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永軍
西部大開發新格局
——新時代·新思想·新征程
文 / 張永軍

蘭新高鐵
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為新時代的西部大開發注入了新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重要指示,讓西部大開發由此踏上了新的征程。
自2000年中央將實施西部大開發正式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部署以來,國務院先后批復實施了3個西部大開發五年規劃,為西部大開發描繪了宏偉藍圖。在中央不斷加大傾斜和支持力度之下,西部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按照總體規劃,當前正處于加速發展的階段。去年12月,國務院審議通過《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對進一步推動西部大開發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其中,基礎設施建設被視為增強可持續發展支撐能力的關鍵點之一。該規劃提出創新構建“五橫兩縱一環”的總體空間格局,布局建設重點創新試驗區、培育綠色發展引領區、打造內陸沿邊開放試驗區等功能區,全力完成推進新型城鎮化等八大任務。而“五橫兩縱一環”主要圍繞鐵路沿線和沿邊地區而形成,這一格局將成為西部重要的開發版圖,形成新的開發格局。

西成高鐵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中國新開工建設了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127項,投資總規模2.72萬億元。新建鐵路1.2萬公里,新建公路21.5萬公里,“要想富先修路”這句俗語也是西部大開發的樸實寫照。鐵路、公路、航空建設的突飛猛進,讓曾經廣袤的空間距離被拉得越來越短,連通速度越來越快。“地無三尺平”的貴州,已實現“縣縣通高速”;“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四川,“十二五”期間新增高速公路里程全國第一,而西成高鐵的建成通車,蜀道則變為通道;西北邊陲的新疆,蘭新高鐵、寶蘭高鐵的相繼開通,西安到烏魯木齊朝發夕至;青藏鐵路通車,川藏鐵路動工……
國務院發布的《中國交通運輸發展》白皮書中亦提出,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投資是經濟穩定增長的助推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針對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強調說,“十三五”期間,仍要著力破解道路、水資源等瓶頸制約,實施規劃確定的“五橫四縱四出境”綜合運輸大通道建設,加快打通“斷頭路”,提升鄉村公路水平。開展重大引調水、大型灌區和“五小水利”等工程建設,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
“十二五”期間,建成了四川亭子口、小井溝,貴州黔中,西藏旁多等一批大型水利樞紐、重點骨干水源工程以及重點流域治理工程,解決了數千萬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和最后一批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
“十二五”以來,西部地區不僅打通國內,公路、鐵路與航空齊頭并進,而且出境出關聯通國際。重慶開通的東盟國際物流中線貨運公路班車將延伸到泰國曼谷和緬甸仰光;成都在西部地區率先開通90條國際航線……一個基礎設施齊備的西部,正將更多的物流、商流和人流集聚起來。
據交通部發布的2016年交通固定資產投資數據顯示,西部地區公路建設投資8538億元,占全國公路建設投資的48%。從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的投資項目來看,“十三五”期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進一步向西部地區傾斜,諸多鐵路公路項目多位于中西部地區。未來幾年間,西部地區的交通投資力度仍會加大,在國家積極鼓勵采取PPP方式引進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和運營的大背景下,“PPP”或將成西部開發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主導模式。
西部地區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和能源資源接續地,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更是中國發展重要回旋余地和提升全國平均發展水平的巨大潛力所在。
“十二五”以來,國家重點抓好老少邊窮地區的脫貧致富。支持陜甘寧、貴州畢節、廣西左右江革命老區以及四川涼山、云南怒江、甘肅臨夏等特困民族自治州加快發展的政策性文件相繼出臺。各個地區因地制宜、各舉其力,脫貧致富。“十二五”期間,我國共有5000多萬人擺脫貧困,西部這個“主戰場”更是功不可沒。
以云南省為例,該省有26個民族,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占到總貧困人口的44.95%,脫貧攻堅任務尤其艱巨。2012年云南省農村貧困人口的總量是804萬,而到2016年,這個數字降到363萬;貧困發生率從21.6%下降到9.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365元增加到2016年的7847元;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通電、通電話。
