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從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和任務來看,在語文教學中,默讀能力的培養十分必要,默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有其獨特的功用。因此,為了使學生具有熟練的閱讀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加強其默讀能力的培養。
觀察近些年來的語文課堂,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少語文教師只重視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默讀能力缺乏足夠的重視,表面上課堂上書聲瑯瑯,齊讀、輪讀、單獨朗讀形式多樣,但學生讀課文往往停留在語言文字的淺層次理解上,而沒有落實到深入理解文本的實質,致使閱讀教學事倍功半,效率低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默讀這種尷尬的局面呢?筆者試著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和探究。
一、默讀被忽視的原因探析
但凡上課尤其是上公開課,教師總希望教室里充滿聲情并茂的瑯瑯書聲,這樣總顯得課堂教學氛圍很好,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也能博得聽課教師的贊許。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把大部分時間留給了朗讀,而且想盡辦法讓學生讀。設想一下,一節課45分鐘,教師讓學生默默讀書十幾分鐘,有時哪怕是短短的幾分鐘,這種安靜的上課對于上課的教師來說是一種多么可怕的等待呀!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上課時一般多采用朗讀課文模式。但是,隨著課文篇幅的增長,內容也變得逐漸深奧,而且有些課文本身就不適合朗讀。人的一生,要接受的文字量是非常龐大的,而為了縮短閱讀時間,提高閱讀效率,就要使用有效的閱讀方式,默讀就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教師平時在課堂上就要多費工夫訓練學生的默讀。
二、語文課堂要默讀
(一)轉變觀念,重視默讀
近些年,語文課堂朗讀得到了教師的普遍重視,教師也把朗讀背誦作為教學任務之一。學生在課堂上熱熱鬧鬧地朗讀、討論,看似是一節好課,但是語文教學不是要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嗎?一篇文章不好好看,學生怎么可能了解文章寫些什么,怎么能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呢?這些不是靠大聲朗讀就能理解的。比如,三毛的《拾荒夢》、史鐵生的《命若琴弦》,這些文章感情細膩,語言質樸,需要學生靜下心來品讀才能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默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清課文層次、理解課文內容。
(二)遵循規律,學習默讀
學生默讀能力的形成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階段。一是小聲的“默讀”階段。初學默讀的學生受朗讀的影響還很大,所以要他們一下子就改變原來的讀書習慣是很困難的,要給學生一定的過渡時間,不可操之過急。二是無聲階段。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學生對默讀熟悉了,也能做到不出聲、不指讀。這個時候要繼續強化默讀練習,同時要提高默讀的速度和默讀量,為下個階段的快速默讀奠定基礎。
三、默讀的方法
(一)“咬文嚼字”的品讀法
讀一篇文章首先感知的是文字,文中的關鍵字、詞,重點語句、段落,往往都是理解文章的關鍵。例如,臧克家寫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文,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非常清晰,就是圍繞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兩方面。教學時,筆者就抓住“說”和“做”,叫學生先找出課文是從哪兩個方面來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再綜合這兩方面來評價聞一多先生的為人,然后分析文中描寫聞一多先生“說”和“做”的一些重點句子。
(二)“讀思結合”的批注法
當學生潛心進入文本,與文本對話時,會“文我合一”,喜文中之所喜,憂文中之所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把心中的感受及時地寫出來,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記錄下自己的獨特感受,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久而久之,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會更加深刻,表達的內容會更加豐富,語言的運用會更加熟練、流暢。
(三)“刨根問底”的質疑法
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目的明確,針對性強,這也是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方法。特別是一些理論性、邏輯性強,語言抽象,結構嚴密的文章,比如議論文就是最適宜默讀的文章。這些類型的文章,教學的重點就是分析文章的層次、結構、語言等,如果采用朗讀,學生難以很快地進入文本,理解文章內容。而且這類文章的語言也不適合朗讀。強調默讀,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課堂氣氛很沉悶,教學很死板。但實際上學生都在動腦筋思考問題,“外靜內動”,更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四、養成學生默讀的習慣
提高朗讀水平需要長期的訓練,同樣,提高默讀水平也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提高默讀速度、默讀能力,通過默讀來啟發思維、激勵思維、發展思維,這一切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練習,以此來養成一種自覺的默讀習慣。
默讀不但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學生“潛心會文”“圈點勾畫”“探究發現”“瞻前顧后”等良好讀書習慣的形成。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除了以上所談到的幾點建議之外,還要強調通過默讀訓練,把學習內容整合起來。通過默讀訓練,學生要達到深刻地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賞析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深入地探究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等目的。
(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