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張永軍 張靜
國企改革進入新的提速期
——陜西國有企業改革成效綜述
文 / 本刊記者 張永軍 張靜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這意味著下一步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將提速進入新的時期。
從全國看,今年國有企業效益創造了歷史最好的水平,改革紅利不斷釋放出巨大效能。從陜西看,陜西省按照“分期分批推進混改重組,加快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當前有36戶省屬企業“一企一策”改革方案進入實施階段,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試點、員工持股試點、規范董事會建設試點、董事會選聘經理層成員試點、薪酬分配差異化試點等6項工作在21家省屬企業展開,亮點不斷,競爭力、影響力顯著增強。
據統計,2016-2020年36戶省屬企業安排改革事項共1534項,今年前三個季度,累計完成改革事項584項,完成率達38%,“一企一策”改革方案和工作臺賬扎實推進,達到預期效果。此外,陜西省國資委全面啟動省屬國企層級壓減工作,減少管理成本,提升企業運行效率。目前,15戶企業已壓減了31戶法人單位。同時,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實行“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全省分離移交框架協議簽訂率為32.57%。其中韓城市為90.28%,咸陽市為68.9%,漢中、安康兩市超過50%。
在國企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關鍵時刻,陜西省國資委按照“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應由企業自主經營決策的事項全部歸位于企業”的原則,不斷優化監管方式和監管服務,完善監事會監督機制,國資監管效能不斷提升,陜西國資規模完成了一次大跨越。2012年,陜西國資規模一舉邁入“萬億元”。四年后的2016年,省屬企業資產總額突破兩萬億元。今年前9個月,陜西省屬企業發展保持追趕超越的勢頭,陜西省屬企業資產總額23533.0億元,所有者權益6681.2億元,36戶省屬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517.4億元,實現利潤總額234億元,同比增長138.5%,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0.9%。這意味著省屬企業提前4個月完成了全年利潤目標任務。

全國最大在建科教園——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
作為陜西首批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建筑行業甲級設計資質及海外經營權的省屬大型國有綜合企業集團——陜西建工集團,深耕行業幾十年,一代代陜建人砥礪奮進,拼搏有為,多項指標刷新了行業: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761億元、合同簽約額1502億元,先后有53個項目工程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內市場覆蓋31個省份,國際業務拓展到27個國家……
據陜西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張義光介紹,2016年12月,按照陜西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意見》和陜西省國資委《關于貫徹落實〈實施意見〉的通知》要求,陜建集團制定了《深化企業改革工作方案》,方案提出26項改革任務,并詳細確定了時間表和責任部門,截至目前已完成14項改革事項。
歸納起來,一是完成權屬企業分類管理,41戶企業被劃分成建安施工企業、科研和工業企業以及其他企業三類;二是對權屬企業實施分類考核;三是集團和35戶權屬企業全部將黨建工作納入公司章程,明確黨組織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進一步規范了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運行制度;四是與西安交大思源管理學院合作成立管理創新研究中心,形成《陜西建工集團企業管理診斷項目診斷報告》,歸納出企業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精細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5方面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五是成立投資管理部,組建陜西建工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成立了總規模達到1600億元的基金;六是制定了職工股流轉指導意見,集團所屬11戶有職工股企業均建立了員工流轉機制;七是制定了《領導干部鼓勵激勵辦法》、《領導干部容錯糾錯辦法》和《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辦法》,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鼓勵干部干事創業。

