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學芝
習近平合作共贏發展戰略的傳統文化意蘊
文 / 劉學芝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成為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對外發展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合作共贏”發展戰略,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然結果。習近平合作共贏發展戰略的傳統文化意蘊主要表現在建立新型國際外交、推動中國和世界發展、參與全球治理等幾個方面。
和合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理念。就詞義本身而言,“和”,指協調、和諧、和衷共濟。“合”指結合、合作、融合。和合理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指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孜孜以求的自然、社會、人際、身心等文明中諸多元素之間的一種理想關系狀態。這種理想關系狀態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即“天人合一”的狀態;二是指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的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在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理念的新型國際外交中,得以充分展現。為了攜手共促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運籌大國關系,推動中俄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斷邁向更高水平,推動新時期中美關系持續健康地向前發展;共同建設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為了進一步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習近平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積極推進東盟外交,共建“一帶一路”等多個領域;進一步深化與非洲和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的外交關系等。習近平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外交,深刻地凸顯了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理念的世界意

義利兼顧、以義為先,是中國傳統社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義”之本意為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把“義”發展成為社會各階層所普遍認同的道義,并在《論語》中做了深入地說明,比如“君子義以為上。”“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由此可見,孔子把義看作與仁禮并列的倫理范疇,同時提出了君子人格中最基本的義利觀。孟子繼承了孔子的義利思想,并提出了“舍生取義”說。漢儒董仲舒則把“仁義”作為社會道德的最高原則:“夫仁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謀其功。”清初顏元則一反董仲舒的觀點,提出“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把道義與公利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中國發展和世界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秉承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原則,不斷貢獻著中國的責任和擔當。比如,“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建成及其運行,都是中國責任與擔當的生動體現。再比如,2016年伊始,沙特與伊朗斷交,中東局勢堪憂。之后,習近平前往中東,對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國進行國事訪問,強調各方要在追求對話和發展的道路上尋找希望。敢于直面世界最棘手的熱點問題,彰顯了中國的外交自信和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中庸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是一種世界觀和價值觀,而且是一種方法論。近年來,學界一些專家學者將傳統文化的中庸思想和唯物辯證法思想結合起來,提出了“中衡”的新方法。所謂“中衡”,“是中庸的‘持中’理念與唯物辯證法追求平衡和制衡思想融合的產物。其中,‘持中’是手段,‘求衡’是目的,以持中達平衡,兩者互補相通,構成中衡。”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霧霾、水安全、土壤污染等成為關乎民生的重大問題。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中國發展面臨的挑戰,也是世界各國發展所面臨的難題。2017年1月18日,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共商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召開,習近平向全世界闡述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享共贏的中國方案。共享共贏,是和中求衡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深刻體現。
當今世界,各種矛盾和問題錯綜復雜,單靠某一個或某幾個國家已經難以解決。因此,世界各國應該摒棄對立的思維,用和中求衡的方法來解決各種難題,實現世界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平衡發展。
(作者系齊魯工業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