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清
摘 要:魯迅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不是按照政治經濟地位劃分階級等級,也不是通過道德角度將人物分為善惡兩種。依據階級等級,魯迅作品中描寫的阿Q、“花白胡子”等都屬于被壓迫階級。魯迅對這些人的情感態度不僅是感慨其命運的不幸,更多的是對這些人的不爭感到憤怒,文章主要就魯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況進行探究分析。
一、魯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點
1.復雜
魯迅作品中的悲劇性更為平常,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是一種人生況味,沒有崇高的色彩,在魯迅的作品中,悲劇是通過沉郁的氛圍表現出來的。魯迅這種對人生悲劇的感受和特點,使作品的悲劇氛圍被渲染的極為濃烈。
魯迅不僅是有悲劇體驗的思想家,也是諷刺者,魯迅的作品中充滿著幽默的氣息以及諷刺的意味。魯迅小說中的戲劇性表現為單純的喜劇,如《高老夫子》《風波》等,還有悲劇要素存在于喜劇中,如《孔乙己》《阿Q正傳》等。《高老夫子》等作品是通過比較簡單的諷刺語言將人物及其行為表現出來,人物缺少內在精神,因此魯迅對其是蔑視的,由于人物內外性質不一,凸顯諷刺意味。
2.現實
魯迅作品中的人物與社會是對立的,他們接受過西方啟蒙思想,追求獨立人格,對當時社會持批判態度,如狂人、呂緯甫等批判傳統文化的人。他們通過人文主義價值觀對社會進行評價,對傳統的愚昧思想是否定的,由于這類人在當時是少數的,因此在很多正統人眼里,他們就是異類,這些少數反叛者在與社會的抗爭中是失敗的。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是最為深刻的,狂人其實是一種象征意象,展現出當前有先進思維的人與社會的對立。由于受到“大哥”與“醫生”等的壓力,狂人從原本的與社會對立,變為發瘋前的狀態,也候補做官了,這個結局展現出了傳統社會力量的強大,是極具諷刺意味的。
3.批判
魯迅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寄托了叛逆者的思想,也表現出魯迅對當時社會的悲哀。這種悲觀中也有熱切的期盼。
魯迅作品中批判的是都是統治階級的人,如《風波》中的趙七爺,《狂人日記》中的大哥等,這些是代表當時中國意識形態的。魯迅通過白描的方法將社會上層人物的丑陋等形象地表現出來,批判封建社會的腐朽。
二、魯迅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
1.藝術概括
魯迅在塑造人物時,都是將人物放在社會大背景中,并通過其他人物進行襯托,使人物更加逼真、鮮活,有立體感。魯迅將人物特點合成,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原型通過藝術概括等方法使人物更加典型。如阿Q,不管是何種身份的讀者都能夠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引起讀者的共鳴。同時魯迅注重顯示人物靈魂,通過白描等方法刻畫出人物的特點。如《故鄉》中的閏土,少年時是“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手捏一柄鋼叉”,活潑可愛;成年后,“眼睛腫得通紅……頭上一頂破氈帽,手里捏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象是松樹皮了”。通過前后形象對比,將閏土的不幸命運刻畫出來,觸動人的心靈。
2.“畫眼睛”
魯迅通過描寫“眼睛”的藝術手法塑造出了很多典型的人物形象,魯迅“畫眼睛”的方法十分高超,文筆簡練、質樸。
魯迅通過對“眼睛”進行描寫,刻畫出人物的心理狀態。在《狂人日記》中,魯迅通過狂人覺醒的“眼睛”,刻畫出了趙貴翁等封建勢力的“眼睛”。這些人有著 “似乎怕我,似乎又想害我”的“怪眼色”;有的是“滿眼兇光的鬼眼光”等。作者從對立的角度入手,描寫出了狂人受到迫害又滿是憤懣的心理,能夠看出狂人用自己極具警惕性的眼睛觀看周圍的一切,又通過眼神展現出封建社會的丑態。
魯迅對人物形象進行塑造時,集中概括藝術、白描等方法,將人物放入到社會大環境中,將社會性充分顯現出來,利用配角烘托出主要人物的悲劇命運,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逼真。
參考文獻:
[1]欒 嵐.淺析魯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文學教育(下半月刊),2015(8):32-33.
[2]任傳印.魯迅筆下的宗教人物形象塑造[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97-103.
[3]汪延霞.魯迅與白先勇小說人物形象比較論[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