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俊 楊勝輝 賴娟 謝思健
摘 要:為提高臨床醫學生綜合應用能力,流行病學教師在教學中需不斷改革、不斷探索。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教學引導語的設計,上好“第一堂課”;采用案例分析等多樣化教學方法;增加平時成績的比例,側重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評估;加強教師團隊建設,注重教師綜合能力的提升。
流行病學是預防醫學領域的主干學科,通過在人群中對疾病及健康狀態的分布情況、影響因素的探討,達到防控、消滅疾病和促進健康的目的。它既是一門方法學,又是一門在現代醫學領域至關重要的基礎應用科學,因其與各學科的高度融合性,始終在醫學教育、醫學研究等領域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臨床醫學生本身課業較為繁重,加之流行病學內容較為抽象,相對晦澀難懂,以致學生對流行病學課程的學習熱情大大減退,教學的最終效果也不甚理想。而臨床醫學生除需掌握臨床醫學理論和實踐技能外,還需具備醫學科研、預防保健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掌握流行病學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尤為重要。為提高流行病學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中需多方面著手。
一、重視教學引導語的設計,上好“第一堂課”
教學引導語其實質即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開場白”,是正式授課之前教師用來引入新課、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語言。教師“有趣”“有意思”的開場會迅速將學生帶入渴求知識的情境,學生也會快速投入課堂中,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即是如此。
如何巧妙地通過引導語引入所要教學內容?經典故事、熱點新聞、實時數據等均可作為參考依據。比如本教學團隊在講授篩檢與診斷試驗的評價這一章節時,通過和學生共同回顧《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這一中學時期的經典小故事,既拉近了和學生間的距離,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明確疾病早期診療的重要性,繼而引出篩檢的概念,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重要概念不需死記硬背亦可理解掌握。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流行病學這一章節的講授過程中,學生對慢性病的概念把握并不準確,對其流行概況、危害程度不甚清楚,教師可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將最新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概況的相關數據一一展示,用真實的數字直擊學生內心,龐大的患病基數更是震撼人心,教師不需過多強調,學生便會明白慢性病防控的重要性。
要想轉變學生思想觀念、激發其學習興趣,就需要教師在緒論課上下功夫。流行病學課程的精華集中體現在緒論章節,教師應首先通過流行病學定義演變的過程的講解讓學生從總體上認識這門學科;通過講述學科發展簡史,回顧諸多經典事例,一方面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強調流行病學在臨床診療疾病中的重要性。通過對相關研究方法的介紹明確課程方法學的定位;通過闡述和其他學科尤其是臨床醫學的關系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看法,意識到學好流行病學對日后工作、科研等的重要性;強調流行病學的重要觀點不僅可幫助學生更好學習這門課程,也從側面反映了流行病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性。
二、多樣化教學方法的應用
流行病學課程的一大特點為概念、基本原理繁多,各研究方法之間的相關知識點易混淆,學生記憶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在單純的傳統教學中,教師依序向學生講解各章節內容,教學過程中主要模式為教師向學生傳輸知識,這樣略顯枯燥、被動的學習方式顯然不能滿足新形勢下教學改革的需求,也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為達到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教學目的,教師需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
大量的教學改革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對教學效果的提高以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有顯著作用,符合新形勢下流行病學的教學需求。經典章節如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將抽象的理論相對通俗化,有助于學生加深對重要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教師提前精選相關案例,學生提前預習,課上通過對特定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一些擬定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可啟發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隨機應變、及時調整決策的能力。如流行病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英國醫師Doll和Hill關于吸煙和肺癌關系的研究就屬于流行病學課堂上必講案例之一。對案例進行分析、歸納、整理,有助于學生掌握具體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的精髓。此外,案例教學法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亦有幫助。
2.小組討論教學法
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模式以教師一人講授、學生被動接收知識為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師對課堂節奏和課程的整體把握,但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會加重其懶惰思想。教師精選部分章節,學生課下預習,查閱文獻、資料并整理,課上進行分組討論,通過這樣一種相互協作的方式,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討論以解決問題,人人可以自由陳述觀點,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描述性研究、隊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這三種研究方法學習結束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幾研究方法的精髓,我們采取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小組成員自主尋找討論研究方法間的區別與聯系并總結。這樣的合作討論式的教學方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成員間的團隊協作能力大大提高,學生更是主動參與教學,真正達到了師生“共贏”,更體現了流行病學“群體”的觀念。
