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彩芬
摘 要:《鋤禾》是人教版一年級第一冊教材當中的一首古詩,在教學過程當中,如何結合古詩更為有效地開展識字教學是現實教學當中的重要課題,也是所探討的核心問題。其中,將識字與古詩所包含著的情感意境相結合,在引導學生對字音、字形、字義進行學習的同時,使古詩當中的每個字都能夠生成與之相對應的圖像,借助圖文并茂以獲得身臨其境般的感受與思考,即“因理識字,舉象造境”。這樣一來,不僅達到了識字教學的目標,而且有助于奠定學生基礎文學素養。
關鍵詞:因理識字;舉象造境;鋤禾;生字
識字教學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更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其中,對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而言,思維的具體形象性和隨意性占主導地位,正處于無意識記憶的階段。對于他們而言,那些形象鮮明、生動有趣的事物往往更容易被記住。對此,在進行上冊《鋤禾》這首古詩教學過程當中,識字這一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單純的拼音、筆畫教學法很難讓學生掌握生字。相對應來講,結合《鋤禾》這首古詩所包含的情感意境,通過“因理識字,舉象造境”的教學設計,將識字融入對詩文的理解當中,實現字、理、情的全面掌握和教學成效的全面提升。
一、舉象造境,融識字于詩畫
文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講,理解和掌握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對此,在識字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善于對抽象的文字做形象化處理,將之還原為形象的圖畫,同時最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由此來將漢字更為明朗、清晰、形象地展現給學生,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結合《鋤禾》這首詩來講,教學過程如下:
師:同學們,大家看一下圖片上是什么?
(PPT展示太陽當空照卡通圖)
生:太陽。
師:是的,說到太陽,同學們會想到什么呢?
生:熱/明亮/火紅……
師:是的,同學們的回答都非常好,晴朗的天空,火紅的太陽照耀著,我們會感覺很熱,那么老師問大家,一年四季當中哪個季節是最熱的呢?
生:夏季。
師:沒錯,那么老師再問大家,夏天什么時候的太陽是最熱的呢?
生:中午。
師:(向學生展示詞組“日當午”并有拼音標注),“日”就是太陽,“當午”就是正當中午的時候。
師:“日當午”三個字當中,“午”字是生字,我們一起來學習它,同學們看到這個“午”字,是不是感覺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呢?老師給同學們一個提示哈,“午”字的一豎沒有出頭,那么如果出頭了哪位同學知道是什么字呢?
王某某同學率先舉手并回答道:是“牛”字。
師:(板書“午”和“牛”兩漢字)非常好,“牛”字代表一種動物,而當那一豎不出頭,則為“午”,為中午的意思,希望同學們要切實掌握并加以區分。
總結:這樣的教學過程將文字的形象寓于特定的情景當中,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對生字本身及其運用有一個更為全面而深刻的認知,從“日”到“日當午”再集中圍繞“午”的學習過程,潛移默化間已經完成了對生字從音到形再到義的二度構建。
二、字理還原,融識字于詩意
每個漢字都具有不同的意思,組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語境,當然也就傳達了不同的詩意。因而,在組織學生學習漢字的過程當中,教師應適當地引進字理教學,將每個漢字本身所蘊含的道理向學生闡明,隨后再進行恰當的組合與整理,最終實現悟詩情、明詩理。結合《鋤禾》這首詩來講,教學過程如下:
師:(選取一張具有象形表現的禾苗的圖片進行展示)同學們,農民是辛勞的,即便是在夏天的中午,頂著火辣辣的太陽,仍然在辛苦地勞作,而圖片上這個禾苗,就是他們辛勞的果實。接下來,同學們請看這三個字(分別是象形字體、隸書字體以及楷書字體的“禾”),這三個字都是“禾”字。
師:同學們,圖片上的禾苗與“禾”字像嗎?
生:像。
師:請同學們說說都有哪兒像?
生1:“禾”字最上面的一撇就像是禾苗的果實。
生2:“禾”字中間的一豎就好像禾苗的桿。
生3:“禾”字中間一橫以及一撇以捺就好像禾苗的葉子一樣。
師:非常好,讓我們一邊書空,一邊按照剛才幾位同學提出的內容來加以想象。
師:同學們,這樣學習這個“禾”字,是不是覺得非常簡單呢?
生:是。
總結:基于上述教學過程,依據字理析形索義、因義記形,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漢字結構、含義的同時,還有助于理解詩的意趣。就比如,基于對“禾”字集中講解,再到對“鋤禾日當午”整句詩意的理解,學生明白了“鋤禾”并不是把禾苗鋤掉,而是農民在為禾苗除草。由此,學生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整首詩的詩意。
三、豐富體驗,融識字于詩情
《鋤禾》這首古詩當中所包含的生字,學生需要掌握,而其中的詩情也同樣需要學生掌握。《鋤禾》一詩描繪了農民勞作的辛苦,詩眼即為“辛苦”。然而,對于學生而言,“辛苦”對他們來講仍是一個平面的詞,為了使學生能夠從情感上有溫度地去理解“辛苦”,切實把握本首詩的詩眼,進而叩開對整首詩的理解,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師:同學們,書上這幅畫當中,是一位農民伯伯在田間勞作,你們從哪兒看出他的辛苦?
生1:天氣那么熱,他還在勞動。
生2:他熱的衣服都脫光了,可是汗卻一直在流。
生3:他看著很瘦也很累。
師:有同學愿意簡單感受一下農民伯伯鋤草嗎?
(出示教學道具,現場模擬)
師:腰要歪一些,不要把莊家鋤了;往前走的時候,腳要注意別踩著莊家。
師:老師想問一下,你們什么感受?
生:好累啊,而且腰也酸。
師:農民是非常辛苦的,即便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農民伯伯還在勞作。(引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總結:基于此,學生在切實體驗的過程當中,會對“辛苦”有更進一步的理解與感悟,既識得了生字,又可以領悟本首詩的詩情所在。
參考文獻:
李曉航.小學低年級字理識字教學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