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靖程 張詩韻 汪涵 馮宜慧
摘 要:近年來,我國老齡化情況愈發嚴重,加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養老壓力愈發嚴重。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老年人對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的需求逐漸上升,對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的服務質量要求更是越來越高。文章以浦東新區為例,通過問卷訪談和對文獻資料的理論分析,對其醫養結合一體化的建設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探討了上海市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模式在其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現階段,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老年人對醫療護理的需求與日俱增,而我國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互不銜接,老年人的養老照料和醫療康復服務需求均無法得到滿足。2013年我國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推動醫養結合發展,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2015年6月,上海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明確提出醫養結合是本市養老工作中呼聲最強烈、需求最迫切、社會關注度最高的問題之一,也是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在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加大力度重點突破的問題之一。
上海市是全國第一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也是全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城市。研究顯示,預計到2020年,上海60歲以上老人將近500萬人,其中80歲以上的將近100萬人,2025年將分別為600萬人和120萬人,上海進入養老壓力最大時期。因此,推進養老結構的醫養結合事業建設,是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重要的一環。
一、“醫養結合”內涵
所謂“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方式,由于其實行的機構不同,理解也有差別。作為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的,認為醫養結合養老方式就是住院期間全程無家人陪護,醫療和生活護理相結合的全新模式。也有認為“醫養結合”養老方式是在醫療機構設立養老區或者由醫療機構定期派出醫療專家,在社區內進行老年病診療技術指導,開展健康管理服務,根據老年人的條件,提供靈活,響應及時的緊急服務和技術援助。
總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是區別于傳統的與醫療服務的養老服務模式。將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有機整合起來,為老年人的醫療訴求提供了極大便利,將醫療服務融合于日常養老服務中,提高了傳統養老模式的服務質量。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從提供者來說:既包括傳統的養老院、醫院,又有護理院、社區醫院、衛生所等。從服務內容來說:既包括傳統養老院所有的照料日常起居,又有醫院對于疾病的預防、治療病后護理和臨終關懷,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傳統項目的基礎上,將它們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二、上海市浦東新區“醫養結合”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上海市浦東新區“醫養結合”發展現狀
截止到2015年底,上海市浦東新區養老機構近200家,床位數達3萬張,比上年增加3%。浦東新區老年醫療機構(獨立老年護理院、老年醫院)共計16所,獨立老年護理院床位數1000多張。目前,上海市“醫養結合”模式正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由于正處于起步階段,上海市的“醫養結合”還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
(二)上海市浦東新區“醫養結合”發展問題分析
1.政策雙重性造成不公平競爭
上海公辦養老醫療機構由政府主辦,政府全額撥款,其大部分人員都有政府編制,在財政政策及其他優惠政策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起步早,在硬件設施建設、經營管理、服務水平以及地理位置上較民辦養老醫療院都略勝一籌。民辦養老醫療機構,起步較晚,硬軟件設施建設不足,相關優惠政策也比較少。據了解,大多數剛剛開始發展的民營養老醫療機構,均處于虧本狀態,要完全收回成本最快也要5~6年時間。所以民辦養老醫療機構中服務人員的工資偏低,人員的流動性大。
2.社會資本投入不足,行業缺乏競爭與監督
我國養老產業是近年來新崛起的朝陽產業,前景廣闊,因此吸引了很多民間資本紛紛涉足醫療服務行業。事實上民間資本在養老醫療行業的投資比重是很小的,數量少,比例也小。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1~9月份,全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96611億元,同比增長23.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3.3%),但是在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上的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在1~9月份投入僅1189億元,同比減少了7.3%。這表明全社會在社會保障上的投資是下降的。與此同時,沒有建立與整個養老醫療機構的發展相適應的競爭與監督機制。養老醫療機構的供不應求,使得不同養老醫療機構之間缺乏競爭,同時供給者必定會抬高價格,所以由政府主辦、價格適中的公辦養老醫療機構床位缺乏,而價格較高的民辦養老醫療機構則出現微小程度的床位閑置。再者,由于公辦養老醫療機構的排隊信息未實現公開化、透明化,為尋租、創租制造了機會,從而降低了整個行業的效率與公平。
