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事業的進步,我國很多地方的電視文藝節目都在不斷尋求創新和傳承,希望能夠在文化的傳播上獲得更好的成績,最大限度地解決當前的工作問題。電視文藝節目的存在時間是比較長的,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堅持走可持續路線,給社會帶來更多的正能量。文章就此展開討論,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一、電視文藝節目的特點分析
在現代社會中,電視文藝節目已經成了文化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很多方面都產生了特別大的影響。因此,想要在今后的傳承、創新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就必須對電視文藝節目的特點開展深入分析,為今后的工作走向提出更好的指導。首先,電視文藝節目開始趨向于不同的年齡層次。傳統的電視文藝節目是面向所有人來制作的,可是現階段的老年人、青年人、中年人,都會對電視文藝節目評頭論足,如果還是按照以往“一視同仁”的態度,肯定達不到預期效果,還會因此造成很不好的影響。其次,在電視文藝節目的宣傳和播放過程中,必須切實考慮到不同群眾的反應,要積極地搜集社會上的觀點、看法,而后采取有效的手段來應對。最后,對于電視文藝節目的發行和相關問題的處理,就必須保持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內,決不能出現任何的違規現象,否則很容易遭到強制性的干預。
二、電視文藝節目傳承與創新的路徑
1.電視文藝節目要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創新節目內容
以目前所掌握的情況來看,電視文藝節目的傳承、創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充分考慮到對行業產生的積極影響和對國家和社會的推動作用。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對文化方面的重視程度是比較高的,今后電視文藝節目的傳承、創新,應該積極地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創新節目內容。另外,我國文化目前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廣泛的認同。例如,《舌尖上的中國》就是非常典型的電視文藝節目,其不僅將我國的眾多飲食文化更好地凸顯,同時能夠讓大家對中國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知,宣傳美食文化的過程中,還對不同的歷史、事件、人物、區域變化等,都進行了精心的介紹,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對地方和諧發展產生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2.形式創新助力中國電視文藝節目的發展
現如今,科技發展十分迅速,各種軟件及客戶端、多元化的智能設備都給電視文藝節目的創新帶來了特別多的幫助。筆者認為,要綜合運用報紙、戶外媒體、網絡等方式,集中放大電視媒體推廣的傳播效應,通過新聞發布會、演員或主持人主題見面會、其他特色活動等,加大營銷的影響力度、擴大營銷的影響廣度;更多進行嵌入式廣告經營模式,在越來越多的冠名節目、演播室裝飾等形態的存在以及節目內容與廣告主企業文化理念的內在性精神交融性傳達的方式出現。例如,《中國成語大會“第二季”》在播出的過程中,一方面對國內的成語文化積極地進行宣傳、推廣;另一方面對“君樂寶乳業”進行冠名宣傳,更好地推動了國內企業的成長,整體上表現為良性循環的效果,得到了社會上的高度認同。
3.內容創新與形式創新
從主觀的角度來分析,電視文藝節目的傳承與創新,還需要在內容的創新上、形式的創新上開展雙重努力,這樣才能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中央電視臺3套的電視文藝節目播放過程中,以往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僅僅是表現為主持作用,并沒有展現出其他的特點。但是近年來,幾乎所有的主持人都在朝著多才多藝的方向發展,包括進行名人的模仿、流行歌曲的演唱、小品的演繹、個人特長的展示等,這些都可以讓電視文藝節目更加出彩,同時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讓大家在欣賞節目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好的體驗。除此之外,在電視文藝節目的形式創新當中,還要積極地考慮到百姓的一些新的需求。例如,《開心劇樂部》這一節目的播出,打破了傳統的模式,以即興劇本為基礎,讓大家跟隨表演者的思維來欣賞,擺脫了固定劇本的束縛,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在收視率方面表現不俗。
三、電視文藝節目傳承與創新的例子——以“中華民族一家親”為例
“中華民族一家親”2017中國少數民族迎春大聯歡晚會于2017年1月14日在銀川成功舉行,盛況空前。是歷年來少數民族春晚參演地區和民族最多、藝術水準及演出規格最高、晚會春節期間播出范圍最廣的一次中華各民族的大聯歡。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30多個民族的500多名藝術家、演員、主持人相聚“塞上湖城”,圍繞著“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主題,將各民族獨有的藝術形式,異彩紛呈地綻放在美麗銀川,對宣傳寧夏、宣傳銀川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中華民族一家親”2017中國少數民族迎春大聯歡的傳承與創新之處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中華民族一家親”2017中國少數民族迎春大聯歡是精心準備、精心創作、精心組織的精美作品,展現了文化的特色
