行考查,而沒有真正挖掘學生的內在科學素養,因此提出要結合科學知識、科學能力、科學思維、科學態度及社會責任等多方面內容進行考查。而用于科學終結性測評的主要方式也不僅局限于紙筆測試,還有計算機交互測評和操作性測評。
此外,大連教育學院小教中心的隋曉紅老師代表市級結合研制小學科學質量評價標準介紹了“立足學生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報告,高翔老師代表廈門市思明區進行了區級介紹——“小學科學質量監測的實踐與思考”。
通過專家的講解、介紹,我意識到在做好精心的教學設計和呈現精彩的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科學的教學評價對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而言或許更為重要,因為這不僅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檢測,同時也是對我們一線教師的教學效果的評價。只有通過科學的教學評價,才能更好地指導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也會使學生內在的科學素養逐漸彰顯出來,從知識、能力等方面得到綜合提升。
二、專題討論讓我們更專業
本次學習給我印象最深刻的環節就是“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科學教學評價專題討論”。200余人被分為四大組,分別經歷了組內代表介紹自行設計的試卷、組內研討改進試卷題目和匯報交流三個過程。專家組的李霞老師對科學核心要素做以解讀,從大綱到課標的表達,科學知識突出應用、科學探究突出思維和實踐、科學態度和情感突出科學本質,指出如何制定多項細目表做以教學評價。
我們內蒙團隊所在的A組最終決定由秦老師負責試卷介紹,時間緊、任務重,在緊鑼密鼓的PPT制作過程中,我也有幸出了一份力,和大家一起完成了第二天的發言演示文稿。研討的過程讓我充分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的不易——一份試卷的出臺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簡單的試題拼湊,而是在結合了課程標準、教材和學業評價標準等一系列參考準則,經過了仔細推敲考量,研究了試題難易程度分布和學生總體情況的基礎上完成的,試題命制的過程也不是由一個人獨立完成的,而是需要一個團隊的通力合作。因此,短短的幾天也讓我們這些原本不熟悉,甚至是素不相識的同道中人走到了一起,成為朋友,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三、我心中的“小學科”
基礎教育改革讓素質教育大展風采,但卻沒有改變考試的束縛,因此,在學校教育過程中,考試仍然是學生面臨的一大難題。我認為,小學階段學生面臨的考試更多的是對孩子們日常學習成果的考查和展示,因此,不僅語文、數學、英語需要進行紙筆測試,我們的小學科學也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驗。
結合本次學習,科學課中的科學知識、科學能力、科學思維、科學態度及社會責任等涉及的多方面內容都需要通過不同形式,從不同程度進行考查,首先,我們這些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能把科學課看作是“小學科”,而要看作是能夠培養孩子科學素養的真正的素質教育學科,在科學課上,孩子們學到的不僅僅是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一種探索科學的精神、運用科學的能力和科學的三觀。因此,做一名科學教師不容易,做一名優秀的科學教師更是難上加難,我們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成為孩子們的榜樣,為孩子們點燃內心科學探究的火花。
本次宜興之行還得知一個好消息,小學科學教材正在組織修訂送審,新教材將首次由3-6年級擴展到1-6年級,并于2017年秋季在全國推廣使用。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以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科學素養教育的高度重視。教材主編郝京華教授也提出,此次“全國小學科學(蘇教版)教學評價高級研修班”的成功舉辦,既為小學科學“教學評價”的研究明晰了發展方向,同時也為學校科學教育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通過評價標準定位教學和培養方向及重點。總之,這次宜興之行收獲頗豐,受益良多,讓我再次感受到小學科學的魅力所在,也激勵著我在這條路上繼續前行!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