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銀
(河北省黃驊市教師發展中心,河北滄州 061199)
生本理念下的古典詩歌教學
——肖培東《錦瑟》課例評析
劉秀銀
(河北省黃驊市教師發展中心,河北滄州 061199)
學生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評價一堂課優劣的標準,最終要看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廣度和效果,古典詩歌教學也不例外。但“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不等于放任學生,不等于教師無所作為。生本理念下,教師的“領航”作用更是舉足輕重,不可低估。肖培東老師的《錦瑟》課例,為我們提供了生本理念下古典詩歌教學的范本。
生本理念;古詩教學;試航;順航;逆航
生本理念,又稱生本教育理念,其實質和核心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生本理念下,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均為學生,“一堂課的好壞,是以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廣度及效果加以判斷的,而不是看教師是否講得精彩,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只能是‘領航’”。由此,當“生本理念”和古典詩歌相遇,教師應該如何引領學生們的鑒賞之旅呢?我們且看肖培東老師執教《錦瑟》一詩的做法。
在詩歌教學中創設情境,使學生進入詩歌輻射的氣場氛圍,不僅帶給學生以審美的愉悅,還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習任務、目標的達成。課堂教學之初,“情境”的創設尤顯重要。
【教學片段一】此教學片段是《錦瑟》的課堂導入部分。我們在領略肖老師信手拈來、從容自然的教學導入時,不得不欽佩他在創設詩歌情境上的匠心獨運。
課前幾分鐘,肖老師讓學生們朗讀了歐陽修的《秋聲賦》。“知人論世”一下:寫《秋聲賦》時的歐陽修也已進入了生命的秋季,大半生的宦海沉浮皆成煙云往事。“自古逢秋悲寂寥”,面對蕭瑟的秋天,歐陽修禁不住唏噓慨嘆。人生苦短,造化無常,草木尚于秋風中衰敗凋零,更何況被愁悶煩憂侵襲的人呢。“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誦讀《秋聲賦》的后兩段,學生仿佛也置身于慘淡、凄切、零落、肅殺、悲戚的秋天,好不傷感!是的,“傷感”,這和《錦瑟》的情感基調恰是一致的。“未成曲調先有情”,還沒有鑒賞詩歌卻引領學生進入了詩歌的情緒氛圍,肖老師就是這樣一心為學生著想的。
讀《秋聲賦》僅是課前的“預備”,肖老師還要進一步地渲染:“剛剛從秋天走出,看看窗外是怎樣的天?”“雨天。”不錯的,“雨天”,自然界的風雨往往使人聯想到人生的“風雨”。肖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傳達出如下的信息:“雨是那個喚起我們許多記憶的一種東西”,它裝載了太多感傷與懷念;“從表達情感的需要,雨天往往適合于回首,適合于追憶”。無獨有偶,接下來要學習的《錦瑟》,正是晚年李商隱追憶往事的感懷之作!而就在秋季里的“這個雨天”,肖老師將和學生們一起走近李義山,去聆聽一曲關乎心靈的天籟之音。
“教學古詩詞,非吟誦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味。”和著詩歌的韻律,或抑揚頓挫,或高低舒緩,或平仄起伏:詩歌,尤其是古典詩歌,還是讀最美。如果說讀“秋”(《秋聲賦》)論“雨”是在積極營造教學氛圍的話,那么,肖老師對“又是雨天”一句的讀法指導,確是為后面的《錦瑟》朗讀教學做濃墨重彩的烘托和鋪墊了,其實也是在創設“情境”。朗誦,是建立在對文字品味揣摩基礎上的,古典詩歌更是如此。當學生說不喜歡雨天的時候,肖老師順勢引導,親自范讀,讓學生感受其中的情緒傾向。他要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又是”,用不同的語調和節奏讀出了對“雨天”截然相反的兩種情感。
試航,就讓我們追隨肖老師的腳步,帶著幾許感傷,幾多追憶,在吟詠誦讀中去赴一場華美之約吧。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3年版)中有這樣的表述:“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帶有更大的個人色彩。”“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宜強求同一的標準答案。”李商隱的詩歌語言含蓄、工于比興、巧于用典,其內容、主題總是朦朧迷離隱晦多義(這可能和詩人自身的性格、人生際遇以及所處的時代環境等關聯),代表作《錦瑟》也不例外。課堂上,肖老師根據《錦瑟》一詩多義性的特點,給予學生足夠的話語權,尊重并默許學生的個性化解讀。
【教學片段二】此片段中,肖老師的問題是:詩人追憶了怎樣的情感?生1認為詩人的追憶包含了復雜的情感,比如“暢想”。“暢想”,意為無拘無束地盡情想象。這顯然偏離了本詩只重“感傷”的調子。“暢想?很快樂的?為什么?”對于生1出人意表的解讀,肖老師沒有要“糾錯”的意思,他更想聽聽“暢想”的原因。果然,生1有自己的理解:李商隱晚年前途晦暗,他“暢想”那已逝去的“受人歡迎的”美好年華。人的一生哪會一帆風順?既然能“暢想”過去,多半也能勇敢面對現在和未來。作為一個傾聽者,肖老師更能理解生1的“潛臺詞”:一種不輸于命運的情感表達;只要心未死,生命斗志不屈。
肖老師對生1的理解、認可,激發了其他學生。當然,個性化解讀再豐富多彩也不能離開文本的天空。生2由“藍田日暖玉生煙”,得出“懷才不遇”的解讀;生3由“一弦一柱思華年”,讀出了詩人對“美好青春的留戀”。生4的“悼亡說”,看上去缺乏“歷史記載”,所以肖老師由“瑟”字引出“琴瑟相合”,在猜想這“可能是一首表達對妻子思念的詩”的同時,用李商隱的生平簡介來加以印證和拓展。
上面的教學片段中,共有四位同學和肖老師進行了對話,他們的解讀在肖老師那里似乎都沒有“錯”。詩歌,本來就沒有通達的或一成不變的解釋,鑒賞者可以帶著自己的認知到詩歌中去尋找一份審美關照,而且隨著歲月的沉淀、經歷的增多,還能夠讓人慢慢讀出詩中其他的味道。深諳詩歌文體特點的肖老師,在他的博文《〈錦瑟〉上完的那一刻》中寫道:“我不想真正解讀,任何一種解讀都是一種破壞。”是的,就李義山復雜微妙的心理世界而言,后人的任何一種解讀都不能窮盡其意,窺盡其情。關注學生解讀的個性化,順風而航,肖老師的教學讓《錦瑟》煥發出自身獨特的魅力!
