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產業“搖錢樹” 開啟致富新門路
易水
光山禿嶺是昭通烏蒙山區常見景象,貧困而房破、無林而山崩,是2014年魯甸“8.3”地震災區傷亡慘重的重要原因。
然而今天,如果你走進龍頭山,從山腳河邊到高山坡頭,處處可見一片片郁郁蔥蔥的花椒林;山坡上,被花椒林簇擁的房屋露出點點青瓦白墻。
“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月19日到魯甸地震災區考察工作時對魯甸青花椒的贊譽。目前,龍頭山鎮花椒種植面積已達6.8萬畝,今年產值3億元,有力地帶動了災區群眾脫貧致富。“地震前全鎮有貧困人口8000人,現在不到2000人,今年底要全部脫貧摘帽!”龍頭山鎮黨委書記李善云自豪地說。因為龍頭山的花椒品質好,通過恢復重建交通條件改善,社會各界支持,每年有200多客商來龍頭山收購,所以龍頭山花椒的銷路越來越好,現在已經賣到四川、重慶、內蒙古等地。
龍頭山的變化,讓人真切地感觸到黨和政府精準扶貧的政策溫暖,也折射出產業扶貧在脫貧攻堅戰中的強勁動力。
“以前沒想到大石頭上還能種出藥材,我是第一天來種植石斛,聽說一天有90元收入,可以補貼一點家用,讓生活好過一點。”65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丁世芬說。在文山州廣南縣楊柳井鄉六郎城村的原始森林里,大樹的枝干上、路邊的石頭縫,一棵棵鮮嫩的鐵皮石斛正在溫和的冬日里慢慢生長。在六郎城村原始森林等原生環境條件下,村民采用仿野生種植技術,在喬木樹冠及巖石上種植鐵皮石斛。發展種植仿野生鐵皮石斛產業,打造石斛酒等特色產品,成了有效的致富手段。在434戶參與的村民中,有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經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因地制宜發展致富產業,這樣的成功范例,在云南不在少數:昭通蘋果推動50萬人脫貧致富;油茶果讓廣南1000多戶種植戶嘗到甜頭;“云嶺牛”承載西盟上萬貧困群眾小康期待……
產業是實現貧困群眾可持續脫貧的重要依托,扶貧需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云南并不缺少產業發展的資源稟賦,關鍵在于找準比較優勢。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產業扶貧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指示精神,近年來,云南省委、省政府將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全面提升云南貧困地區的產業競爭力,切實讓發展產業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依托,加快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努力走出一條產業發展精準扶貧之路。
念好“山字經”、打好“生態牌”、做好“產業精準扶貧大文章”,云南省堅持“規劃+扶貧”,發揮優勢選準扶貧產業,省農業廳聯合省扶貧辦等8部門制定實施了《云南省“十三五”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組織88個貧困縣編制了《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以規劃統籌全省產業扶貧工作。
因地制宜選產業,云南認真組織開展脫貧攻堅“找問題、補短板、促攻堅”專項行動,全面梳理貧困地區5530個行政村“一村一品”清單,重點推動在脫貧中成效明顯的優勢特色產業,體現差異化優勢,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避免產業選擇上的一哄而上、同質競爭,使特色產業在脫貧攻堅中更精準、更有力、更顯效。
西雙版納州布朗山區海拔1500米以上的班章老寨,是一個哈尼族山寨,過去曾長期飽受貧困。近年來,乘著云南省大力發展普洱茶產業的東風,這個寨子依托當地擁有眾多古茶樹的資源優勢,不斷學習普洱茶的種植與加工技能,村民年收入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都不是什么新鮮事,一躍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發展必須要有主體支撐。
為提升貧困戶持續增收能力,云南強化“主體+”扶貧機制,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目前,云南正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經濟全覆蓋貧困戶的試點工作。以集體經濟為紐帶,引導推廣“農業企業+合作社+集體經濟+農戶”的新模式,推行保護價收購、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同時,制定加快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助推脫貧攻堅意見,選擇部分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開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試點,實現產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
