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璐 方一舟
摘 要:儒家美學思想對景德鎮的傳統陶瓷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景德鎮作為陶瓷藝術界的一張世界名片,其文化、藝術都是引人矚目的。這些年,景德鎮的陶藝界逐漸擁有了一些話語權,在陶瓷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上,我們正努力尋求著思想和陶瓷藝術語言相融的表達方式。
一、儒家美學思想的演變
先秦是儒家美學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段。孔子開創了儒家美學思想,他是藝術精神的發現者。他提出了藝術在社會上的積極作用,以“和諧”為核心思想,重視美與藝術的陶冶、協和,提高人們倫理道德情感的心理功能。孔子還在他美善統一的原則基礎上,提出了“中庸”的文學批評標準,強調“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藝術心理效果,情感的表現必須自然。這也是為后人稱頌的天人合一的藝術審美境界。孔子欣賞自然界,喜好以自然界為比喻和象征。“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正是這種奔流不息,人與時間與生命的抗爭以一種文化的訴求姿態體現出來,這也體現了情與理的和諧統一,是藝術與情感的最佳表達方式。
孟子最早建立起中國審美范疇中陽剛之美,崇尚浩然之氣。“情”在《論語》中共出現兩次,但指的是實情或者誠實之意。孟子在繼承孔子的“情”之上,將“情”擴展到人之性情,情為性之動。孟子把個體人格劃為善、信、美、大、圣、神六個層次,明確把“美”與屬于倫理道德的“善”、“信”區別開來了。這里的“美”“圣”已經超出了道德倫理評價的范疇,而延伸到了審美情趣上了。
先秦儒家美學思想中“情”概念的轉化發生于荀子的思想。他保留了孔孟關于“情”的內涵,然后直指涉及喜怒哀樂的“情感”“情緒”等等。“情”不僅僅是實情,還涉及感性層面的部分。“情”的內涵更加豐富,且定義清晰。如“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說明了“性”“情”“欲”的關系。荀子的“情之至”“文之至”是先秦儒家在美學上的突破。
到宋代,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在某些領域出現融合之相,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博大和兼容。朱熹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美學,從形而上學的本體上對人生境界進行審美,對宋代美學與理學進行了融合。宋明理學大量吸收了道、佛思想,很自然地浸染了道、佛思想上的審美特性,使儒家美學思想提升到一個更為矚目的境地。
二、儒家美學思想對景德鎮傳統陶瓷藝術的影響
曾經有人說過,景德鎮的陶瓷始于宋。由于宋代崇文尚武的社會風氣,文人在社會上地位較高,文人思想得到重視,儒、道思想迅速地發展,也成就了陶瓷藝術在宋代的一個巔峰時期。它的陶瓷產業不斷完善和發展,它的陶瓷美學價值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青瓷是宋代的一個典型美學特征。宋代的文人重文化思想上的訴求,對生活美學上的堅持,造就了溫婉細膩,靈秀內斂的青瓷。宋人尚玉,在《禮記》的書語中也曾暗示玉有通靈作用。古人佩玉,不僅僅是玉的裝飾,更在其代表了高尚的氣節,無瑕的道德節操。古人也常常用玉的品性來要求自己。而青瓷能夠走上歷史舞臺,正是源于這種語言形式跟玉的品相的高度融合。
宋代斗茶的風氣很濃。唐宋時期的茶器,正是儒家“中庸”“和諧”思想的集中體現。“禮樂之治”是儒家美學思想里很重要的一項。從唐開始,以茶祭祖先,朝廷會試也有以茶代禮。到宋代,文人雅士已成為品茶的主要群體。宋人品茶,還會對茶器品味賞玩,從陶瓷語言的表現,以及瓷品等級,從陶瓷茶器的釉色、燒成及裝飾等方面進行鑒賞,甚至為此賦詩作對。
陶瓷文化在中國歷代的文化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蘊涵在陶瓷意象中的精神特質,是古人對自然、對生活、對美的思考。我們可以從歷代的瓷器中,去感受和領悟當時社會鮮明各異的文化特征。
三、當代景德鎮陶瓷藝術創作思維的基本狀態
藝術即是思維過程的人文表現形式,也是藝術家自言自語的表現形式。藝術家這樣一個群體,就是在精神領域致力轉化人自身的低等自性,鍛造個人品格,擢升人類至更高的維度。我們從主觀上來探究藝術家的創作動機。這是一個重塑自信的年代,文化領域在多種壓力和相互沖突的力量驅使下,能夠得以沉淀。曾經批判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主張代之以西方現代科學思想和體制的所謂革新派,也已經褪卻在歷史的上一頁。我們正力求設計出一張精彩的屬于我們的世界名片。
這些年,隨著當代藝術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所有畫種和藝術樣式都喜歡給自己冠以“當代”的頭銜。其實當代藝術,首先是一種藝術態度和文化立場,真實面對自己當下的生存體驗和感覺。生活在每一個社會中的主體,被各種文化觀念和意識形態浸染,怎么讓自己找到歸宿感?情感表達的基石是什么?是一個觀念?一種情緒?還是一種思想?