陜西建工集團“開元號”盾構機下線

陜建與阿拉善盟行政簽署戰略合作儀式
此外,陜西建工集團還全力推進鋼構板塊和裝飾板塊等內部整合等,通過組建鋼構集團、增資擴股、產權收購、管理層級壓縮,收購民企等,優化企業組織機構,促進企業瘦身健體,提質增效,進一步釋放了發展活力。
在混合所有制企業改革方面,陜西建工集團以“千億陜建”建設為目標,以混改為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積極推進。2015年,陜建下屬安裝集團借船出海,引進戰略合作伙伴,成立由陜建安裝集團、民營企業和職工持股的2家混合所有制公司,借助合作方資質、人才、技術等優勢,發揮陜建強大施工優勢,優勢互補,高起點進入核工程和風電、光伏工程等領域。
面對裝配式建造方式的重大變革,陜建傾力邀請業內優秀企業加盟合作。在韓城,引進上市公司杭蕭鋼構,成立新的陜建禹蕭鋼構公司;在延安,聯姻國內硅酸鹽纖維板行業中唯一擁有“中國馳名商標”的福建金強集團,成立陜建金強新型墻材公司;在安康,聯合全球最大混凝土機械制造商——三一重工,創辦陜建預制混凝土構件公司;在內蒙古阿拉善,攜手擁有內蒙古最大、成材率最高的花崗巖礦山的陜西億杰控股集團,組建內蒙古陜建礦業公司。依靠股權合作,陜建快速完成了市場布局和高起點發展。不到三年時間,已建成西咸新區、延安、韓城、銅川、安康等六大裝配式構件生產基地,實現陜北、關中、陜南全覆蓋,并形成了包括混凝土構件、鋼結構、輕質隔墻、硅酸鈣板、木塑、石材等在內的產品體系。
目前,集團權屬二級混合所有制企業12戶,三級混合所有制企業66戶,混合所有制企業合計78戶,占集團權屬企業176戶的44.32%。爭取到2020年,各企業及其所屬公司大多數實現股權多元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以來,陜西邁開了改革探索的步伐,陜西省屬大型能源骨干企業——陜西能源集團,即于2016年6月入列陜西第一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的企業,并在今年成為陜西第一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陜西能源集團的前身是成立于1991年的陜西省電力建設投資開發公司,2011年11月由陜西省投資集團和陜西省煤田地質集團合并組建而成,注冊資本100億元,總資產1200億元。集團成立26年來,堅持實業與金融“兩輪驅動”的發展戰略和資產經營與資本經營并重的經營策略,連續11年在省國資委綜合業績考核中保持A類排名,連續26年持續盈利,其中2015年以49億元的利潤總額位居省屬企業第一名。截至今年9月,集團資產總額達到1257.9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65.1億元,同比增長9.5%,實現利潤21.2億元,同比增長18.8%。
被列為改革試點企業后,陜西能源集團重點圍繞國資委與企業的關系、國有資產監管方式、國有資
本投資運營方式、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內部改革和市場化經營機制等開展改革探索。重點實施規范董事會建設改革、董事會選聘經理層改革和薪酬分配差異化改革。實施了對功能定位、總部職能、運營模式、管控方式、制度體系、授權體系、流程體系、核心業務等八個方面的重塑,明確了集團成為落實陜西經濟發展戰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平臺等功能定位;梳理了總部職能,打造精干、高效、專業的投資運營公司總部;建立健全配套的國有資本管理、財務管理、風控管理、審計監督等制度體系;強化國有資本投資與運營的核心職能。

陜能集團榆神礦區涼水井煤礦
同時,集團還打造了適合國有資本投資運營的管理新體系、產業新體系、監督新體系。在管理上,建立了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管控與運營模式、市場化的經營機制和對權屬企業的分類管理模式,保證了管理的高效和規范;構建了產融結合的產業新體系,大力發展基礎產業、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金融業和現代商業服務業,并構建了監督新體系,在省屬國企中首次實現二級企業紀委書記(紀檢組長)委派“全覆蓋”。
圍繞“投資+運營”的功能定位,集團積極探索資本投資運營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能力、專業化的經營與管理能力和全面風險管理能力,在改革中搭建起了國有資本投資運營的基礎平臺。
陜西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袁小寧表示,將繼續深入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工作,加快打造陜西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專業平臺,建設一流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為陜西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供有力的實踐支撐,
在今年7月10日召開的全國國有企業改革經驗交流會上,作為四家地方國有企業經驗交流單位之一,陜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照乾代表陜西企業作了題為“轉型圖新改革圖強”的發言,這既是國務院國資委給以陜煤集團為代表的陜西國有企業一次交流學習的機會,更是對陜煤集團近年來改革轉型、驅動升級所取得成績的充分肯定。

