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 賈冬梅
摘 要:干部“四化”,即干部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是新時期干部工作的根本指導方針。專業化是領導干部為了做好本職工作,通過學習培訓,實地調研,掛職鍛煉,雙向交流等途徑而獲得的專業思維、知識、技能和素養。提高領導能力專業化水平,要堅持頂底結合、內外聯動、人崗匹配、動靜相宜以及學做兼顧五大原則。在當前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領導能力專業化仍然存在的諸如思想認識不足,時間上無法保障,專業知識的更新速度滯后,培訓體系不完善等薄弱環節,要在“摸實情、訪‘官意”基礎上,制定具有實效性的方法措施,包括開展專業化技能培訓,完善專業考核機制,優化領導班子結構以及加強領導干部自身專業學習。
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指出,堅定理想信念,必須加強學習。只有抓好理論武裝,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切實提高領導能力的專業化水平。
一、領導能力專業化的內涵界定
通常認為,領導干部的能力指的是與其自身領導職務相適應的主觀條件。更進一步講,是領導干部所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實踐經驗和綜合能力。由此可見,領導能力專業化水平是指領導干部在領導行為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專業思維、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
專業思維,是指能夠將遇到的問題迅速準確歸類的思維,是領導者憑借自身的經驗和知識處理專業活動時運用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不同,也決定著領導者處理專業化問題時所選擇的方式方法相同。方向決定于思維,具備專業思維,是領導者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先決條件。
專業知識是指一定范圍內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知識,是領導者解決現實中各種實際問題所應該掌握的專業知識體系。領導者應該具備的專業知識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黨的政策性理論知識,主要包括黨的政策、方針和理論;二是應用性的專業知識,比如應對突發事件降低,干部壓力和情緒管理等。
專業技能是通過學習和訓練,逐漸形成的操作技巧和思維活動能力。主要涉及6個方面,包括“學習感知能力、政策運用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整合創新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危機處理能力”,它們是確保領導工作順利開展的有利因素。
專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專業素養是內涵,個體的行為是外在的表象。在新常態下,領導干部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者、組織者和決策者,他們的專業化水平直接影響著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快慢。其專業素養要符合“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五位一體的好干部標準。
二、領導能力專業化建設的重要原則
(1)頂底結合原則。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對干部能力專業化進行系統規劃設計,通盤考慮,整體推進。同時,要“摸著石頭過河”,大膽創新,總結各地專業化能力建設的“亮點、閃光點”,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2)內外聯動原則。在進行專業化提升時,既要要求干部學習扎實的專業化知識和技能以及方式方法,又要注重培育健康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專業化素養。
(3)人崗匹配原則。“人崗匹配”,就是按照“崗得其人”“人適其崗”的原則,根據不同的體間不同的素質將不同的人安排在各自最合適的崗位上,從而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進行專業化能力建設需要堅持人崗匹配,追求崗位和專業的結合。
(4)動靜相宜原則。領導干部的工作崗位和職責相對靜態,但是所需要的專業具有動態性。做好專業化建設工作,要在動態和靜態之間找到兩者最佳的合力點。作為領導干部,要不斷地更新專業化知識和具有前瞻性的專業化技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5)學做兼顧原則。理論來源于實踐,實踐檢驗著理論的發展。做好專業化建設工作,要將工作(實踐)和專業知識學習(理論)兩者統籌起來,不可偏廢一方。領導干部專業化能力就是靠學習獲得,靠工作實踐提升,是兩者統籌兼顧的必然結果。
三、領導能力專業化水平提高的制約因素
最近幾年來,圍繞建設“強富美高”新汶上的總目標,縣委、縣政府以及有關職能部門,在提高干部專業化水平上大膽摸索,不斷創新,呈現“亮點紛呈”,諸如每周“干部素質提升大講堂”“儒學講堂”“家風巡回演講”等途徑。但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的要求,領導能力建設總是滯后于實際需要,產生一系列的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后遺癥”。
(1)部分領導干部對提升專業化能力水平的建設思想認識明顯不足。經過課題組調研,發放問卷213份,收回有效問卷197份,有近85%的受訪者對提升專業化認識不到位。有的認為領導的本職工作就是統籌全局,具體事宜全部交給員工做,因此專業化能力無關緊要;還有的認為自己是“學者型官員”,“學富五車”,自身的專業知識勝任目前職務是“毛毛雨”“小case”,根本用不著再進行專業化學習;更有甚者,認知還出現了偏差,或者認為自己提拔無望,心灰意冷,或者認為專業化知識與職位晉升關聯不大,沒有認識到專業化提升的緊迫感和重要性。