據云南省農業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強化“主體+”扶貧機制實際是按照“貧困戶跟著主體走,主體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思路,以組織創新為重點,構建貧困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提升貧困地區群眾自我發展和致富奔小康能力。
據初步調查統計,目前云南省30%左右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已與新型經營主體建立了穩定的脫貧增收聯動機制,推動了對貧困群眾的“滴灌式”幫扶,實現了企業效益—產業效益—貧困群眾增收的“三贏”發展。
在哈尼梯田的主要核心區,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成立了哈尼梯田有機紅米專業合作社,并采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優質米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走“稻-魚-鴨”生產模式,達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綜合開發效果。2016年,全縣紅米種植面積達9.01萬畝,產量達3.15萬噸,產值達1.89億元,完成養魚面積70595畝,總產量2929噸,帶動了2.6萬戶10.4萬人增收。畝產值由單純種植水稻不到2000多元提高到萬元以上,實現了“百斤糧、百斤魚、千枚蛋、萬產值”。
11月4日,普洱新華國茶有限公司、云南新華農墾咖啡有限公司正式上線電商巨頭京東,獨具云南特色的普洱茶、咖啡等特色產品將通過京東創新打造的精準扶貧共享平臺走向全國乃至全球,為云南經濟轉型發展和精準扶貧事業貢獻力量。
據悉,普洱新華國茶有限公司將充分利用“互聯網+”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提升普洱茶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廣闊的線上線下市場的拓展,還將帶動當地茶農增收致富。云南新華農墾咖啡有限公司上線京東一共10款產品,下一步還將在京東眾籌板塊上線一款產品,所籌的部分金額將用于幫扶貧困地區咖農。
業內人士表示,云南茶咖企業攜手電商巨頭京東對產業精準扶貧和云南茶咖產業的發展具有標志性意義,茶咖產業借助“互聯網+”,踐行市場營銷模式的創新,這是農戶精準脫貧致富的必由之路,也必將成為云南精準扶貧的“助推器”。
“京東電商平臺已成為幫助貧困縣農產品上行的重要通道,互聯網+‘立體扶貧’戰略已初見成效。”京東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京東已在云南16個州市布局了20余個京東線下體驗店“京東之家”和“精品云南一縣一品”實體店,開設京東縣級服務中心50余家、開設京東幫服務店80余家。已有不少云南商家入駐京東商城,并與京東在營銷、物流、大數據等方面展開了合作。京東還將和云南省商務廳合作開展云南農產品上京東平臺進行銷售、發展建設現代物流業、打造大數據服務平臺和大數據中心、合作發展跨境電商和農村電商、合作開展電商精準扶貧等工作。
產業扶貧是扶貧開發的主要抓手,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舉措,也是從“輸血扶貧”轉向“造血扶貧”的重要體現。近年來,云南省立足特色抓基地、培育龍頭拓市場、扶貧到戶促增收,產業扶貧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但仍存在支撐機制不健全、發展路徑不開闊、市場體系不配套等問題,豐富獨特的資源優勢亟待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市場優勢,產業扶貧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應發揮的重要作用日益迫切。
2017年9月22日,云南省產業扶貧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省委書記陳豪出席會議并強調,產業扶貧要聚焦關鍵、精準發力。要把精準理念落細落小落實,做到產業選擇、受益對象、項目實施、政策扶持精準到位;要找準路子、突出特色,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拉長產業鏈,做好特色文章;要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產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經營主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找準產業項目與貧困戶增收的結合點,真正讓貧困戶分享產業發展紅利;要強化科技、人才、流通、金融等要素支撐,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要突出改革創新,貫徹新發展理念,突破產業發展瓶頸,樹立市場經濟思維,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為產業扶貧注入新動能。同時,要強化組織領導、注重典型推廣、加強督查考核、狠抓政策落地,以務實作風,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確保產業扶貧工作取得實效。

魯甸花椒成致富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