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馬大勇
打贏脫貧攻堅戰共圓美好生活夢
文 / 馬大勇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化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第一個百年發展目標的重大戰略工程。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做出了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
新時期,勉縣肩負著同步夠格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和構建富裕勉縣、活力勉縣、美麗勉縣兩大使命,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最突出的短板在于40798名貧困人口。近年來全縣上下堅決把脫貧攻堅當作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統攬一切工作的大局,唯脫貧攻堅為大、為重、為先,苦干實干、精準發力、久久為功,決不讓一個貧困村、一名貧困人口在全面小康征程中掉隊,共圓美好生活夢。
脫貧攻堅是共產黨人的政治堅守。習近平總書記曾講過:“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

圖為貧困戶正在周家山鎮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務工
讓勉縣群眾有滿意的收入、可靠的社會保障、更好的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努力讓現有15285戶40798人貧困群眾告別貧困,是勉縣黨委、政府始終如一的理想信念,更是建設“三個勉縣”,特別是“富裕勉縣”的首要任務。全縣上下從破解貧困村制約瓶頸入手,著力提高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釋放發展潛能、打造發展引擎、夯實發展根基,努力讓貧困群眾盡快過上幸福、美好、有尊嚴的生活。2016年,勉縣順利實現4158戶13075名貧困人口脫貧,4個貧困村退出,實現了脫貧攻堅初戰告捷,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扶貧績效考核優秀縣”。
我們把“兩不愁、三保障”作為貧困群眾脫貧的基本要求,完善了縣鎮村三級幫扶體系,夯實了各部門、各單位和全體干部幫扶責任,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考核評估制度,探索建立了四種以發展促脫貧帶動模式。一是貧困村互助資金協會和貧困戶入會資金支持兩個“全覆蓋”。為解決貧困群眾發展資金短缺問題,全縣111個貧困村全部成立互助資金協會,資金總規模4811.23萬元,無條件吸收有勞動能力貧困戶9675戶加入協會,全部免除入會基準費用,實行貧困戶會員貸款財政資金全額貼息,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二是推廣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為解決扶貧資金沉淀、集體經濟薄弱、貧困戶增收困難的問題,在全縣成立了6家村級農業互助合作社,將50萬元以下的投資項目直接交由農業互助合作社實施管理。三是擴大土地股份合作社規模。定軍山鎮吳家灣村、新街子鎮楊家灣村在漢中市首創了土地股份合作社,通過探索推廣資源變股權、農民變股民、資金變股金的“三變”增收改革模式,實現了“一份土地四份收入”(土地保底收入、務工收入、分紅收入、政策性補貼收入)。目前,全縣已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26家,入股土地8463畝,帶動貧困戶679戶。四是設立扶貧車間(工廠)。為破解企業用工難、貧困戶就業難“兩難”問題,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在貧困村生產基地、移民搬遷安置點累計建設60個扶貧車間(工廠),形成“黨支部+新型經營主體+基地+扶貧車間(工廠)+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引導5000名貧困戶通過就地就近從事訂單生產、入企務工、代管代養等產業發展方式,形成持續穩定增收機制。

勉縣金泉鎮雍東村金雍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建成電商服務中心,組織入社的貧困婦女對當地盛產的菩提子加工并在網上銷售,有效帶動農戶增收。
深入實施“四帶四促四增收”戰略,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組織、電商、金融帶動產業發展,通過就近務工就業、勞務輸出、公益性崗位、創新創業不斷擴大就業,持續增加貧困群眾生產性、經營性、工資性和轉移性收入。組織全縣195家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社會組織結對幫扶111個貧困村,通過入股企業取得紅利、創辦合作社發展產業、土地流轉務工就業、注入資金提升造血功能等方式,形成了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幫帶格局。目前,共培育發展各類產業脫貧示范點175個,共有6279戶18075名貧困人口參與到茶葉、蔬菜、果業、中藥材、烤煙及生豬等種植養殖產業,初步形成了“一路兩環三片”產業脫貧走廊(一路,即國道108沿線中小企業、花卉苗木基地、優質糧油蔬菜產業脫貧示范帶;兩環,即北環路沿線經果林和南環路沿線鄉村旅游、休閑觀光農業產業脫貧示范帶;三片,即南片茶葉,北片中藥材,西片食用菌、中蜂、特種養殖等特色農產品示范片)。

