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
摘 要:文化空缺是由于各國社會歷史形成、語言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某一文化現象或者概念在另一種文化中沒有或者沒有對等的意思。文章從文化空缺的概念、分類、原因、影響四個方面全面分析了翻譯中文化空缺的現象。
一、文化空缺的概念
20世紀5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霍凱特注意到了文化空缺現象, 并在比較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時提出了“random holes in patterns”(偶然的缺口)的概念。之后,有許多翻譯理論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如巴爾胡達羅夫作為蘇聯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在他研究各個語言表達詞匯的不同時,提出了“無等值詞匯”的概念。俄國學者索羅金等人在關于討論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語言表達習慣的時候總結出了“vacancy ”(空缺)的理論,文化空缺這個含義其實就是在每個歷史的漫長歲月當中,某一民族形成和發展了其獨特的文化,并且不同文化背后所蘊含的意思和信息有所不同。翻譯的過程就是語言轉換的過程,由于語言是代表著某一獨特的文化,所以語言中某些概念的文化意象和意思的不對應或不對等就形成了語言之間的文化空缺現象。
二、文化空缺的分類
不同的研究者對文化空缺的分類也不盡相同。這種語言上不對等的現象或者語義上的差異根據鄧炎昌教授的分類,可以分為四類:第一種就是源語的詞語在目的語種完全沒有這個等值的概念,如漢語里的“陰陽”和“屬相”;第二種就是源語中的詞匯和目的語的詞匯的表面意思看似相同但是指的意思不同,如英語里的“dragon”與漢語中的“龍”的含義不相同;第三種就是源語中對某件事物或概念或許只有一種或很少的表示方式,但是在目的語中有很多表達,也就是更具體的表述,比如愛斯基摩人對白色的表達有很多種,但是漢語中白色的概念沒有那么多;第四種就是目的語和源語詞匯的意義大致相同,但是隱含的意思不相同,比如說英語中“farmer”與中文中的“農民”表面意思差不多,但是附加意義卻不一樣。總結來看,文化空缺現象可以分為完全空缺和部分空缺。所謂完全空缺,指的就是兩種語言中找不到表層意思和深層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表達方式。所謂部分空缺,指的就是兩種語言中能找到表層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詞,但是該詞的深層意思卻不相同。
三、文化空缺的原因
首先,歷史發展導致文化空缺。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出現不同的歷史任務和文化背景,而這些烙印著歷史的詞匯便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和濃厚的民族特色。例如,中國神話以盤古開天為開篇,而西方神話則以圣經作為世界形成的重要依據。通常某些特殊的表達,如果不清楚其文化背景,很容易導致意思的偏差和文化的誤讀,從而為跨文化交際帶來了阻礙。比如漢語中“沉魚落雁”“東施效顰”等成語在中國為大家熟悉,但西方人知道得非常少。同樣,英語中很不少習語都是出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如果對西方文化背景一無所知的話,那么就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如“the apple of the/one's eye”“ feet of clay”等。其次,風俗文化導致文化空缺。在歷史的長河中,各地區各民族由于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不同,形成了獨特的風俗文化。如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武術、太極、中醫等,而且其中一些如“氣”“把脈”“拔火罐”“刮痧”等在西醫中是沒有,同樣的,英語中一些節日在中國文化中也是不存在的。最后,宗教信仰導致文化空缺。中國人作為以佛教為主的國家,佛教的思想根深蒂固,而西方大多都是信仰基督教,受基督教思想的影響較深。如果把中國文化中的老天爺翻譯成“God”, 那么宗教意味就很濃烈,更重要的是這兩個概念完全不同。
四、文化空缺的影響
文化差異的不同會帶來語言轉化的困難。例如,每個民族的思維方式不同,所以對同一種事物的表達就不同。漢語中的“紅茶”在英語中就譯為“Black Tea”, 而英語中的“Dark Eye”卻是漢語中的“黑眼睛”。如果直譯的話,就會產生笑話。從另一方面來看,文化信息不能正確表達和被理解,世界各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傳播就會停滯,無法得到合適的傳播。
總之,文化空缺現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還是要選擇適當方式進行處理,保證信息的準確傳達。
參考文獻:
[1]黃 潔.翻譯中的文化滲透[J].安徽文學(下半月刊),2008(10).
[2]李煒婷.文化空缺與英漢翻譯[J].考試周刊,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