陜煤集團長安益陽發電公司全景
近年來,陜煤集團立足傳統產業領域,以轉型戰略為先導,以科技和資本為驅動,去雜歸核,錯位創新,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煤炭優勢明顯,能源和材料主業突出的錯位多元企業,提出了“以煤為基,能材并進,技融雙驅,蛻變轉型”的發展戰略,作為改革的總目標和發展的總綱領,在結構調整、混合所有制改革、員工持股、安置富余人員等方面改革轉型,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業績。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2121億元,利潤總額30億元,位列2017世界500強第337位,比上年前進10個位次;煤炭產量和銷售收入分別位列中國煤炭企業第4位和第3位。
陜煤集團積極探索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發展模式,提高煤炭電力、裝備制造等資產證券化水平,加快培育上市企業,積極與金融機構合作,實施債轉股454億元。以調整優化結構為主線,將改革的著力點放在“三去一降一補”上,優化結構去產能、去后勤減負擔、防范風險降杠桿、多點發力補短板。
從2014年開始,陜煤集團退出產能1815萬噸,共安置職工45646人,安置率達94%。陜煤集團堅持果斷“退”,有序“進”,在陜北、彬黃礦區新增7個優質產能項目,從根本上優化了能源結構。在減負擔上,因歷史遺留問題多,“三供一業”共涉及48個企業169個家屬區17萬戶,遍布西安、銅川、渭南等7市區。由于煤礦大多在偏遠礦區,陜煤集團的獨立工礦區約占到整個分離移交量的80%,集團緊抓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是國企不可多得的政策機遇,創新性提出成建制移交物業公司,利用電力體制改革政策改組售電公司接收供電業務,獨立礦區的自備水和熱由物業公司供給家屬區,“三供一業”移交工作進度排在省屬企業前列。

陜煤集團朝氣蓬勃的員工隊伍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陜煤集團及時歸位、放權、精簡,并鼓勵子公司引入民營資本,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增強企業凝聚力。
陜西煤業化工新型能源有限公司緊抓被省國資委列為混合所有制及員工持股試點企業之一的契機,積極引入民營企業陜西億杰清潔能源有限公司出資7000萬元增資擴股,共有116名員工入股4000萬元。公司注冊資本由3億元增加到4.1億元,由國有獨資變更為國有資本占比73.17%、民營資本占比17.07%、員工持股占比9.76%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改革的成效還體現在了陜煤集團旗下板塊公司陜西鋼鐵集團,通過各項改革的強力推進,陜鋼集團今年1到9月實現利潤11.86億元,一舉扭轉了6年來的虧損局面。
作為陜西文化旅游產業引領者、陜西省政府授權的文化旅游產業投資與資本運營機構,陜旅集團敢為人先,捋順思路,破除體制弊病,通過同業合并、壓縮層級、職權界定、提升效能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實現多點創新、多方向突破、走出了一條改革轉型和文化旅游統籌發展的新路子。
很多人大概不知道,改革前的陜旅集團,也曾“百病纏身”,歷史遺留問題多、管理冗雜、體制僵化、專業化不足、同行競爭激烈等,深受體制困擾的陜旅集團,借深化國企改革之東風,以“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全產業鏈發展”戰略目標為統領,拉開了改革轉型的大幕。
首先,針對二級企業眾多、管理太扁平化的現狀,集團深度整合同類業務,組建了7個業務板塊,例如將華清宮景區、唐樂宮、中旅等傳統景區和旅游服務業整合為陜旅股份板塊、將古鎮、影視、演藝等旅游文化業整合為睿景板塊等,分門別類,統一規整,建立起科學的扁平化管理模式,提升了整個系統的運行效率。其次,通過掛牌出售、剝離非主業資產等措施,壓縮低效運轉的四級和五級企業;另外加大清理整合力度,將一些暫時不能撤并的企業并入上級管理,將部分下屬企業管理層級由原來的5級壓減到了3級,形成了集團總部——二級集團——生產經營企業三級架構,為集團實施管理控制奠定了合理的組織架構。最后,陜旅集團重新界定了總部、二級集團和生產經營企業的定位,集團總部是投資和決策中心,二級集團是管理和利潤中心,三級企業是經營和成本中心,進一步優化組織結構,提高了專業化管理水平。
通過改革,初步實現了向專業化投資型集團轉型,專業化運營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實現了全面扭虧為盈。2013年以來,陜旅集團盈利企業從6家增加到16家,總資產增長5.8倍,凈資產增長5.4倍,利潤增長近13.7倍。2016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32.49億元,利潤總額1.49億元。

