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軍
【摘 要】:國有林場是以生態公益林管護為主要經營內容的基層林業單位,在發展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我國林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對國家儲備森林資源、維護生態環境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簡要闡述了新時期國有林場改革的意義及其存在的問題,針對性指出其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以期為今后國有林場的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國有林場;改革;林業;可持續發展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需要,林場在生活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從國有林場的發展現狀來看,當前國內環境建設仍存在諸多不足,若如果仍然不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對其進行治理,不僅可導致林場生態惡化,還會影響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秩序。新時國有林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意義重大,它的良性發展是促進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關鍵。隨著國有經濟建設的進一步推進,在新時期體制轉換下國有林場改革勢在必行。
1 .新時期國有林場改革的重要意義
我國的國有林場面積廣闊,在維護我國生態安全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屏障作用,與此同時,新時期國有林場還具有保護木材生產、作為森林后備資源和自然風景資源以及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功能,成為我國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部分。然而,從我國目前國有林場實際的經營情況來看,其發展模式還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這些缺陷和弊端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嚴重影響國有林場正常的生產經營,甚至會影響到我國的生態環境平衡和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有鑒于此,我國各級林業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國有林場進行資源管理、生產經營的改革,以期待狀況的改善。在一系列嘗試舉措中,有的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如常見的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林家樂”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了國有林場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國有林場的改革起點低,不同國有林場的生產發展存在不平衡現象。一些國有林場地處資源豐富、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在經營改革后成果豐碩,為進一步深化推動國有林場的改革起到了帶動作用,對發展相對較慢的林場也起到經驗指導作用。改革之后的國有林場,能夠更加輕松的達到精細化管理與高效經營相統一的目的,不僅能自身產生最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還可以保證地方和整個國家的經濟健康發展,生態環境持續穩定平衡。
2. 新時期國有林場改革存在的問題
2.1 自我發展的基礎條件較差
近年來,隨著可采伐的木材資源的日益減少,國有林場的資源缺乏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再加上森林管護費用包括森林防火、公益林管護等的增加,林場的管理工作任務變得越來越繁重??梢哉f,與林場相關的職業已經成為收入最低的行業之一。國有林場新招錄的人員越來越少,大部分工人年齡較大,且缺乏專業技術人才,這使得林場發展變得很緩慢。此外,林場的基礎設施老舊,當出現問題時才會臨時進行維護。由于資金的缺乏,林場木材還只是初級原料,加工能力低,產業鏈條短,資源浪費嚴重。
2.2 管理機制落后
相比于其它行業的產品,由于國有林場的產品結構比較為單一,且產品的生產周期較長,因此,在市場上不具備競爭力。林場職工間的收入沒有太大的差距,因此,職工們普遍沒有較高的積極性,一些職工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怕臟怕累,不愿意參與林場的野外工作,因此,林場的管理者只能請農民來完成這部分工作。總體來說,林場的管理機制較為落后,沒有很好的調動工人們的積極性,這使得國有林場與其他行業的差距越來越大。
2.3 資源開發項目資金短缺
由于國有林場設立時間較早,其基礎設施都比較落后,雖然國有林場有著自身的資源優勢,且是特色產業,但由于資金嚴重缺乏,其產品的附加值并不高。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大部分資金都用于營林生產方面的投資,而對于基礎設施的投入卻少之又少,且在國家經濟發展規劃中也未將國有林場的基礎設施的建設納入其中,所以說,林場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要是依靠木材銷售的收入來完成的。除了營林生產的工作外,林場還要負責一些公益性的護林任務,這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雖然說一些林場可以根據自身的特色來開展一些副業,如生態旅游、林下產業經營等活動,但目前來看,其資金方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2.4 林場內外發展空間少
我國大部分的國有林場處于偏遠山區,在設立林場之初,由于一些設計原因使其與村屯交錯、相連,這使得林場內、外的土地被廣泛的占用,在此情況下,如果想要開展一些副業來獲得收入,就會有很大的限制與不便。再加上國有林場本身的收入就低,沒有資本的原始積累,不能自主經營,因而制約著林場的發展。
3. 新時期國有林場改革的思路
