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聯科
摘 要:貧困地區農村小學生源銳減,小班額班級教學與管理成為迫在眉睫而亟待解決的問題。建立一套完善而切實可行的評價方法勢在必行。如何對農村小班額班級管理和教學管理進行有效評價?需要從實際出發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關鍵詞:管理評價;班級管理評價;教學管理評價
近年來,由于貧困地區農村受人口流動、外遷等因素影響,農村小學生源急劇減少。隨著班級學生人數的銳減,如何管理,如何教學的問題困擾著大家。在這種背景下構建一套小班化班級管理及教學的評價體系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班級管理評價
(一)德育工作評價
常規管理是德育的重點,只有常規管理跟上去了,才能更好地開展各項教育工作,而習慣的養成也利于常規的建立。相應建立起班級德育管理的評價體系。
1.對教師在班級德育工作中的示范引領評價
學校要求班主任每學期開學打好“前三板”。班主任必須親自帶領學生從細節和動作入手,給學生以積極的心理暗示,成為學生仿效的榜樣,進而產生“潤物無聲”的獨到效果。
2.對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的養成訓練評價
每學期班級必須組織學生認真學習《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要求每位同學言語文明、活潑向上、熱愛勞動、講究衛生、愛護公物、儉樸節約。這些方面的內容就是同學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基本要求。
3.對常規養成教育自覺化的評價
養成教育就是通過各項活動,使同學們言行“規范化、自覺化”。建立嚴格的檢查制度,長期督促、檢查學生遵守規范的情況,是保障學生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因素。
4.對學生文明禮貌教育的評價
從文明禮貌教育入手,對學生進行教育。提倡同學之間、班級之間、師生之間以及與父母之間的和諧關系。分別檢查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完成情況、課間紀律、清衛質量、課間操的質量等方面以及周會課的反饋教育。
(二)班級文化建設評價
班級文化建設要緊緊圍繞學校文化建設規劃來確立目標,做到總體步調一致,個體特色鮮明。
1.班級文化建設是否主題明確。
2.班級文化建設是否以生為本。
3.班級文化建設是否注重民主意識。
4.班級文化建設是否積極向上。
“小班額”最突出的特點是有利于教師實現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并融入班級文化建設,自然成為班級文化建設評價的主要依據。
(三)活動開展評價
小班化背景下的活動開展有別于“大校、大班”背景下潛在的精英教育,而是人人參與的全體教育。通常從以下四個方面評價:
1.是否正常開展大課間活動。
2.是否為參加學校興趣小組的學生提供時間保證。
3.定期的家校交流活動是否如期進行。
4.班級參加學校組織活動的效果。
二、教學管理評價
教學活動是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對于“小班額”背景下的教學活動,我們設計構建了“合作—互動—分層—反饋”的教學模式,建立起了班級教學管理的評價體系。分別從課堂效率、思維能力、作業效果、教學成績、綜合素質五個方面進行評價。
(一)課堂效率評價
1.對于課堂教學而言,其指向無疑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接受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凇靶“囝~”課堂教學的特點,我們確立了以“三個當堂”,即當堂作業當堂完成、當堂作業當堂批閱、當堂問題當堂解決的評價目標。
2.合作強調問題的生成,活動強調問題的分析,分層強調問題的解決,反饋強調問題的應用。
3.基于以上,課堂效率的評價主要以學生為主、以合作為主、以訓練為主、以創新為主;做到教學方法到位、傳授知識到位、練習設計到位、學習時間到位。
(二)思維能力評價
思維能力是學生在長期的課堂知識生成過程中培養起來的一種能力。也是教學效果的直接體現。學生對于知識的反應能力、應變能力、歸納能力、綜合能力等無不源于其思維的活躍程度。因此,學生思維能力也是教學管理是否高效的主要評價依據。
(三)作業效率評價
1.作業習慣是否養成。包括作業的按時完成情況、書寫格式條理、糾錯是否及時等,甚至作業封面的完好程度。
2.解答問題是否準確。學生的作業情況直接反映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優劣,更反映學生對應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3.解題方法是否靈活。解題方法不僅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也反映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教學成績評價
教學成績評價是基于上述三種評價的延伸,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終結性評價,只占教學管理評價的一部分。主要以各科檢測成績的綜合評價為依據,分A、B、C、D、E五個等級。
(五)綜合素質評價
班級綜合素質評價,既體現教師教學管理的水平也體現學生素養的提升水平。因此,其本質是以培養興趣為目的的。
通過長期的探索研究,我們在農村小班化班級管理和教學管理方面總結了以上切實可行的評價方法,它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更加寬松、和諧的發展空間。
注:本文系甘肅省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2017年度《貧困地區農村小學小班化教學管理對策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WW[2017]GH108)階段性成果。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