華山西峰新索道—西峰索道全景圖
此外,在確保國有資本相對控股前提下,陜旅集團有計劃、多層次地加快國有資本與非國有資本融合發展,積極推動新三板公司駿途網、陜旅IPO項目,加速旅游與金融融合步伐。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深入探索“互聯網+旅游”,將文化旅游產業互聯網化、發展智慧旅游模式的陜旅集團旗下公司——陜西駿途網西游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
駿途網是一家立足陜西覆蓋中國西部的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為核心技術的互聯網公司,是陜西省第一家登錄新三板的旅游企業,也是中國西部12省(市、自治區)首家在線旅游公眾公司。公司于2016年3月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為國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2016年9月正式掛牌新三板,2017年5月成功入選新三板創新層。2016年12月,駿途網股份公司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2017年9月,取得“雙軟認證”證書。

白鹿原影視城
而老品牌雍村飯店在改革的推進下實現了“舊貌換新顏”。雍村飯店2016年11月劃轉移交給陜旅集團全權管理和經營。通過陜旅集團一系列的重組、改革、清理后,讓雍村飯店這個老品牌煥發出新活力。自今年5月27日開業試運營以來,截至9月底累計實現收入161.98萬元,呈現出階梯式增長的良好經營勢頭。
一二季度省屬監管企業追趕超越點評獲“雙優”、被銀監會確定為全國首批10家“八大類業務”創新試點企業——陜西省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陜國投)。今年上半年陜國投信托資產規模達到3563億元,上半年營業收入5.19億元,實現利潤3.58億元……這是陜國投向全省乃至全國金融信托行業交出的一份成績單。
“處長”變“經理”,進一步激發干部隊伍活力。陜國投成立于1984年11月,是一家創立33年的老企業,1994年股票上市,是我國第一家上市非銀行金融機構,也是目前中西部唯一的金融信托上市公司,連續多年榮獲著名商標、優秀金融機構等殊榮。
而就是這樣一家實力雄厚的企業,也曾步履維艱。陜國投黨委書記、董事長薛季民介紹,2004年到2005年,公司發展困難重重,陜國投首先拿用人體制“開刀”,打破干部身份這個“鐵飯碗”,把過去的“處長”變成“經理”,實行市場化選人用人體制,不再論資排輩、搞“鐵交椅”,實行競爭上崗和“好人+能人”舉手制、民主測評、干部考察、廉潔從業鑒定等選拔任用程序,建立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體制,實行薪酬改革,即收入能多能少;機制改革,即員工能進能出。通過以上改革措施,進一步優化了人才結構,釋放了隊伍活力,也切實增強了員工干事的積極性。

陜國投舉行部門正副職崗位競聘演講與測評大會

陜國投聯合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開展中高層管理提升高級培訓班
以市場為導向,穩步推進國有企業兩項改革試點。陜國投承擔著“董事會選聘經營管理者”和“薪酬分配差異化”兩項改革試點,本著符合未來發展需要、貼近金融信托行業和公司實際的理念,陜國投充分調研,優化方案,邀請了管理咨詢公司為公司制定薪酬分配差異化改革方案提供指導,堅持短期和長期激勵相結合,重新設計了高管人員薪酬與考核激勵體系;在董事會選聘經營管理者改革試點中的主要做法是,對經營班子實行市場化選聘,實行“從市場中來,到市場中去”和能升能降工效掛鉤機制,執行市場化薪酬與考核辦法,高效激發活力,能進一步適應市場競爭形勢。在2015年,公司董事會就先行試點選聘了個別市場化管理人員,今年8月份還在人才招聘網站提前預熱,發布個別市場化高管崗位,種種舉措,得到了陜西省國資委的肯定與支持。
薛季民介紹,針對公司改革等工作,陜西省委辦公廳還專門下發《中共陜西省委辦關于陜西省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管理體制有關事項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公司經營班子市場化的方向。目前,公司正按照通知要求,積極推進“兩項試點”改革工作。
薛季民表示,本次兩項試點改革工作將更加徹底,更有力度,通過改革,將進一步調動經營層工作的積極性,不斷完善深化法人治理結構,通過薪酬分配差異化改革,有效吸引市場化高級人才和留住人才,實現人才強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對陜西國資國企的發展和提升經濟運行效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陜西省國資委將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按照“十三五”時期“經濟規模繼續處于第一方陣、經營績效平均每年上升一個位次、培育和發展一批大企業大集團”的“三個一”目標,圍繞落實“五新”戰略任務,繼續深化國企改革,釋放發展活力,全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變,為陜西的追趕超越注入強大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