3.問題式教學法
學習疾病監測這一章節時,教師提出“如果想了解我國甲型肝炎的患病情況你有什么辦法”,不少學生說可以通過做現況調查得知,也有學生回答說可以查閱資料的方式獲得。對學生給予肯定后,教師隨后總結說我國在2004年建立的實時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可獲得法定傳染病的相關資料,而這正屬于疾病監測的范疇。通過這樣的提問既讓學生鞏固了前面所學知識,又順利引入正課的學習,學生也能更好地理解疾病監測的意義,師生間互動加強,學生積極性得以調動。疾病的三間分布內容繁多,一味地照本宣科顯然達不到教學目的,課堂上穿插問題“你知道鼻咽癌在我國哪些省份多發嗎”,諸如此類的提問可使師生不斷交流,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學生對三間分布的內涵也能更好地理解。
4.網絡輔助教學法
網絡時代信息資源極為豐富,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通過現代化手段進行教學改革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難題。移動設備作為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在大學生中廣泛普及,然而不少報道指出大學生沉迷網絡、游戲,如何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學習呢?微信、QQ均是很好的輔助教學工具,團隊教師在每個授課班級建立QQ群不定時發送教學相關課件、視頻、資料、案例等,教師和學生隨時溝通,學生對教學中存在疑惑的地方可及時反饋,教師和其他同學均能解答,學生利用零碎時間及時查漏補缺,教師亦可掌握學生學習動態。此外,近年來微信公眾號的興起也令流行病學微信學習平臺被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廣泛使用并取得了較好效果。
三、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
考試作為一種評價和反饋教學效果的手段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檢驗學生是否真正學到知識并學以致用,對學生的考查需側重綜合能力的考查。近年來,我們在期末測評試卷中已逐步減少死記硬背內容的考查,逐步增加綜合性較強的題目,并增加案例分析題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等能力的考查。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整體表現,其中課堂提問表現、小組討論表現、案例分析表現、課程作業等均應納入平時成績的范疇并逐步增大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例,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考核辦法。
四、注重教師綜合能力提升,加強教學團隊建設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更適用于從事一線教學的教育工作者,教師需要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方能立于不敗之地。教研室始終注重教師綜合能力尤其是授課能力的培養,注重加強教學團隊建設。為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教研室每年均會派教師去國內知名高校進修學習,與此同時積極參加教學研討會,及時掌握流行病學教學的最新動態,跟進新方法和新理論,通過期刊雜志、互聯網、廣播媒體等渠道不斷學習,隨時更新知識結構。教師教學工作圓滿完成的同時,應積極投入到教學改革、科研活動中來,開展教改課題、科研課題的申報,努力做到教學、科研“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總之,流行病學教學需始終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為目標,教師教學中需不斷摸索、不斷改革,為培養出復合型醫學人才而奮斗終身。
參考文獻:
[1]沈洪兵,齊秀英.流行病學(第8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2]劉英麗,楊 潔,劉殿武,等.多媒體教學與案例教學結合法在流行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25):66-67.
[3]李 范,關 鵬,周寶森,等.網絡視域下流行病學教學引導語的設計原則和技巧[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6(5):465-468.
[4]劉 麗,王 輝,余日安,等.臨床流行病學教學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14(10):813-814.
[5]朱春燕.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流行病學教學體會[J].赤 峰 學 院 學 報(自 然 科 學 版),2015(16).
[6]吳漢奇.案例教學法在環境衛生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與探索[J].現代醫藥衛生,2014(3):460-461.
[7]田 恬,張發東,蔡愛杰,等.MOOC背景下案例教學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流行病學教學改革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16,24(4):497-499.
[8]賈改珍,秦國民,王萍玉,等.小組討論法在流行病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初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7):112-113.
[9]杭 棟,馬紅霞,戴俊程,等.利用手機微信平臺促進流行病學教學的實踐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6(52):148-150.
[10]閆宇翔,楊興華,劉 芬,等.臨床流行病學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6):492-494.
[11]黃民主,劉愛忠,鄧 靜,等.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中《臨床流行病學》課程教學效果的評估[J].實用預防醫學,2010(5).
[12]孫 勇,戴江紅.新疆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對臨床流行病學課程的認知調查[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