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菡文
摘 要:大學生思想政治(以下簡稱“思政”)教育改革需要通過“互聯網+”時代來實現。文章主要通過三個方面論述高校網絡思政教育與新媒體服務平臺建設的關系:其一,提升思政工作者的新媒體意識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標;其二,構建高校新媒體服務平臺的要素是網絡思政教育的主要內容;其三,大數據平臺是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提升思政工作者的新媒體意識
大學生是思政教育的對象,他們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網絡生活豐富,思想上開放、靈活,易接受新事物,且有獵奇心理。考慮到這些特點,高校應分析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新媒體意識水平,了解教育的主體是否具有新媒體意識以及如何提升其新媒體意識。以安徽中醫藥大學為例,該校在提升思政工作者的新媒體意識方面主要采用以下兩種方式:其一,主動關注。關注多樣化的網絡社交平臺,關注具有時效性的新聞、教育方面的信息以及大數據,可以完善各方參與的育人機制。其二,努力實踐。建立個人及群體的新媒體賬號,如微博、微信、QQ等,建立能夠與大學生交流的網絡思想平臺。
二、構建高校新媒體服務平臺的要素
1.新媒體學習環境的形成
要形成新媒體學習環境,就需要學校進行“全媒體”平臺構建。“全媒體”的“全”不僅指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絡、電信、衛星通信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也指其所影響的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而且要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細分的服務,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利用“全媒體”來推進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體化傳播,對于高校教師及學生的新媒體學習以及生活習慣的養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2.互動性、交流性與平臺影響力
高校新媒體平臺的互動性與交流性體現了該校新媒體發展的現狀,安徽中醫藥大學的貼吧活躍程度較高,但微博以及微信等平臺活躍程度不及安徽省其他高校。新媒體服務平臺的發展要建立在提升信息服務能力上,改進校園媒體的現狀,提升校園文化認同度,如開設電子校報,在學生中征集文章,營造新媒體文化氛圍。
三、大數據平臺是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
教育大數據有助于生成學生群體熱點分析報告,針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學習情況,也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了解,其優勢表現在能夠收集更多維度、更大量級的教育數據。在“互聯網+”的時代,利用大數據推動思政教育的發展是必然趨勢。網絡課堂是大數據平臺建設的有效載體。網絡課堂是基于互聯網絡的遠程在線互動培訓課堂。一般系統采用音頻傳輸以及數據協同等網絡傳輸技術,模擬真實課堂環境,通過網絡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培訓環境。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課堂進行教學反饋,將反饋結果進行數據分析,形成評價系統,可以有效地、直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對教師的評價。
當下,“互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網絡新媒體平臺的發展異常迅猛,高校只有利用好這一利器才能實現在思政教育上的改革。大學生思政教育形式應當多樣化,以講授為主的教育形式不能滿足年輕的“90后”甚至“00后”大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是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的普遍特點。構建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在新媒體校園平臺中進行“滲透式”思政教育是高校亟須改革的路徑。
參考文獻:
[1]李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合力”的動態生成——以新媒體語境為視域[J].南京社會科學,2009(10).
[2]趙 殷.基于新媒體平臺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