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從社會新矛盾中尋求市場新機遇
蔡恩澤

解決社會新矛盾的過程,是通過市場調節、企業創新,在促進平衡、擴展充分中不斷解放生產力的過程,也是市場機遇不斷涌現的過程。從社會新矛盾中尋求市場新機遇,是企業在新時代面臨的新課題新挑戰。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了品質上的變化,從吃好穿好住好玩好,提升到講求健康養生、愉悅身心、精神追求。“溫飽”早已不是問題,現在的問題是,怎么能讓不缺吃不缺穿還有錢花的群眾真正感覺到生活快樂、幸福。
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傳統住房消費和汽車消費總體保持穩中趨緩。但1到8月份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4.3%,達到4.3萬億元,說明新興消費上升快。比如,體育娛樂用品消費增長14.9%,通信器材類商品增長12.2%,都體現了消費升級。傳統衣食住行消費相對穩定,一般餐飲類消費8月份增長10.7%。但新興消費上漲較快,境外旅游連續幾年突破1億人次。還有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1到7月份,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6.8%和14.5%。
消費升級是當前及未來發展的重大趨勢之一,其中富含的市場機會不可估量。人越富,對物質消費、精神消費的選擇更仔細更挑剔,會更加在乎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這個時候往往特別基礎的需求就會分散化,需要個性定制,需要市場細分,機會也就越來越多。在此情勢下,大路貨產品越來越受冷落,適應消費升級、個性追求的產品越來越受追捧。
比如中國大媽廣場舞和市場聽起來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是在過去的兩年間,人數已經突破了一億的中國廣場舞大媽們,卻讓廣場舞成為了高達千億級的資本風口。根據調查,跳廣場舞的大媽們月人均花費一般在三百到五百元之間,三五百雖是小數,但與一億人連接起來,撬動的市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除了廣場舞需要添置衣服、鞋子、化妝品外,由廣場舞衍生出來的消費,還有廣場舞音響、折扇、平板等,目前已經有了產業的雛形。
“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增長動力以及區域和城鄉的差異上。從這些差異中挖掘市場空間,提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質生活文化產品或服務,一個地區一個企業就能占得市場先機,找到新的發展路徑。
“不平衡不充分”在產業結構上表現為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于制造業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我國服務業已超過制造業,但是,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才一半多,遠低于發達經濟體60%~70%左右的水平。在服務業中,盡管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較快,特別是互聯網金融風生水起,但科教文衛等現代服務業的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致使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一直低于制造業。在制造業方面,我國是全球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制造業產值于2012年已超越美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不過,從制造業總體的技術水平看,大而不強,與發達國家尚存在較大差距。
“不平衡不充分”在需求結構上表現為消費相對于投資尤為滯后。近些年中國目前最終消費占GDP比重為56%,發達國家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達到80%,而全球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平均達到78%。從GDP增量部分來看,2016年GDP相比2015年絕對值上增加了67419億,而固定資產投資同比絕對值增長了49585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部分占GDP增量部分高達73.5%,也就是說沒有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GDP增長就會萎縮。因此,在宏觀調控之下,消費仍有較大增長空間,這就給企業帶來消費投資機會。
“不平衡不充分”在增長動能上表現為相對于資本、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投入,作為經濟增長第一驅動力,創新能力不夠強,創新的關鍵作用發揮得不平衡不充分。2016年我國雖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研發投入國家,但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研發投入還是偏低。從區域看,中西部地區的研發投入大大低于東部地區,并且差距還在不斷拉大。提升創新能力,增加增長動能,有著豐沛的市場空間。比如我國“復興號”高鐵“開”出自主知識產權“專列”,集成全方位自主知識產權元素,開創中國標準新紀元。隨著“復興號”陸續給“和諧號”頂崗,中國標準“國產替換”將開啟經濟增長新里程。
“不平衡不充分”在區域和城鄉的差異上表現為相對于城市,鄉村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較大。由于過去近40年我國的工業化和對外開放集中在東部,東部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高于中部、尤其是西部,城鄉間的差異就表現為中西部、尤其是西部的經濟發展相對東部的不平衡不充分。促進東西經濟平衡發展,促進西部經濟充分發展,就能涌現巨大的市場空間。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為此,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報告提出了六大方略。企業要在跨越經濟關口方略中找準與市場對接的方位。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線。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體現在供給側產品多而制作粗糙、產品多而市場狹窄,企業要提升產品質量,也要優化結構。要繼續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補短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創新,用科技的手段來補這個短板。因為供給側改革的基本含義,除了削減舊的產能之外,還要增加新的供給,用這些新的供給來增加新的需求。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保持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關鍵。創新型國家是以技術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核心驅動力的國家,企業要利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爭取研發資金投入,提高企業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企業生存、發展和提高綜合競爭力的根本途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補短板。改革開放40年來,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農村發展相對滯后。進入新時代,農村更是經濟發展的廣闊天地。企業要借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把觸角要伸向農村,爭當種養加銷的龍頭企業,在促進農村發展農業興旺農民增收中分享市場機遇。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促平衡。企業在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區域協調發展中大有可為,能取一瓢飲則足矣,務必搶抓機遇。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經濟體制改革是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這對國有企業既是挑戰又是機遇,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將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既定方針。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企業在“一帶一路”開放戰略中可以走出去、引進來,攜手與外資合作,消化產能,加強國際協作。
(作者系財經媒體專欄作家,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