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孟尉校
建言陜西“民參軍”
文 / 孟尉校
深入實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融合是興國之舉、強軍之策,是培育壯大追趕超越新動能的戰略舉措。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陜西初步形成了以軍帶民、以民促軍、軍民融合的發展格局,特別是在核、航天、航空、兵器、船舶、軍工電子等行業形成了眾多民口配套單位,軍民融合發展取得了可喜成果和進展,但也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
陜西是軍工科研、生產大省,但“民參軍”發展緩慢,這是軍民融合的“短板”,也是民營經濟發展的空間和潛力所在。
陜西軍工人才、技術、裝備等綜合實力全國領先,比較優勢十分明顯,現有軍工和地方軍品民口配套單位已有500多家,從業人員30萬人。2016年,陜西軍民融合產業實現總收入2476億元,這僅為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12.5%。數據顯示,陜西軍工這一最具潛力的優勢資源,還未能引領民營經濟發揮最大效能。
軍工企業具有特殊性,關系國家安全、涉及國家機密。在調研中,民營企業反映,陜西軍工開放程度不高,進入軍品市場,獲得“四證”審批難(“四證”指: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保密資格證、武器裝備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裝備承制單位資格證),特別是同時獲得“四證”資格認證時間更長、難度更大。
民營企業相對于軍工企業自身實力較弱、條件較差,特別在用地、融資、稅收減免等政策扶持方面不足,制約著軍民融合發展步伐。民營企業反映,渴望政府對民營單位提供政策指導支持,期待軍工單位放下架子、擴大開放,引領民營企業承接軍工能力,參與國防建設。


為進一步推進“民參軍”,促進軍民融合,壯大陜西民營經濟,陜西應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做好指導服務,在促進“民參軍”方面努力推動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以加快提升軍工經濟對地方經濟的輻射帶動為目標,高起點、大手筆謀劃陜西軍民融合發展。加強組織領導,做好頂層設計,制定新形勢下陜西軍民融合發展的戰略和規劃,加快擴大軍工開放,降低“民參軍”門檻,明確發展任務,細化激勵扶持政策。
以建設信息服務和合作交流平臺為抓手,促進軍民科技資源共享,軍民技術供需對接雙向轉化、軍民產業互動發展。
明確職能部門,組織協調民營企業參加“四證”辦理。加強指導服務,引導更多民營單位有序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領域,支持省內高校、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積極承擔國防預研、研制項目,使更多的民口單位發展成為軍品承包制造企業。
爭取國家支持,加快在西安、寶雞、咸陽、渭南、漢中等市設立軍民融合示范園區和軍民兩用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器,組建若干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聯盟,發展一批軍民共生產業集群。
擴大專項資金規模,對新獲得軍工資質認證的民營企業在用地、融資、科研投入等方面給予優惠和補貼,增強“民參軍”發展能力。
陜西省中小企業促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