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鵬
【摘 要】高職院校的物聯網專業作為新興的專業從開辦至今仍處于人才培養的探索階段。圍繞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制定有行業特色的培養計劃應是始終堅持的方向。隨著服務市場的發展,信息服務業成為當前物聯網行業轉型和就業的熱門,而物聯網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應隨之從培養機制、課程及內涵上轉型成相應的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物聯網專業;信息服務業
1 專業培養現狀
自2011年物聯網專業興辦之初,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物聯網行業,具備運用計算機技術、嵌入式系統技術、傳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進行信息的感知識別、傳輸處理和控制的能力,能勝任物聯網系統二次開發、集成測試、操作維護、營銷與服務及相關領域技術的開發與推廣崗位,具有物聯網應用實踐能力,成為符合市場需要的物聯網產業鏈生產和應用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其重點在培養學生掌握物聯網應用網絡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它在培養計劃的課程、教材、實訓建設上都有體現。如:課程教材中工程技術原理的講解占有80%的比例,為理解這些原理而編排的實訓有占90%。可見目前,物聯網專業培養所針對的職業領域及崗位多是工程技術領域的工程師崗位[1],沿用了本科同類專業的培養計劃,缺少高職和行業特色,帶有專業學習重點不明,就業方向不清的問題,導致學生對專業就業沒有信心,學習缺乏動力。究其原因,與市場轉型以及高職學生特征有關。
2 培養面向服務業的物聯網人才需求
物聯網專業與信息服務業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物聯網行業企業轉向大數據、大服務,帶動信息服務業有大量的人才需求。目前物聯網的國內市場行為關鍵不在技術攻關,而在于應用。信息服務業在物聯網行業中占有主要的市場份額,多數服務只要可操作,技術不再成為制約的瓶頸。據目前統計:僅物聯網行業的產值比例中,信息服務占60%-70%。所以可以考慮物聯網產業不應視為純生產制造型產業,而是更符合信息服務的產業。從目前的市場發展趨勢來看,物聯網的市場經濟價值主要來自于信息服務中的增值業務。目前物聯網的應用開發包括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智能醫療、智能家居等。前期規劃、建設主體和智慧城市運營商投資十分巨大[2],其目的在于實施后產生效益。項目實施、推廣將是全國性的,多數物聯網行業上游企業不承擔后期各種系統的運營和維護,而留給承擔物聯網系統運維服務的服務公司,也就產生了大量運維、操作崗位的用人需求。
高職學生更適合學習和從事信息服務業。高職的新專業招收生源文化素質屬于第三批,有時為了調節,甚至以文科生為主。這些學生適合學習一些對計算、分析推理要求較低,以模仿、操作為主的信息服務技能課程。如營銷、運營管理以及技術維修類課程容易被有文科背景的學生所接受,而這些課程又正是信息服務業崗位所需要的服務大類技能課程。在智慧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更多使用的是貼近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工作,如用RFID卡及手機終端提供健康數據采集、數據轉儲、信息推送服務等。高職培養學生,與企業合作,要看清企業面向的市場和服務層次對人才的要求[3]。學生不一味跟著生產技術產品的企業學習技術,更重要的是跟著企業走入市場,找到自己的崗位。物聯網與大數據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服務行業在物聯網的助推下產生并積累了密集型數據,這些實時和歷史的密集型數據需要大量的人力去消化和利用。所涉及的數據操作和咨詢這些面向信息服務的初步階段,更適合非設計開發類的人才從事。特別是那些物聯網應用系統操作服務[4],目前還是一個人員密集型的行業,以后相關領域的崗位都會在“云端”工作,需要有物聯網應用和安全意識,并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進行操控,高等職業教育正好滿足這種需求。
