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煥煥
摘 要:非言語行為交際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日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注重日語語言本身,而忽視了非言語交際能力的習得。日語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和語言交流示范者,在培養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研究文章非言語交際的定義、日語非言語交際行為的特點,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學生日語非言語交際能力習得狀況,總結了日語非言語交際能力的特點并就教學中學生非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提出相關策略建議。
一、概述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如日語母語者與非母語者之間的交際。它包括言語行為交際和非言語行為交際兩個部分。言語行為是指通過語言進行的交際行為,非言語行為則是運用非言語符號形式進行的動作或姿態行為表現。
二、日語非言語交際行為的特點
1.體態語
鞠躬是典型的日語非言語交際行為,或公務或私交,或上司長輩或下屬后輩,無論男女老少或年齡高低,日本人互相見面時都有鞠躬的習慣。
微笑也是日本人交際中典型的體態語。日本式的禮貌性微笑使人身心愉悅、放松,但日本人可以在高興、憤怒、傷心、生氣等多種場合保持同一種表情,令中國人摸不著頭腦。
2.副語言
沉默語是日本人重要的副語言。日本人講究“沉默是金”,交際中為避免誤解需要聽話人揣摩對方的心思、察言觀色。
3.客體語
客體語包含服裝、化妝、衣著、裝飾等信息。日本人女士基本不會素顏上街,男士也很注重服飾、妝容給別人帶來的美感。日本人服裝圖案色彩更加素雅,尤其是社會人,黑白灰成為主色調。特別是職場中的男士們,黑色西裝、白襯衣、深色領帶成為儀式化穿著。
4.環境語
環境語包括空間、時間、顏色、燈光、聲音等因素。
整潔是日本個人、家庭、社會的特點,日語學習者注意日常個人衛生并保持授課教室及活動場所干凈是必須的。
守時亦是日本人的日常習慣。日語學習者應該更嚴格地遵守學校規定,不遲到、不早退,有事提前預約,更充分地利用時間。
三、日語教學中非言語交際能力培養策略
1.教學中日語跨文化交際知識和策略的傳授
跨文化交際中,語言知識的學習是基礎,非語言行為知識,是靈魂。一名日語教學者首先需要儲備豐富的日語非言語行為文化知識,并在合適的場合以恰當的方式傳授給學生。非言語行為舉止是否得當應成為檢測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標準,而此方面能力的培養和習得,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師在課堂上該方面知識的傳授和培養。
2.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結合傳統教學模式和現代網絡技術的優點,既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監督、檢驗等主導作用,又能夠結合先進的網絡媒體技術,體現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的教學模式。日語教學中恰當地使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彌補日語傳統教學的不足,豐富課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3.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
教師在日語非言語行為知識傳授之余,可以安排學生觀看相關視頻并利用網絡進行相關知識查閱,更有利于知識的立體把握。也可以以作業形式布置學生觀看相關日本電影、電視劇及動漫等,讓學生體驗并總結里面包含的非言語行為并在課下進行相關交流。
4.課余舉辦跨文化交際活動
為使學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課堂上教師講解與傳授的非言語知識,課余相關跨文化交際活動的舉辦尤其重要。很多學校會設置“日語角”來鍛煉學生的口語,為使該活動更豐富,可設置“自我介紹” “告別”“感謝”“道歉” “面試”“拜訪”等情境進行會話練習等,學生可以練習語言,也可以更好地體驗非言語行為的練習。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非言語交際[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蔡二勤.日語教學中的非言語交際處理[J].現代交際(學術版),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