3.1 明確林場改革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設立國有林場最主要的目的是實現森林資源的合理、有效保護和管理,并大力造林和育林,從而擴充林業資源。近幾年,林業資源的重要性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變得越來越明顯,新時期林業的發展方向應該以“生態建設”為主。因此,在改革前,需要明確其發展方向和目標,即穩定國有林場干部職工隊伍,不斷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蓄積量,充分發揮森林生態效能。通俗地講,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措施來推動資源培育的進程,當然,在此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保護現有的森林資源不被破環,以提升森林資源的整體質量,促進其更好的發展,此外,國有林場具備一些獨特的優勢與特點,借助這些優勢,可以實現對林地空間與生態系統環境的合理利用如種植養殖、生態旅游等,以實現林業經濟的增長。
3.2 構建合適的林場發展運行機制
當前,國有林場的運行機制中仍存在很多的問題亟待解決,比如說管理機構過于龐大、管理成本較高、職工的固定數量較大等,這些問題對于國有林場的健康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對國有林場進行改革的時候,需要重點關注這些問題,建立一個與林場的實際情況相符合的運行機制,比如說,在選擇職工的方面,可以采用崗位責任制與聘用制度,結合政府購買服務來優化現有的職工構成結構,推行職工承包、采集加工等的新型莊園經濟,以促進國有林場的更好發展。
4 .新時期國有林場改革和可持續發展措施
4.1 根據功能定位及經營目的,開展分類管理
以分類經營管理為理念,全面發展國有林場的生產建設。將國有林場按其區位特點、資源優勢等情況劃分為生態公益型、商品經營型兩大類,根據自身優勢及實際情況,找準自身功能定位與生產經營目的,合理開展森林生態旅游、林下經濟、森林生態保護等經營管理活動。充分發揮國有林場的資源優勢,主動承擔更多的社會和國家任務。
4.2 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國有林場特點的運行機制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機遇與挑戰也越來越多,國有林場應該主動尋找市場,主動尋求商機,以項目激活國有林場的發展活力,并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不斷調整自身產業結構,優化發展結構,加快轉變自身的經濟發展方式,將改革初期的運行機制進一步優化升級,適應當前的改革與市場要求。商品經營型國有林場要推進轉企改制,暫不具備轉企改制條件的,要剝離企業經營性業務。目前已經轉制為企業性質的國有林場,原則上保持企業性質不變,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實現公益林管護,或者結合國有企業改革探索轉型為公益性企業,確有特殊情況的,可以由地方政府根據本地實際合理確定其屬性。生態公益型林場則要深刻領會黨中央國務院及各級黨委政府《國有林場改革方案》精神,牢牢守住“保生態、保民生”底線,做到國有林場性質明確到位,事業編制落實到位,財政預算保障到位,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安排到位,確保改革順利進行。緊密結合國家“十三五”規劃,全面完成理順管理體制、創新發展機制、加強森林資源監管等各項改革任務。
4.3 拓寬融資渠道,實行多元化發展
4.3.1爭取政府財政支持
隨著生態公益林建設和保護的成本不斷增加,國有林場必須根據自身實際,合理規劃發展路徑,加快自身發展,樹立自身品牌,不斷拓寬國有林場的融資渠道,積極爭取政府在財政和技術上的大力支持,不斷提高國有林場的核心競爭力。
4.3.2 招商引資
招商引資是在除了政府財政支持以外,獲取更多的社會關注與支持的主要手段。因此,國有林場應該體現自身特有的資源優勢,積極豐富和發展多種林下產業發展,吸引行業內外的投資。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可以在利用國有林場的固有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充分運用投資者的經營經驗與資金,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進一步提升國有林場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4.3.3 鼓勵職工內部集資,形成利益共同體
除了以上兩種方式,還可以充分調動林場內部員職工的積極性,通過內部集資方式產生一條新的融資渠道,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林場資本的多樣性,提高資本的穩定性,還可以激發職工的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林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一步增強林場的發展活力。
4.4 建立健全責任明確、分級管理的森林資源監管體制
國有林場應盡快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行之有效的森林資源產權制度,在國家調控的主體指導下,充分調動各級監管機構的積極性。加強對相關林業資源的監管保護,并進行定期考核,積極建立制度化的監測考核體制。積極啟動國有林場森林資源保護與培
育工程,通過數據分析和實際情況,規劃好國有林場森林商業性采伐量,為國有林場的可持續發展制定中長期科學發展規劃。
5. 結束語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時也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改革國有林場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在生態環境改善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還能夠為木制品的使用提供充足的材料,從而構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從而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元科,葉玉珠.國有林場面臨的挑戰及發展對策[J]. 浙江林業科技.2001(05)
【2】馬昭旭.新時期國有林場改革和發展對策建議[J]. 綠色科技.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