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
[摘要]未來,建筑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將經歷第5個階段——人工智能階段,人工智能將顛覆整個建筑行業,引發建筑行業巨大變革。本文從建筑企業管理架構、項目管理方式、建筑行業變革、建筑行業項目組織模式等方面描述和預測變革狀況,并提出戰略布局建議,希望給予建筑行業從業人員一些啟示。
[關鍵詞]人工智能;建筑行業;建筑企業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8.026
[中圖分類號]TP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8-0042-02
建筑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在經歷軟件應用、專業系統應用、集成系統應用3個歷史階段后,正在進人第4個階段——“互聯網+”和大數據云計算階段,然而第5個階段——人工智能階段將很快到來。人工智能是研究和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和應用系統,人工智能將會對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日常生活和工作產生深遠影響。人工智能的載體可以是超級云計算機,可以是仿人機器人,而本文所述的“機器人”專指施工機器人,非仿人人工智能機器人。
1建筑企業管理架構
目前,一些重復性、程序性、統計類、數據類、記憶類和經驗類工作已被人工智能取代,企業管理人員大幅縮減。大型機械和機器人取代大部分項目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能操作人員的工作,企業需要的是極少數的高端管理人才、協調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研發人才和機修人才。
人工智能作為智能企業的神經中樞,不僅向決策層提供企業級和項目級的全方位動態管理視圖,如經營業績、財務報表、遠程現場情況以及全息BIM模型,還提供各種形式的分析報告、判斷和預測,與決策層對話,甚至具有一定的決策權。
未來,“公司”這種經濟組織形式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平臺”。建筑企業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消失,但建筑行業依然存在,人類將不斷提高對智能工程、生態宜居工程和綠色節能工程的需求。
建筑企業消失前,“領導層+企業管理人員+二級單位(項目部)”的企業管理架構,會逐漸被“決策層+人工智能+項目”取代。決策層掌握人工智能的控制權,擁有最終決策權,是人工智能開發和應用的底線。建筑企業消失后,企業管理架構不復存在。
2項目管理方式
人工智能取代管理架構過程中,項目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技能操作人員和機械設備等項目實施要素,逐漸變成人工智能、協調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機修人員、大型機械和機器人等項目實施要素,發揮不同的作用。
(1)人工智能替代項目管理人員,成為虛擬項目部的“項目經理”,管理和協調其他項目實施要素。人參與項目,參與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不完全依賴人工智能,不淪為無用階層,發揮主觀能動性、協調作用和專業技術能力,這是人存在于人工智能時代的意義所在。
(2)經營、財務、合同和文件等信息的處理、分析工作,主要由人工智能完成,協調人員做輔助工作,如,部分數據采集、清洗和維護;新問題和非程序性問題的反饋和處理。協調人員還具有社交溝通功能,包括人與人、人與人工智能、人與機器人的溝通。
(3)新式、大型、特殊和重難點工程項目,方案設計(含BIM建模)和施工組織設計由專業技術人員(如設計師、工程師)和人工智能共同完成。模塊化和標準化程度高的工程項目,方案設計和施工組織設計由人工智能獨立完成,人工智能快速完成設計工作,減少設計階段,向決策層展示BIM模型。
