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
摘 要:從老師范讀入手,教會學生在朗讀中表達真情實感,在朗讀體驗中體會朗讀的樂趣,成為熱愛朗誦的朗讀者。
關鍵詞:范讀;真情實感;體驗樂趣
文字,是有溫度的。而有感情的朗讀,可以通過朗讀者把這種溫暖傳遞出去,感染聽眾。
書聲瑯瑯,這是對語文課最基本的要求。但我們的語文課堂,學生的朗讀普遍都比較糟糕,看似有很多形式,可是往往流于形式,老師也缺乏實質性的指導,只是為讀而讀。這些現象和語文老師平時不重視朗讀訓練有很大關系。
下面談談我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提高學生朗讀水平。
一、語文老師的范讀是最好的指導,沒有任何手段能替代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
當今的課堂有許多電教手段,各種音頻、視頻充斥在我們的課堂。于是很多語文老師就利用這些手段代替了自己的范讀。但事實上,課堂上老師的朗讀更直觀,更容易感染學生。我在上繪本課《愛心樹》的時候,整節課我都是用非常感性且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講述,將文本的范讀做到絲絲入扣。把簡單的圖畫、僅有的幾句話,演繹成一個傷感卻又溫暖的故事。課堂上孩子們都沉浸在老師煽情的講述和直抵人心的朗讀所營造的氛圍中,有個感性的小女孩還被打動了,忍不住伏案哭泣。聽課的老師也被深深地打動了。可見,老師的朗讀多么有感染力,學生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不僅提高了朗讀水平,也能更好地感受蘊藏在語言當中的情感。
二、教學生學會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讀,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體驗語言的聲律美、情感美
課堂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強調朗讀的要求。“讀慢一點”“讀得高興一些,讀得傷心一點”,學生在老師的強調下裝腔作勢,矯揉造作地讀起來,有時甚至因為太矯情逗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其實,無論是高興還是傷心,讓學生按自己的理解去讀,自然地讀出自己的理解就是最好的朗讀。譬如在教老舍的《貓》這一課,“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說它老實吧,它的確有時候很乖。它會找個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覺,無憂無慮,什么事也不過問。”怎樣讀出這只貓的古怪呢?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我提醒學生“實在、的確、成天、無憂無慮”等詞語要強調,但具體怎么讀,則由學生自由發揮。結果每個學生都讀出自己的味道,這樣做既保留了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又讓學生體會到了朗讀的樂趣。
三、語文課堂的朗讀要“讀”具匠心,學生在朗讀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形成一個良好的朗讀氛圍
朗讀是語文課最基礎的環節,但是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朗讀卻往往流于形式。如果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自己先把課文讀幾遍,重點指導朗讀的部分能自己先有感情地誦讀幾遍,甚至能熟讀成誦。上課的時候就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譬如教學《觸摸春天》一課,其中的片段“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睜著眼睛的蝴蝶被這個盲女孩神奇的靈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間撲騰,安靜的臉上充滿了驚訝。這是一次全新的經歷,安靜的心靈來到了一個她完全沒有體驗過的地方。”講課的時候,我感情充沛地范讀,學生安靜地聆聽和感受。
老師范讀后,我讓學生點評老師的朗誦。幾個學生讀完之后,我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這段話中“神奇的靈性”是不太好理解的,但是孩子們通過反復的朗讀之后,就能結合上下文很好地理解了這神奇的靈性就是安靜對生活的熱愛,是由于她每天流連于花叢中的結果。這樣的解讀是學生自己通過朗讀體會出來的。課堂上的這些朗讀體驗和點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
四、在活動中體驗朗讀的樂趣,感受語言的魅力,成為熱愛朗誦的朗讀者
學生不喜歡朗讀,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我們沒有給孩子一個展示朗讀的平臺。因此,我們要想方設法創造機會給學生展示朗讀的平臺,讓學生在這些平臺上體驗到朗讀的樂趣和成就感。在學了《古詩兩首》后,我們就進行了一次配音詩朗誦比賽。當學生和著配了音樂的PPT,并穿上漂亮的服裝上臺朗誦古詩的時候,同學們發現原來古詩朗誦可以如此唯美、有趣,之后每次誦讀古詩的時候他們都能很快地進入角色,搖頭晃腦地享受誦讀的過程。我們還舉辦了《朗讀者》主題活動,每個學生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片段上臺朗讀,每個同學既是表演者也是評委,現場寫點評。最后評出最佳朗讀者和最佳小評委。
在學校和區的朗誦和演講比賽中,孩子們也是踴躍報名參加,并刻苦練習。所謂厚積薄發,我們班的孩子成為學校的金牌主持人。在區的朗誦和演講比賽中,我們班學生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而這些同學的表率作用,給了其他同學極大的激勵和幫助。每個學生都對自己的朗讀更加有信心了,也更樂于朗讀了。有一次我們班要為來自香港的老師展示一節課,其中一個環節就是詩朗誦《我的祖國》,孩子們個個踴躍報名爭當領頌者。炙熱的愛國情懷,發自內心的深情朗誦,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香港同胞和一起聽課的老師,他們紛紛舉起手中的相機拍下了這感人的一幕。
通過這些有趣的活動,孩子們都愛上了朗讀。學生還因為朗讀愛上了閱讀。在朗讀和閱讀當中感受和傳遞語言的魅力!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