為展現各地區、各民族優秀的文化特色,在2016年9月初,北京、重慶、深圳、廣州、哈爾濱、武漢等24個城市電視臺的藝術編導們齊聚銀川,在寧夏橫城旅游景區成功召開2017《花兒盛開春風里》中國少數民族迎春晚會策劃研討會,就舞美設計、各城市臺節目選送形式、晚會整體架構等問題進行討論,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并邀請到中央民族歌舞團國家一級導演、著名舞蹈編導鄧蘭英擔任晚會藝術總監一職。
在國家民委文宣司的指導下,由鄧蘭英指導牽頭,導演組從全國各地遴選觀看了近百段少數民族晚會和節目錄像,并對節目形式及二次創作方案和當地導演進行了密切溝通,形成了“中華民族一家親”2017中國少數民族迎春大聯歡晚會的節目構架。
2.“中華民族一家親”2017中國少數民族迎春大聯歡是歷屆晚會中節目形式最豐富、藝術水準最高的一次,體現了中華各民族文化百花齊放,實現了文化的薪火相傳與不斷創新
“中華民族一家親”2017中國少數民族迎春大聯歡由歌舞《萬水千山報春曉》拉開了晚會的帷幕,反映了全國少數民族沐浴在黨的春風里幸福和諧的生活,如清泉般閃光的原生態侗族大歌《十二月勞動歌》再現了他們的勞動場景;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獲獎作品《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裕固族姑娘就是我》《永恒的刀郎——鞭子刀郎》《石榴紅了》《我們都是親兄弟》原班人馬齊集銀川,傾情演繹,展現了各民族相親相愛,和諧發展的美好場景;凝結著土族先民勞動智慧的體育競技舞蹈《輪子秋》曾經亮相奧運鳥巢,讓觀眾領略到不一樣的舞蹈形式;生于山水間的瑤族舞蹈《打起瑤鼓過山坳》,瑤族少女打著瑤鼓行走在山水之間,用瑤鼓敲出心中喜悅和對美好愛情的向往;深受全國各族人民喜愛的歌唱家才旦卓瑪、胡松華、克里木、黃婉秋、曲比阿烏、“彝人制造”聯袂登臺,重溫經典,縱情歌唱;最能表達青年男女美好愛情的形式——對唱,苗族歌王王愛華、王靜以及月亮姆組合帶來經典民歌《對歌對到日落坡》與《小河淌水》;典雅含蓄、瀟灑飄逸的朝鮮族舞蹈《春,喜,悅》仿佛將觀眾帶入“婉轉抒情在夢中”的幻境之中;曾獲得中央電視臺《越戰越勇》金話筒冠軍的阿木古楞一首《千年的草原》,是這一美妙藝術圖景里冷色基調的一幀,呼吁我們愛護賴以生存的大草原;來自銀川本土的銀川藝術劇院精心打造的回族舞蹈《絲路新韻》美輪美奐,由來自寧夏、青海、甘肅的花兒傳承人把這古老的“花兒”演唱藝術演繹得淋漓盡致;最后由導演組精心創作的酒歌把各民族的酒文化原汁原味的呈現給觀眾,各民族載歌載舞、把酒言歡、共迎新春。尾聲《相和歌》56個民族身著各民族的盛裝隆重登場,展現了各民族獨特的服飾文化,彰顯了中華民族一家親、手挽手、心相通的和諧畫面。來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藝術家們為全國人民精心打造了一臺風格獨特、藝術精湛、感情飽滿的迎春歌舞盛宴。
3.“中華民族一家親”2017中國少數民族迎春大聯歡是歷屆播出平臺輻射區最廣、覆蓋人口最多的一屆
“中華民族一家親”《蓋網·花兒盛開春風里》2017中國少數民族迎春大聯歡晚會項目的具體運作各階段由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大型活動部策劃執行并完成最終制作,春節期間在參與晚會錄制的北京、重慶、廣州、哈爾濱等省會電視臺陸續播出,并在香港衛視、澳洲電視臺ABC華語頻道、新西蘭TV33頻道以及全國30多家地、市電視臺及近百家移動手機電視臺等平臺播出,播出覆蓋觀眾人群超過5億人,“中華民族一家親”2017中國少數民族迎春大聯歡以清新的格調、濃郁的民族風情、極高的藝術水準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4.“中華民族一家親”2017中國少數民族迎春大聯歡把中華各民族團結發展、和諧共榮的中心思想貫穿晚會始終
2017年銀川市正式啟動了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市”工作。銀川市委、市政府將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工作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努力開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基于這一中心思想,晚會將不同地域少數民族的風俗、音樂、舞蹈、服飾呈現到舞臺之上,異彩紛呈,風格各異,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心手相牽、和諧共榮的生活和藝術圖景,突出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主題。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自2008年開始,一直堅持打造“中華民族一家親”少數民族迎春大聯歡,已經在中國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品牌,也得到了國內各省市自治區城市電視臺的認可,從2008年五家少數民族自治區省會電視臺到今年24個直轄市和省會電視臺參與制作播出,規模和藝術水準越來越高,2018年“中華民族一家親”少數民族迎春大聯歡,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將在國家民委、自治區民委、銀川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力爭打造具有各民族濃郁風情的文化盛宴,使“中華民族一家親”少數民族迎春大聯歡成為寧夏銀川在中國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
四、結語
本文對電視文藝節目傳承與創新的路徑展開討論,現階段的節目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很多新穎的節目在播出以后,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但是,在日后的傳承、創新過程中,還是要注意正能量的傳遞,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讓國家的文化事業走向更高的層次。
參考文獻:
[1]蒲 紅.電視文藝節目傳承與創新的路徑探析[J].今傳媒,2016(3):70-71.
[2]連玉芳,劉 倫.對電視文藝節目的文化關注和審美思考[J].新聞傳播,2014(18):101.
[3]楊 嶸.淺談電視文藝節目創新與辦法[J].新聞傳播,2013(1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