觀念是很復雜的。現在我們普遍認為藝術創作的觀念很重要。思想是人的靈魂,思維的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是可見的。今天我們來談儒家思想與藝術,表示藝術界不再浮躁、激進。討論儒家美學思想,讓我們對藝術的理解增加了一個新的維度。而我們現在提倡儒家美學思想,試圖避開國家藝術形態這些政治性的關鍵詞,探尋的是其中具有美學價值的部分,并非要求藝術發揮積極的政治作用,提倡藝術創作者從道德層面和對自然的認知方面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
我們總是嘗試給藝術賦予哲學的內涵。藝術創作必須具有人文情懷、人文素質,才能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因此美術史、陶瓷史和美學思想對于一個創作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陶瓷的藝術語言表達自然、宇宙及其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陶瓷藝術家思維的一種客觀存在。為什么一個老外穿旗袍怎么也穿不出東方古韻?這是因為文化的氣質,不是一蹴而就、信手拈來的,而是長期的積淀和涵養。文化對人的影響和作用是潛移默化和長期的。有句話叫“亡秦必楚”。秦國統一了六國,但是有人預言,最后滅秦的必然是楚國人。初聽起來,這只是一句泄恨之話,可仔細分析,它確實是有道理的:在這些國家中,只有楚國在當時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國人的文化素養最高,他們對祖國的認同感最強。只有文化是最難磨滅的。所以最后滅秦的劉邦、項羽原來都是楚國人。傳統陶瓷藝術的持久生命力,依賴于藝術創作者對改變的當代藝術審美的探索與融合。對于景德鎮這張世界名片來說,她的文化、藝術都是引人矚目的。這些年,景德鎮的陶藝界逐漸擁有了一些話語權,特別是代表學院派的景德鎮陶瓷大學,在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中已經可以坦坦蕩蕩地將欲望和野心擺上臺面,對于景德鎮傳統陶瓷文化的輸出起著功不可沒的作用。當代的外來藝術家是一個新的龐大群體,不少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卓有建樹的藝術家迫切地希望將自己的藝術永固于陶瓷中,世世流傳。他們經過多年的沉淀,已經具備了個人獨特成熟的藝術風格,只要對陶瓷工藝稍加學習,假以時日,便能錦上添花。這一特別的群體,對景德鎮陶瓷藝術的推動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毫不避諱地說,當代的景德鎮絕對是一個陶瓷之都、藝術之都。現在我們真的該靜下來,好好談談藝術家的文化和思想了。
當代的景德鎮陶瓷藝術如百花齊放,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在這里展現無遺。
四、儒家美學思想與藝術之通
先秦儒家思想過度強調藝術的社會功能,強調美統一于善。孔子美善統一的藝術基本原則,以及這一系列美學命題,為儒家美學建構了基本的理論框架。孔子在齊國聽到了舜帝時代的《韶樂》,三個月不知道肉味的誘惑,說:“沒有想到演奏和欣賞音樂能夠達到這個程度。”孔子對韶樂的贊美,說明藝術之美通于人心。
藝術的理解和創作不僅需要藝術的思維,更要用哲學的思維來看待事物。這就要求藝術家需要具備哲學的思維能力來理解藝術、詮釋藝術、創作藝術。儒家的智慧是教人思維的途徑和方法。藝術家的價值觀來源于藝術家本身對本體生命與智慧的多重認知與消解。這其中有一個過濾和優化的過程。而藝術家的人格魅力是一種不自覺的流露。陶瓷這種藝術媒介,能夠使創作者面對真實的歷史體驗。文化對個人氣質的塑造會在藝術家的作品中得到還原和重構。藝術家的思想會在不同時期的作品中體現出來。所有情緒、志氣時刻反映在藝術實踐的不斷深入和藝術觀念的具體變化中。藝術家的創作與他的思想休戚與共、鮮活燦爛。每一件陶瓷藝術作品都承載著藝術創作者的人文情懷。很多時候,我們去獲得儒家美學思想上的碰撞,更多的是一種作品的視覺體驗帶來的思想延伸。
我們對儒家美學思想與景德鎮陶瓷藝術創作的研究和討論,是建立在文化形態和學術的多樣性、獨立性、自由性的前提之下,來建立一個新的陶瓷藝術創作的新領域。儒家美學思想不是一種固化的藝術理念和價值觀念,它是鮮活的、隨著歷史成長的。而當代景德鎮陶瓷藝術基于文化、地域、專業分工的不同展現出更為紛繁復雜的跨越與融合,其潛力和能量等待我們共同去發掘。
參考文獻:
[1]傅佩榮.《中國美學論集》儒家的充實之美[M].北京:寶文堂書店,1989.
[2]許共城.論儒家美學思想的特征和演變[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3).
[3]陳昭瑛.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英)米蘭達·布魯斯-米特福德,(英)菲利普·威爾金森.符號與象征[M].周繼嵐,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5]徐梵澄.孔學古微[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6]葛榮晉.中國哲學范疇史[M].哈爾濱:黑龍江省人民出版社,1987.
[7]徐國基.陶瓷裝飾藝術的美學特征[J].裝飾,2004(11).
[8]肖吟新.中國古陶瓷的美學意蘊[J].上海藝術家,2005(3).
[9]紀瑞祥.中國陶瓷藝術美學意蘊探析[J].山東陶瓷,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