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冬梅 劉坤
摘 要:堅定理想信念,彌補共產黨員精神上的“鈣”,對于一個黨、一個國家都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當今共產主義渺茫論者不斷鼓吹共產主義是空想,對共產主義提出質疑,嚴重沖擊了廣大黨員的思想陣地。文章指出,共產主義不是空想,而是理想、是現實,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斷把為崇高理想奮斗的偉大實踐推向前進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和使命。
一、共產主義不是空想,而是理想
空想和理想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卻有著本質的區別。理想不是憑空想象,它是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向往與追求。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設想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揭露上的。通過對資本主義自身危機的深刻揭露,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超越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社會的可能性。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把共產主義的發展依次概括為三種不同形態:第一種形態是粗陋的、狹隘的、認識有限的,是當時大多數貧困群眾的心聲,這種共產主義粗俗而低級,經不起理論和現實的批判;第二種形態把對私有財產的異化當做目標,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第三種形式的共產主義即馬克思的共產主義觀,在這種社會下,消除了人的異化,回歸了人的本質,全面地實現了人、自然和社會三者內在貫通與統一。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描述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除了以“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來界定未來社會的身份,沒有其他更合適的身份標識。正是“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將共產主義社會同一切舊社會從根本上區別開來。
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認為人的依賴關系是最初的社會形態。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在這里,“最初的社會形態”對應的是前資本主義社會,“第二大形態”指的資本主義社會,“第三個階段”則是共產主義社會。在第三個階段,個人完全擺脫了人的依賴性和物的依賴性,以全面的方式自由地占有自身,實現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真正和諧。
無論是哪一種描述,共產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就是我們追求的理想,這個理想的設定和實現是有著科學依據和必然規律可循的。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資本主義的現實基礎,是在批判資本主義舊世界中發現的新世界。他們站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對立面揭露了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提出了“兩個必然”的結論。因此,共產主義不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主觀臆測的空想理論,是他們智慧的結晶,是符合客觀規律的遠大理想,是共產主義社會努力奮斗的目標。
二、共產主義不僅是理想,更是現實
1.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社會制度
作為一種制度,馬克思明確指出共產主義社會同以往其他社會形態一樣,也有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根據共產主義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成熟程度的不同,馬克思把共產主義區分為“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這樣的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的發展階段。也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它的發展有其階段性特征。
2.共產主義來源于實踐和生活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說過“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 馬克思的理論并非來自于空想,而建立于歷史和社會的實踐。馬克思是從人的現實經濟生活出發,實踐地、辯證地分析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可見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為馬克思創立共產主義理論提供了現實基礎和實踐經驗。
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主義社會形態的階段劃分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出的理論依據,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南。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繼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正確道路。
可以說,我們今天所從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都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量的積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工作、干的事業,正是與共產主義相一致、相連接的,我們現在每時每刻都在朝著共產主義一步步地邁進!
3.共產主義是一種現實的運動
馬克思、恩格斯說過:“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就是說共產主義是用實際手段來追求實際目的的最實際的運動。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早在馬克思、恩格斯領導共產主義者同盟和第一國際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我國的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和領導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候就開始了。后來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改革都是共產主義運動的繼續和深化。今天,我國的共產主義運動已經發展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歷史階段。
因此,可以說,共產主義不僅是一種現實的運動,更是還行進在路上的現實運動。
三、共產主義理想的如何實現應該由未來的實踐去回答
斐迪南·多梅拉·紐文胡斯曾于1881年l月寫信詢問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在政治和經濟方面應當首先采取哪些立法措施。1881年2月22日馬克思回信明確回復:“您告訴我的要在即將召開的蘇黎世代表大會上討論的‘問題,在我看來是提得不正確的。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刻應該做些什么,應該馬上做些什么,這當然完全取決于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但是,現在提出這個問題是虛無縹緲的,因而實際上是一個幻想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唯一的答復應當是對問題本身的批判。如果一個方程式的已知各項中沒有包含解這個方程式的因素,那我們是不能解這個方程式的。”在恩格斯看來,同樣談論未來社會主義的模樣不能脫離社會主義社會的實踐,否則只會重新陷入空想社會主義,最后理想只會變成純粹的幻想。將來的實踐中,我們要明白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變的。
1.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過程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兩個必然”的論斷;但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兩個決不會”論斷。“兩個決不會”論斷的提出就是告訴我們,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曲折的過程。
馬克思在1875年4~5月間寫作的《哥達綱領批判》中原則上認為:“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馬克思根據共產主義發展程度的不同,把它分為前后相繼的兩個階段。也就是說,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與中央黨校第1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的講話中強調,不能認為共產主義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朝著共產主義的方向努力:“共產主義決不是“土豆燒牛肉”那么簡單,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們不能因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認為那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就不去做一個忠誠的共產黨員。
2.共產主義的實現需要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不斷變革
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反對人們把他們對未來社會的看法當成一成不變的教條。馬克思拒絕把“構想未來并使它適合于任何時候” 當作自己的任務。恩格斯在1890年明確指出:“我認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這就啟示我們,應該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與當今時代特點和社會主義發展的豐富實踐的結合中不斷深化對未來社會的認識。 江澤民同志在紀念建黨80周年的講話中,非常精辟地指出:“必須看到,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我們對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學上的預見,但未來的事情具體如何發展,應該由未來的實踐去回答。
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簡單延續,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簡單套用,而是最符合中國當今實際的、最鮮活的原版。而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革都是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個目標進行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治理社會主義社會的中國模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集中體現。
所以,盡管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挫折,我國國內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否定共產主義的美好前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就向世人充分證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充分表明了共產主義理想的合理性和現實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革命理想高于天。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而這個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奮斗的。如果大家都覺得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沒有必要為之奮斗和犧牲,那共產主義就真的永遠實現不了了。我們現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向著最高理想所進行的實實在在努力。
當前,中國正在共產主義道路上,以自己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共產主義是指引中國走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旗幟,這面旗幟什么時候都不能丟。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理想才能照見現實。
參考文獻:
[1]朱永剛.千年思想家[N].學習時報,2016-09-26.
[2]陳曙光.共產主義這面旗幟什么時候都不能丟[N].光明日報,2016-03-17.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M].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
[4]孫占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