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軍曉
摘 要:我國教育和社會的發展,對于多重殘疾兒童進入學校教育成為一種趨勢,而原有的盲聾學校也在特殊教育發展中接觸了多重殘疾兒童,如自閉癥視力障礙兒童進入學校教育,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遇到新問題,也需要結合家庭社會做好這類教育。
關鍵詞:自閉癥;盲童;隨班融合
隨著社會和醫療條件的快速發展,特殊兒童數量在逐漸減少,特殊教育的發展中也要求將部分特殊兒童融入普通教育當中,進行班級的融合教育——隨班就讀。在這種大的教育環境下,多重殘疾兒童也隨之迎來了受教育的機會,進入學校當中接受教育。蘭州某盲聾學校視障教育也迎來了多重殘疾兒童教育問題,近些年來新生招收中有了幾個自閉癥的全盲童入學,這種學生班級融合教育成為所在學校教師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也促使在職的教師開始探索研究自閉癥視障兒童(盲童)的班級融合教育如何進行。
一、充分利用學校資源
既然自閉癥盲童進入了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如課程資源和學生資源等。這些資源對于發展自閉癥盲童的溝通能力以及情緒控制、興趣的發展等都有非常好的效果。盲校針對的對象是以盲童為主,所以學校的教育還是要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教師在實施教學目標的時候,可以考慮多重殘疾兒童類特殊學生的存在,設置相應的環節。
比如在語文課當中有閱讀課文這一環節,因為自閉癥盲童一開始就溝通比較弱,所以沒有要求其能跟隨班上的其他學生齊讀課文,然而這么反復聽讀課文,竟然產生了一定的效果,在某次學生在回家后,家長在讀課文的時候,發現孩子能夠接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和句子。這樣看來,在教室的環境中,自閉癥盲童雖然沒有全跟上其他學生的節奏,但是在他的心里,這上課的習慣已經初步形成,在課堂上是要學習的。
盲童因為沒有接受過幼兒園教育,我校新生入學初就會進行一段時間的入學習性習慣的教育,這當中涉及安全、習慣、熟悉環境的教育,在這些入學教育中,自閉癥盲童反應相當激烈。在練習上課坐的這個環節當中,其他的盲童都能表現得很好,而這個自閉癥盲童就會產生焦慮,要改變自身的原有習慣,對自閉癥盲童來說非常困難,在教室內大喊大叫、咬人、打自己、碰墻等激烈的手段都表現出來了,好幾個老師在防護其自殘的情況下被咬,甚至一開始其他學生主動去找他玩的時候都會被咬,這對習慣養成和交往造成了障礙。在其他學生習慣正在培養的過程中,教育繼續進行,不同的老師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他喊叫的時候沒有人勸阻,結果慢慢地能坐住了,甚至上課的時候家長不在身邊,坐一節課的時間也沒有問題。在一段時間的上課、下課很有規律的作息當中,情緒也逐步穩定下來。在和家長的談話中知道,原來半夜醒來鬧的次數也減少了。
二、利用家庭和社會補充
隨班融合教育只是融合教育的一種手段,因為教育對象的主體仍然是大多數的盲童,也沒有對自閉癥盲童相應的教材、教育目標等,結合學校的教育、家庭和社會融合教育也不能少,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向導,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將家庭中的教育訓練融人孩子的整個學習和生活教育當中去。如果完全依賴學校的教育,要求教師承擔起全部責任,既有條件限制,效果也不好,所以家長的參與與配合就顯得格外重要。
關于自閉癥盲童的教育,學校在初始階段和高校合作,制訂IEP個人計劃,然后根據計劃有效地執行,盲聾學校的教師畢竟不是專業的自閉癥康復教師,所以尋求高校特殊教育專業幫助制訂計劃非常有效。制定后學校教師和家長共同配合實施,對于融合效果也顯著。再者,自閉癥盲童對于學校教師無法像對自己親人一樣,這些孩子對親人的依賴更強烈,在一段時間的效果反饋中,家長也是最有發言權的人。
教育初始,為了語言功能的發展,老師和家長共同要求自閉癥盲童和其他教師和學生打招呼,通過反復的實踐練習,其可以叫出班上學生名字,回家后也會提起某個學生的名字來。不僅說話言語方面有了發展,和其他同學的交往能力也加強了。
自閉癥盲童這類多重殘疾兒童的學校教育,讓原有的盲聾學校教師遇到了困難,在通過一段時間的學校教育后,對多重的殘疾兒童教育采取了相應的措施。自閉癥盲童的隨班就讀,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長都有著共同的目標,期望自閉癥盲童通過學校班級融合教育,能夠融入正常環境當中來,融入主流社會,與其他學生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能共同學習,具有良好的溝通技能和社會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可以與普通人一樣適應社會。學校、家庭和社會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結合家庭和社會的補充,最終為實現自閉癥兒童隨班就讀積極合作、促進自閉癥盲童的健康成長、開辟自閉癥忙盲合教育的新道路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熊絮茸,孫玉梅.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現狀調查、困境分析及家庭參與的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學科教育版),2014,27(4):54-58.
[2]方俊明.融合教育與教師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4(3).
[3]連福鑫,賀薈中.美國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研究綜述及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11(4):30-32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