(2)部分領導干部忙于工作,無暇進行專業學習。領導干部肩上承擔的發展和責任的雙重擔子不斷加大,各地區、各系統、各行業、各單位經濟發展的競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評比排名,干部個人的升遷與實際績效掛鉤等,對干部“發展”擔子的壓力不斷增大。“領導責任問責制”“一票否決制”“績效評比考核制”以及對一些突發事件比如洪災、火災的提防等,使干部“責任”擔子日漸加重。在這種情況下,疲于手頭的工作,即使意識到自身專業知識陳舊,專業技能滯后,無法適應形勢的發展,也沒有充分的時間“充電”“鍍金”。有的干部即使能抽出零散時間進行專業學習,但是很難自成體系,造成專業知識的碎片化和零星化,難以確保成效。
(3)部分領導干部的反應速度滯后于專業知識的更新速度。進入21世紀后,信息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在18世紀時,知識更新周期為80~90年,19世紀到20世紀初,縮短為30年,20世紀60~70年代,一般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為5~10年,而到了20世紀80~90年代,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縮短為5年,而進入21世紀時,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至2~3年。在新常態下,“內行”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是個大熔爐,需要掌握的技術知識和管理知識都發生了巨變。從技術崗位、業務崗位轉到領導崗位上的干部是某領域、某行業的“行家里手”,但是卻跟不上專業知識的更新速度。
(4)領導能力專業化建設的專題培訓機制尚不健全。比如在培訓的內容上,過于寬泛,針對性不足;再比如基層黨校的專業技術教師較少或者很少有擔任領導職務的經歷,甚至去領導崗位上“雙向交流”“掛職”的機會都少有,導致對領導能力專業化水平的研究不深入,不系統,專題課的講授自然是“水過地皮濕”,各類學員難以有實際收獲。另外,培訓的方式過于傳統,缺乏針對性,實踐性不足。
四、提高領導能力專業化水平的對策
(1)打牢基礎,加強自身專業學習。要緊跟時代步伐,提升對專業恐慌、本領恐慌的緊迫感和壓力感,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勁頭自覺加強專業學習。學習態度要轉變,即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領導干部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要有強烈的事業心,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重新審視自己,積極主動進行專業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在不斷學習中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本領、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和應對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學習內容要轉變。當今時代變化快,領導干部學習內容上要轉變,不僅學習領導工作、履行崗位職責相關知識,學習專業知識,還要學習政治、經濟、法律、管理、人文等知識,以寬廣的眼界認識世界,把握時代脈搏,認清面臨機遇與挑戰,提高駕馭民主管理、依法辦事和社會管理等的能力,提高領導水平。
(2)把脈問診,開展專業專技培訓。一要把專業化培訓納入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并予以專業對應。對培訓對象進行合理分類,不同的崗位進行相對應的專業化訓練。注重崗位對應,從崗位需求出發,選派領導干部參加與崗位相關或相近的專業培訓,提高專業知識水平。二要針對性地設置培訓內容。結合領導干部的具體工作,從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三個層面設計培訓內容。三要探索有效實用的培訓方式。逐步構建以培訓對象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領導干部培訓模式,增強培訓對象的參與程度,加強實務培訓,強化能力培養,提高培訓實效。
(3)細化措施,完善專業考核機制。確立分類考核原則,改變用同一標準考核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領導干部。完善考核指標體系,把領導干部的專業技能、工作實績、職業道德和專業知識量化為若干具體指標,并根據不同工作崗位和級別,賦予不等的分值,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測評指標體系,確保考核的實效性。豐富考核形式和考核內容,推進平時考核和年終考核并重,提高和細化考核內容,在基礎能力考核的基礎上加強對領導干部專業能力的考核。
(4)優化配備,健全領導班子結構。按照《干部任用條例》的規定,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擴大干部民主,提高群眾對干部工作的參與度。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班子結構,使得領導班子成員性格、能力、文化、處事風格、工作作風、人格魅力等實現互補,以便達到最佳組合。
與時俱進,鑄就各種能力,在知識結構單一性和處理社會矛盾復雜性之間尋找“撬點”,這包括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依法執政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以及總攬全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曉靜.副職提升領導效能的五項工作藝術[J].領導科學,2011(8).
[2]左 宣.提高領導能力和水平的科學指南——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高領導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思想[J].中國經貿導刊,2016(30).
[3]吳保軍.提高干部隊伍專業化能力的認識與思考[J].共產黨人,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