3.養老醫療機構缺乏專業性從業人員,服務水平低
雖然公辦養老醫療機構與民辦養老醫療機構相比,無論是在服務水平還是專業人員上,均要略強一籌,但總體而言,上海養老醫療機構普遍存在專業從業人員缺乏、服務水平低下的現象。養老醫療機構的從業人員中獲得相應從業資格證書的人數很少,這意味著大多數上崗人員都屬于未持證上崗。尤其是民辦養老醫療機構,由于機構工資低、待遇差,無法吸引高素質的服務人員,很多人沒有參加過正規的崗前培訓,往往是就業后邊干邊學,服務質量很難保證,甚至有的從業人員是來自農村的婦女,缺乏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從而降低了整個行業的服務水平。
三、完善上海市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模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國家方面
1.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合理規劃并逐步完善養老醫療機構建設
一方面國家方面應依照實際情況做好統籌規劃,制定相應政策,給各地予以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應該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在養老醫療服務方面加大資金投入,既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從社區做起,完善衛生院、社區養老院等基層養老醫療服務機構;又要加強養老醫療服務行業的人才建設,如對原本的基層醫療服務人員進行回爐培養,提升其養老服務技能素質。endprint
2.整合社會各方力量,促進全社會的參與
首先,可以呼吁社會各方力量進行捐款。鼓勵人民群眾、慈善家、各個社會組織對養老醫療機構進行捐款。可以根據各地情況,呼吁各方力量定點就近進行捐款,并將捐款情況進行公開。如此,既能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的參與感,又能引起社會對養老行業的重視,提升養老醫療服務行業的普知度,為今后的招商引資打下基礎。其次,可以在社會上定期召集組建志愿者服務團隊,對其進行短期培訓,定期去養老醫療機構對老年人進行助援服務,使老年人的精神得到安慰。最后,有必要由政府牽頭,組建行業協會,規范行業規則,凈化行業環境,對行業進行有效監督監管。更可以開設民間第三方監督渠道,推動行業進步發展,良好運行。
3.鼓勵民間資本投資養老醫療產業
政府應鼓勵及提倡民間資本的投入,大力興辦民辦養老醫療機構。一方面,能夠有效地將自身的財政壓力向社會轉移;另一方面,從長遠的角度看,民辦養老醫療機構較公辦養老醫療機構體制更加靈活,發展更具活力,前者能有效地引進市場激勵機制以及全新的管理辦法。根據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在未來的養老醫療市場,民辦養老醫療機構應當是養老醫療行業的主力軍,并且會逐漸取代公辦養老醫療院占市場主體的地位;而公辦養老醫療機構更多的是發揮收養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托底作用。
(二)上海自身方面
第一,利用資源優勢,打造有特色的醫療養老醫療健康產品。上海優質的資源建設,是老年人醫療養老醫療健康特色游的堅實基礎。可以依托高水平醫療養老醫療中心,面向老人開展運動損傷、神經康復、骨科康復等較高層次的醫療養老醫療健康服務。
第二,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不計短期得失。醫療養老醫療健康產業初期投入大,投資回收期長,早期稅收不高,容易受到政策忽視。一旦進入穩定期,不僅可以形成上海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特色,更能夠拉升地區層次,帶動多種產業。因此,可以考慮通過政府資金投入、補貼、簡化辦事流程、設立專項資金等方式推動養老醫療產業的早期發展。在這個階段不能求快,要穩打穩扎。
第三,扶持標桿企業,開設行業論壇,推動產業發展。堅持扶優扶強戰略,加大對標桿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政策、渠道、資金等手段,擴大標桿企業知名度,形成在全國具有市場影響力的上海市標桿項目;積極承辦上海市醫療養老健康論壇,充分對接國內外專家和行業信息資源,鼓勵更多的優秀企業進軍上海;舉辦行業評比大賽,向社會推廣理念先進、服務優秀的優質機構,樹立行業標桿,使得行業向優勝劣汰的良性方向發展。
第四,引進專業人才,打造產業堅實基礎。以人才隊伍建設為著力點,提升人員素質。一是加強以本地下崗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為主的養老醫療服務隊伍建設,進行定期職業技能培訓測試,提升其服務水平和專業素質。二是在各個高校開設養老醫療服務相關專業,在各個職業學校開設相關專業,吸納更多的新鮮血液進入本行業。三是重視薪酬體系建設,提高一線服務人員的薪資待遇,保證人才隊伍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胡忠林.高端養老產業發展對地方經濟及養老體系的影響分析[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6.
[2]錢 忱.產權式休閑養老社區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12.
[3]王緒英.基于人口老齡化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研究[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16,30(1):18-20.
[4]馮 丹,馮澤永,王 霞,等.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2015(7):25-28.
[5]張獻珍.城市化、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醫療保障問題[J].人民論壇,2013(17):236-237.
[6]張 旭.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102-104.
[7]王煜晨.智能化養老產業與養老醫療服務關系之研究[J].經貿實踐,2017(1):86.
[8]高峻松.揚長避短,發展海南醫療健康服務業[J].今日海南,2015(7):42-43.
[9]孫雯芊,丁先存.公立醫院醫養結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濱湖醫院老年科為例[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