3 基于信息服務特色的物聯網專業
根據物聯網企業要轉向大服務的趨勢,物聯網產業鏈從傳感器、芯片、軟件、終端,整機、網絡到業務應用,主要涉及芯片與技術提供商、應用與軟件提供商、系統集成商、網絡提供商、系統集成商、運營及服務商、用戶七個環節的產業鏈。眾多的企業、業務、技能會關聯在一起。人才培養模式只有緊緊圍繞著產業鏈的變化,人才培養的內容才不會過時,教學的方法才會有明確的導向。專業最初的培養計劃依據是2011年的物聯網產業發展與市場人才需求調研而來:集中突出的是物聯網專業的工程特性,顯現專業有很強的工科技術背景,尤其是電子類電氣以及無線傳感器專業的各項知識[6]。鑒于當時,通過教育部審批開設物聯網專業高校主要是“211”本科高校[4],高職院校物聯網專業申報沒有可借鑒的經驗[7],臨時在電子信息類專業嘗試開設物聯網基礎課程,制定的專業課程60%偏向講授電子類電氣硬件。但這與目前行業轉型的需求不符,也無需設置過高的服務行業的門檻。就物聯網新專業的學生來說,需要更多了解社會上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多拓展應用復用、延伸的空間。
3.1 改進培養機制
從物聯網與信息服務兩者的關系看:信息產業鏈被定義為包括電子產品制造、軟件及信息服務業。物聯網的早期形式傳感網就是信息采集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感器是典型的電子產品,目前各類物聯網的運營管理平臺和操作系統是典型的信息管理軟件和嵌入式軟件;信息服務業就是信息產業的一個重要部分,并且被定為物聯網重點發展方向之一[8]。物聯網的產業鏈與信息產業鏈是非常相似的:物聯網產業鏈重現了信息從采集、傳輸、加工處理、分析應用到發布的典型信息管理過程。物聯網分層架構也就是信息網絡的一個特例,兩者有不可分割的關聯。所以,兩者的融合不難,這兩個領域的人才復合使用也是必然的。目前,要順應市場的變化,盡早讓學生看清楚:當前社會上就業服務類是重頭;同時,高職教育一定要在新辦專業時規劃自己的特色。行業可以進入,但要避免跟本科院校的專業雷同而造成教育資源與人才的浪費。建設符合現代職業教育觀念的新專業,即使已經申請了的新專業,要有改革創新的勇氣,專業帶頭人要隨機應變,靈活把握。 “追熱點”只能跟在市場的后面,被動培養,要把握市場的發展趨勢,走在市場的前頭。
面對本科也興辦了物聯網新專業,必須清醒認識到,高職的物聯網專業一定要避開本科同類專業,而發揮自身長處,營造出自己的優勢專業。以現代職業教育為導向,建立特色專業,如維修、檢測、預報、保安監控等不被列入學科的專業,恰恰是高職專業發展的機會。圍繞當前社會關心的個人服務、運輸服務、環境服務和安全服務提供的一系列崗位進行學生外包培養。不要拘泥于傳統學科的限制,發展市場化的專業,不一定都叫“物聯網專業”,只要市場有用人需求,稱類似“物聯網信息增值業務專業”反倒有利于選擇自己的所學和規劃自己的未來,就業時容易“接軌”。可以考慮像公共系部一樣,為整個系部、學校提供物聯網專業的技能培訓,而無須本專業的學生。
3.2 改進課程的內涵
要培養面向信息服務業方面的人才,就要轉而突出信息服務的特征。課程、教材、實訓圍繞“信息服務”方向。物聯網涉及無線通信、芯片設計制造、傳感器與傳感網絡、3G通信網、互聯網、云計算、信息安全與信息挖掘等技術領域。結合這些技術領域,尋找提供信息服務途徑或實例就是開發課程的指導思想。前一個時期,是大量物聯網信息服務系統開發的階段,而接下去就是需要大量應用、操作、運維的人員。可以打破傳統的課程的命名約束,和內容的條框,大膽地設計具有現代職業教育的課程。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傳感器應用與檢測、路由與交換技術、無線傳感網應用與實踐、嵌入式系統應用與實踐、RFID技術應用與實踐等一系列課程明顯帶有電子類背景,沒有模擬電子和數字電路的知識就很難直接學習。這樣的安排無疑增加高職學生學習難度、影響了培養效率。如能打破這個束縛,開發課程的空間還是很大的。運營商從服務系統的設計者那里接手物聯系統,應該說運營商自己都不了解所有的功能,更談不上熟練操作了,而這正是要著手培養學生的內容。