勉縣在定軍山鎮吳家灣村成立全市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實現了“一份土地四份利”。

勉縣在脫貧攻堅指揮部大廳設立精準扶貧便民服務窗口,方便群眾前來辦理咨詢扶貧相關事宜。
新設立12個行業專項脫貧工作推進組,按照“八個一批”要求,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在健康扶貧上,組織開展貧困人口體檢11710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19443戶,4家縣級醫院和7家開展住院業務的鎮衛生院設立一站式結算窗口,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對貧困患者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在教育扶貧上,實現了資助全覆蓋,貧困戶學生應享盡享。在就業扶貧上,完成勞動力培訓13291人,其中貧困勞動力培訓1235人;緊扣蘇陜對口扶貧機遇,達成就業意向5050人;為貧困群眾提供美麗鄉村保潔、道路養護、生態護林等公益性崗位2043個,每人每年實現穩定收入6000元。在生態補償上,及時兌付新一輪退耕還林資金134.68萬元,為428名護林員發放工資100余萬元。在兜底保障上,為3943戶8396人發放農村低保金2132.95萬元,實現了應保盡保。在金融扶貧上,開發“富民農戶貸”和“富民產業貸”兩個金融產品,解決了貧困群眾發展產業缺資金、貸款難問題。截至目前,累計發放金融扶貧貸款2.7億元。在易地扶貧搬遷上,今年規劃的62個集中安置點,已全部開工建設,完成投資5.6億元。700余戶貧困戶危房改造工作已全面完成。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新建、改建通村公路106.7公里,投資921.6萬元,開工建設全縣唯一不通公路的武侯鎮青家溝村道路,已完成7.3公里,即將建成通車;解決了17個村861戶3200名貧困人口安全飲水難題;111個貧困村生產生活用電問題全部解決;100個貧困村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在扶貧協作上,緊抓海門—勉縣對口協作機遇,主動到海門市開展招商推介、經貿展會,先后邀請中扶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南通三建集團等10多家企業來勉縣考察,三建集團在勉縣就基礎設施建設達成投資意向4.3億元。成功引進政力制衣公司在勉縣投資2000萬元,利用縣職教中心部分空置樓層,建設15條全自動服裝生產線,提供就業崗位500余個,年產值達1億元。與江蘇璽糧有機農業達成建設甜玉米等農產品種種植基地合作協議,第一批甜玉米已試種成功。
在全縣18個鎮(辦)探索建立“黨建雙加”脫貧機制,即“支部+合作社+貧困戶、黨員+貧困戶”的扶貧模式,每個貧困村黨支部培育發展一個產業脫貧示范帶,每個有條件的黨員對口幫扶一戶有發展意愿的貧困家庭,全縣111個貧困村黨支部、3200名黨員活躍在脫貧攻堅一線,積極參與產業扶貧。積極開展“專家先鋒隊、扶貧基層行”活動,組成了畜牧養殖、茶葉加工等10支專家人才先鋒隊,幫助貧困戶破解技術難題。突出“三項機制”在脫貧攻堅中的正向激勵和反向警示作用,采用“白黃紅”三色督查單,強化對脫貧攻堅工作督查問效。建立干部任用脫貧攻堅實績鑒定制度,先后對248名干部的扶貧工作成效進行鑒定。嚴格第一書記管理,對11個履職不到位的第一書記和派出部門單位主要領導進行約談,對21名第一書記予以召回、調整。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我們將進一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嚴格按照中央省上市上部署要求,帶著對貧困群眾的深厚感情,把一個個貧困的“山頭”攻下來,把一頂頂貧困的“帽子”摘下去,讓全縣人民共同迎來富裕、活力、美麗的新勉縣。
(作者系中共漢中市勉縣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