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林
作業布置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不僅能鞏固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作業的布置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熟練應用的重要標準,是以教師的精心設計為前提條件,以對學生個性化的輔導、掌握情況評定為效用的。傳統的作業布置比較單一、呆板,教師按照教科書上所呈現的習題為主,照本宣科,這種作業的布置方式雖然培養了學生的演算技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但是它卻很難反映學生實際的操作能力。學生只是學會了用數學知識去解決課本中的數學問題,而缺乏所學知識的靈活應用,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數學源于生活,應用與生活。長此以往會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所以,作業布置不僅僅是衡量教學任務完成的標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的能力。那么作業的布置不是信手拈來,而是一項充滿創造性、充滿藝術性的行為。下面筆者結合多年來的實踐、摸索,對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的策略提出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在課堂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的能力
數學是一種工具,一種應用工具,它不是單純的一門學科知識,而是利用它的工具性來解決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而在課堂上訓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是作業的一種形式,一種體現方式。例如,在教學“十幾減幾的退位減法”時,15減9怎么算?教學時,我首先要求學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開的),試著從里面拿走9根,想想該怎么拿?學生自己會發現從散開的5根中減9根不夠減,通過動手操作找到幾種不同的擺法:{1}將1捆小棒全部打開為10根,與散開的5根結合起來是15根,從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這1根和5根合起來就是6根。{2}從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4根,最后就剩下6根。{3}先把9根看成10根,從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1根就是6根……隨后,在教師引導下,再讓學生分別將自己拿的過程和結論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來,然后請全班評議哪種方法比較好。又如在教學“線的認識”時,先讓學生用一個圖釘固定在一張細紙條上,看有什么變化;再用兩個圖釘固定在紙條上,你有發現了什么?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得出了“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過兩點可以畫一條直線”的結論。運用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驗了獨立獲取知識的樂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了主動探索的精神。同時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到了解決問題的策略,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通過動手操作,鼓勵了學生的求異精神和求新能力,培養了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多元化的作業布置形成學生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下作業的布置不再是單一、呆板的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是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學生不斷地產生問題,不斷解決問題,在探索中成長。多元化的作業布置讓學生走出寫唯一的作業形式,將數學知識融入各種有趣的活動中,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中巧妙學習數學知識,這種巧妙的結合有效地培養了知識、技能與非智力因素并與智力因素的開發聯系起來,充分利用小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把作業變得生動有趣。
1.在游戲作業中體驗數學學習樂趣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各種游戲,巧妙地把數學知識蘊含在游戲之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如,在教學“擲一擲”,為了感受哪個出現的可能性大,我讓學生回家用兩顆骰子試著玩一玩,發現出現的數字和幾是最多的,幾是最少,然后在玩中總結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出現數字和是0、1、13、14是不可能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也讓我們課堂更加有效!再如教學“可能性”這一課后,為了讓學生體會可能性和不確定性,于是我讓學生設計“摸球或旗子”記錄結果,感受可能性不確定性。
2.在操作實踐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新課程理念強調通過學生在實踐生活中動手操作,通過親身經歷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從而調動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切身探究數學的過程,充分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從而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我精心設計、布置了這樣的課外作業:做一做,自己用身邊廢棄的材料做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找那些物品是長方體,哪些物品是正方體;說一說,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是什么;涂一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這樣學生通過自身的動手實踐,加深了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理解、認識和應用。
總之,小學作業的布置是一門藝術,在作業設計中要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數學,通過親身的體驗激發學生對數學探索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培養他們實際操作的能力,并且讓他們感受數學和生活的聯系,使他們對數學學科感興趣,把數學作業看成是樂園,讓他們在樂園中提高綜合素質。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