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青 胡宇祥 佟沐霖
摘 要:選取《水泵與泵站》,分析課程特點,結合水利工匠精神和行業法規政策,理清思政課改思路,研究思政課程元素融入課程的方法,將思政元素滲透、融入到課程。
關鍵詞:思政;教學;課程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24.215
1 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專業課是貫徹落實當前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的重要任務之一。思政教育融入課堂,即為“課程思政”,即以專業課程作為教育載體,充分挖掘專業課堂和專業知識蘊含的思政德育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專業思想精神等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將體現我國社會主義的德育元素滲透、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1-2]。
在當代,社會元素多元化,信息技術多元化,學生不出門便能夠接觸很多信息。在眾多信息中,必然有一些影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因素,這些因素有可能正確引導大學生成長,也可能不利于大學生成長。如何能夠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正確引導學生成長,是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這意味著在課堂上不只是傳授知識,要做到全方位教育,也意味著思政教育不在只是思政課程教師的職責,而是所有教師的職責。教師教學要以立德樹人為第一要務,肩負起德育和知識雙重任務。
2 課程改革現狀分析
課程理論性很強,在整個課程教學中,教學任務安排很大,而對于思政元素采用零星契入法,對學生專業素養、專業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相對較少,不成系統,沒有具體的規劃。學生在課堂更注重知識學習,對思想政治的教育不夠重視。
2.1 課程特點
(1)《水泵與泵站》為水利專業課程,學科特征明顯與農業水利相關,與國家農業發展相關政策契合,如河長制、湖長制、農業水資源等。
(2)課程內容主要是設計水泵與泵站調節水資源(主要農業水資源),可以與水資源匱乏、水資源保護等思政元素很好的契合,增強學生“人與自然和和諧共存”的意識。
2.2 改革優勢
(1)課程在2017年正式開始課程改革,在改革中注重學生了解行業發展,關心學生政治素養,如搜集行業先進水泵的活動;
(2)課程在2018年加入8學時實驗,在實驗中引入項目案例教學,取得一定成果,并以作品代替考試,充分讓學生理解水泵設計過程和對水資源調節的重要性,培養工匠精神和實踐創新精神。
(3)教學效果整體適應轉型改革發展,在課程中也加入思想政治元素和職業素養教學,如“地下水開采過量導致地下水位下降”,節約用水,做個負責任的設計人等,但引入零星隨機,沒成體系。
3 教學方法和載體途徑
課程主要采取專題討論和案例帶入的方法,同時在平時線上線下按照零星契入法融入思政教育(見表1)。
4 具體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優化教學大綱(為今后修訂大綱提供基礎):
教學大綱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檢查和評定學生學業成績和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綜合水泵與泵站課程特點和德育內涵及結合以往授課的實際經驗,2017年大綱已經加入了思政元素,在課程思政改革教學中繼續優化,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使學生了解我國在水資源現狀和匱乏原因,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責任心,為下一次大綱修訂做準備。
第二階段:教學內容資料整理[3]:
(1)整合教學內容,將繁冗的內容簡單化,合理取舍,教學內容中應將冗長的可以被取代的內容刪除,如站址的選擇,為融入思政教學提供良好的學時和內容安排作基礎;
(2)合理安排思政融入元素的契入點,整理相關教學案例,或者規劃活動方案,在有限學時,不影響正常教學前提下合理的引入思政教學元素。
5 結語
課程思政不只是輔導員或者思政課教師的責任,是高校所有教師的責任,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育,潛移默化,培養學生深刻的愛黨愛國情懷,引導學生具有正確的觀念,同時培養學生具有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1]成桂英.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三個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9):67-70.
[2]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1):67-69.
[3]劉宇利.工科專業課堂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以《工程地質與土力學》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8(10):94-95.
依托項目:吉林農業科技學院課程思政改革試點課程“水泵與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