除了根據大服務這一背景,更新一批大數據、云計算以及適度的人工智能等相關軟件課程外,冠以智慧類頭銜的物流服務(RFID結合移動終端應用開發)、社區服務、健康服務、醫療服務、養老服務、政務服務、能源服務、家居服務、電網服務、交通服務和環保服務等實用系統的運維都可各自形成一門專業課程來講授和并能在生活中找到實踐崗位進行實訓。同時,加入一些非純技術的課程,如客戶端系統,該課程在建設物聯網專業相關課程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究信息系統和物聯感知的融合。目前的培養模式太看重具體的技術實現和相關產品。實則應有服務素質和流程的培養,如對物聯網的安全有特有的敏感性。高職人才培養突出應用型,突出單體技術優勢,會運用又會維護。而確實有許多這樣的需求已經陸續的出現,即物聯網工程建設后留下的空白,需要將這些工程運營、維護起來。
物聯網系統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感知層、互聯網絡層、應用層。從技術上及應用上講物聯網就是云+端的概念,所以技術課程可以從“云+端”技術鏈上的各個環節入手。隨著技術的發展,如接口中間件層的成熟(圖1),物聯網應用層與網絡層越來越分離開來,應用層的服務開發不再受到底層工程技術的制約。這使得面向信息服務的課程都能系統的銜接:
圖1 實用的面向服務的物聯網分層結構
可以借此轉變物聯網專業偏重技術方向的教學。應用與核心技術之間將形成較明顯的松耦合,應用層的服務技能技巧不會因為不懂物聯網的底層技術而難以發揮。今后的信息服務應用將更講究效果、效益,高職學生應該接觸、學習更多的應用技術,外圍技能,激發如何將技術交叉、復合在一起加以創新的模式,這也符合當前服務類市場的創新特征。課程內涵應貫穿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傳輸、發布的過程,突出大數據,大服務理念的教育。因地制宜,為其他專業的學習者提供選修課程,擴大課程開發空間。自動收費停車場或無人超市的管理員沒必要是物聯網專業畢業,但是,他們掌握物聯網知識確實有利于工作。
4 結論與建議
在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后,有必要盡早優化調整專業培養方向。專業人才培養應該貼近目前市場熱點。要明確目前到未來較長的一段時期中,作為市場熱點的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的發展不在技術層,而是服務創新,是增值服務,是在應用層上的創新。新辦的物聯網專業在明確這一當前人才需求轉變趨勢的前提下,在大數據、大服務的發展背景下,調整、優化專業課程,從純工程技術理論課程組織結構向物聯網系統運維管理、產品市場銷售為主,系統(產品)測試和維修為輔的組織結構過渡,打造具有現代職業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1]蔣琴雅.以就業為導向的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 教育與職業,2013,08:103-104.
[2]長江證券.銀江股份簽訂30億智慧城市大單.[EB/OL].[2014-04-10].
[3]朱平,顧衛杰.基于技術框架的高職物聯網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2,14:124-125.
[4]任可明.物聯網工程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價值工程,2011,24:236-237.
[5]鄒承俊,李雪,謝忠敏,等.基于“互聯網+”的物聯網人才培養校企合作[J].教育教學論壇,2017(3):29-30.
[6]倪瑛,戴娟.高職院校物聯網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索[J].價值工程,2011,24:232.
[7]熊亞蒙.高職物聯網專業建設及發展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30:127-128.
[8]顧曉燕.高職物聯網專業定位與專業群建設的探索[J]. 職業技術教育,2013,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