學生鑒賞詩歌的過程,其實就是發現和建構詩歌意義、美感的過程。“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這是《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一科的要求,也是古典詩歌教學當仁不讓的責任。但由于受學生閱歷不豐,文學積累不多的限制,再加上有些學生的審美感應的確不是很靈敏,教學可能就會處于逆水行舟的境況。不進則退,怎么辦?只有緊握前行之舵,靜心慢溯,方能渡過一段急流險水!而此時,最能考驗一個教師的定力、自信力和教學功底。
《錦瑟》教學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過于肖老師指導學生賞析詩歌“幻”“美”“雅”的片段。篇幅所限,我們僅賞析“詩中有幻”的部分(實錄略)。
肖老師問學生:“前面讀出傷感,是一種情感,你還能讀出其他什么?”學生回答:“‘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我覺得可能還有點遺憾。”遺憾,還是屬于情感方面,顯然,該生沒有領會“你還能讀出除‘情感’之外的‘其他’什么”。但肖老師尊重學生的發言:“傷感之后,還有一些遺憾,人生不足的一些遺憾,對吧。”肖老師希望該生能明白他的意思,再問:“考慮一下,拋棄這些感情的因素,你還能讀出些什么?”沒想到該生還在自己的思路上滑行,而且是越滑越遠了:“愛國。”因此,肖老師不得不告訴他:“我們現在不再解讀文本。”
“同學們考慮一下,這首詩里面有傷,這首詩里面還有什么?或者說,這是一首很傷感的詩,這還是一首怎樣的詩?”肖老師再次重申問題,希望有學生能讀出對這首詩“傷感”之外的其他評價。有學生回答:“回憶的詩。”這無異于還在原地打轉。怎么辦?高明的教師不怕學生的答案與正確的結論有多么南轅北轍,怕的是學生們失去言說自己觀點的積極性。“回憶的詩,回憶就會帶來情感,我想你想說的就是這是一首充滿真情的詩,也就是說,這是一首很真的詩,發自內心的詩,同學們說是不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盡量肯定其發言的意義——肖老師對學生的關照與愛護可見一斑。
既然“每個字每一句都出于作者的心底”,所以肖老師請聲音“柔”“細”的女同學們讀出詩中的“真情”。然后肖老師繼續問:“還有沒有第二個詞語,這是一首怎么樣的詩。你來說?形容詞就可以了。”學生的回答竟是“無奈”!看來,學生們的審美意識太淡薄了。而作為舵手的肖老師也絕無改變航向的意思,學生的現實情況更加堅定了他的決心:一定要把對古典詩歌的審美感知和鑒賞能力傳送給學生,否則詩歌教學就失去了固有的意義!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論語·述而》),肖老師“義正詞嚴”地啟發道:“我們不談情感,我們現在拋棄情感,走出情感。你讀了這首詩覺得還有什么味道?”斬釘截鐵的三個短語表明立場:不談情感、拋棄情感、走出情感!肖老師語意異常明確:你品出了這首詩“感情”之外的其他“味道”了嗎?終于,一女生在肖老師的啟發下答出:很朦朧。那“朦朧”在哪里?女生認為杜鵑、蝴蝶等意象給人朦朧美的感覺。盡管該生對“朦朧”的體會還很籠統,但在肖老師的點撥下,她的鑒賞力正在提升……其實,無論是莊生曉夢、杜鵑啼血,還是可望不可即的滄海月明、良玉生煙,各種意象的組合使《錦瑟》具有了霧花簾影般的迷離朦朧之美。當全體學生也心領神會之后,肖老師要求用一個字來總結:這是一首很……的詩。如夢一樣的,當然是一首很“幻”的詩!
逆航,讓肖老師的教學更顯深沉厚重、底氣十足。劈波斬浪,百回千轉,只為了讓那些可愛的學生們,有一天,也能駕馭著自己的小船徜徉在古典詩歌的湖光山色間!
以肖培東老師的《錦瑟》教學為范,“生本理念”下的古典詩歌教學,一言以蔽之:無論何時、何地,教師心中都要裝著學生,為了學生的“詩意”成長付出真心!
[1] 顧青萍.生本理念下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16(6B).
[2] 余志明.基于古詩詞特質的詩詞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16(6B).
劉秀銀,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在《語文教學通訊》《語文學習》《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等雜志發表教育文章幾十篇,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