云南省出臺了50多個政策文件或實施方案。脫貧工作由基層59萬名干部職工完成,精準掛幫159萬戶貧困戶;此外還選派接近4萬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實現“掛包幫”定點扶貧全覆蓋。這5年,云南省已投入各級扶貧資金400多億元,發放扶貧小額信貸305億元,支持77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生產。上海、廣東等較發達省市亦協作幫扶云南各貧困地區,共同助力脫貧。
到2020年,要實現全面小康,脫貧攻堅仍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點,西部地區則需下更大努力,在離目標3年多的時間里,讓剩余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
既要脫貧致富、發展產業,還要留住青山綠水。“十二五”以來,云南省的貧困縣退耕還林還草421萬畝,相當于把11個洱海面積大小的荒山坡地全部種滿綠植。
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是全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在西部地區尤其要始終緊緊抓住生態環境建設不放松。這5年,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啟動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西南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仍在繼續,西部地區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得以鞏固。
以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為例,12年來,國家在當地累計投入生態修復資金183.5億元。2014年1月,治理面積更廣、標準更嚴格的三江源生態保護二期工程接續啟動,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97億元。
據最新監測數據顯示,與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前的2004年相對比,三江源地區各類草地平均覆蓋度增加11.6%,牧草產草量每畝增加29.66千克,荒漠化面積減少近500平方公里。因植被、土壤水源涵養能力提升,目前,三江源地區每年可向下游多輸送近60億立方米的清潔水,水質達優良標準。
而從各省份來看,重大生態修復和建設工程這幾年亦在加快實施中。以內蒙古為例,短短4年,呼倫湖水域面積由1750平方公里擴至2044平方公里,蓄水量由40億立方米增至107.2億立方米,濕地面積恢復近300平方公里……內蒙古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分別減少625萬畝和515萬畝;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量均穩步增加。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內蒙古3年前即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生態保護讓中國西部在日新月異的同時永葆自然美麗,我們要繼續守護好西部美麗的水土,讓綠水青山成為西部地區真正的金山銀山。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落戶貴州
地區經濟的發展,關鍵還是要靠產業。而特色優勢產業,就是西部開發發展中的“牛鼻子”。近年來,《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2017年修訂)》等政策文件相繼出臺,紛紛指向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表示,“推動西部地區建設國家能源、資源深加工、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以大數據、大健康、大旅游、大物流為代表的新產業和新業態蓬勃發展。”
“十二五”以來,產業發展的愿景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貴州省如今幾乎已成為“大數據”的代言人。2014年,發展大數據產業上升為貴州全省戰略。隨后,中國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實驗區、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全球第一個大數據交易所等一批機構相繼成立。高通、IBM、阿里巴巴、聯想、華為、騰訊等世界或國內500強企業相繼落戶。各類數字經濟項目正在貴州開工建設。
在西北五省區的工業基地和新興產業示范園區,從大型裝備生產車間到云計算處理中心,從新能源技術團隊到機器人生產線,“智能制造”元素隨處可見。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風電行業最早從事設備研發和制造的企業之一,利用當地獨有的風資源,公司從引進世界風電先進技術到自主研發兆瓦級風電機組,逐步成為全球領先的風電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除了“智能制造”的內在修養,“一帶一路”的市場優勢也讓許多西部企業陸續“走出去”。由甘肅蘭石集團生產的4臺大型石油鉆井機,不久前搭乘國際貨運班列,沿著絲綢之路抵達土庫曼斯坦,該企業已和40多個“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建立業務往來。
面向“十三五”,歷史機遇疊加,一批正在發力建設的優勢產業讓我國西部更加面向未來,一批正在發力的基礎設施建設讓西部地區更加充滿機遇。面對機遇,我們要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必須在“一帶一路”建設、生態保護、脫貧攻堅的任務中,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