(4)人工智能將設計數據中的設備和材料,按物料編碼分類匯總,形成物資采購單,到“工業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尋源、參數匹配、比較采購和結算,甚至,當需求和供應能由大數據精準預測、對接后,物資可由“計劃經濟”部門指定生產、供應,物資運輸由無人駕駛運輸車運抵現場。
(5)施工主要由大型智能化新能源施工機械(如房屋建筑的整體升降大模板施工機械)、機器人(如砌筑、抹灰機器人)、綠色施工技術(如預制模塊裝配技術)和新材料(如3D打印材料)等完成,機修人員做機械維修和保養等輔助工作。
(6)人工智能將設計數據和施工組織設計解析為指令,經物聯網將指令輸入大型機械、機器人、運輸車、無人機等項目實施要素,這些項目實施要素自動按照標準規范、工藝、操作規程和指令工作。
(7)施工現場由無人機監視安全和環境保護狀況。人工智能根據無人機傳輸的環境數據作出預警判斷,干預大型機器的動作和機器人的行為。質量由專門機器人檢查、識別和修復,不再需要監理人員站在旁邊巡查質量和安全等問題。
建筑企業消失前,“項目經理+專業管理+現場管理”的項目管理方式,逐漸被“人工智能+企業資源(人才、大型機械、機器人)”取代。建筑企業消失后,“人工智能+企業資源”的項目管理方式,又逐漸被“人工智能+共享資源”取代。
3建筑行業變革
建筑企業在普及人工智能、大型機械和機器人初期,資源購置成本巨大,但項目進度和質量大幅提高,項目成本大幅縮減,一批資金不足、技術落后、思想僵化的建筑企業被市場淘汰,形成各細分行業內的寡頭壟斷或壟斷競爭的局面。
當全面普及人工智能、大型機械和機器人后,資源購置成本大幅降低,大量中小建筑企業崛起,擠占大型國有建筑企業的市場,形成完全競爭的局面。
建筑行業企業資質等級標準,側重于企業資源的性能質量、安全環保和管理能力評價。建筑行業從業人員大幅減少,執業資格(如建造師、造價工程師)被取消。
人工智能可精準造價,使預算透明,價格競爭因此更加激烈。為避免無序競爭、低價中標,導致質量低劣和質量安全事故,最低價中標的招投標方式會首先被取消。中標價格和利潤率由政策規定,評標或談判標準只圍繞企業的資質等級和服務水平進行評價。當資質等級和服務水平同質化嚴重時,招投標被徹底取消,市場由行業行政分配和淘汰。
建筑企業消失后,“平臺”、人工智能、項目和共享資源等項目,實施要素重塑建筑行業產業鏈,建筑科技、建筑制造、配套服務被新生、重生的企業或個人占據,形成建筑行業新格局。
4建筑行業項目組織模式
EPC工程總承包模式具有整合和協調的作用,降低造價、縮短工期、保證質量的優勢,會逐漸成為常態而被淡化。在新的項目管理方式下,中小建筑企業做專業承包,同樣具有這些作用和優勢,因為人工智能作為“項目經理”,能暢通所有環節和流程。
建筑企業消失前,“建設單位+工程總承包單位+監理單位”的項目組織模式(商業模式),逐漸被“建設單位+人工智能+專業承包單位”取代,這兩種模式都是以建設單位為核心。
建筑企業消失后,“建設單位+人工智能+專業承包單位”的項目組織模式,又逐漸被“平臺+項目+項目管理”取代,它以平臺為依托、以項目為核心。PPP模式是“平臺”的雛形,未來的“平臺”將更加開放、多元,更多的企業或個人可以參與到建筑行業;項目的發起、立項基于人或人工智能的創新思維,以及大數據對需求和前景的計算、分析。
5建筑企業的戰略布局
大型國有建筑企業應從哪些方面提前調整戰略布局以適應社會發展?在建筑企業消失前如何成為寡頭、避開中小建筑企業的擠壓?在建筑企業消失后如何轉型繼續在建筑行業服務?
建筑企業應及早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愿景和使命,正視新產業鏈上的其他競爭對手,專注于服務新項目組織模式中的某些環節,如成為建筑科技與人工智能融合的研發者或服務商;成為大型智能化新能源施工機械和機器人的生產者或服務商;成為新設備和新材料的生產者或服務商;成為建筑后市場的配套服務商;成為“平臺”的主導者或服務商;成為項目的創意人、發起人或立項人以及成為新型人才的培訓中心或共享中心等。
同時,建筑企業應注重對自身所在細分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和需求進行研究、預測。如管道建設行業,可研究可燃冰管道、新材料(如石墨烯復合)管材、管道快速對接(非焊接)技術、真空管道物流、大型一體化鋪管機等。
6結語
社會發展和技術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而大型國有建筑企業對社會發展和新鮮事物的敏感度低,反應和接受速度慢,改革和轉型遲緩,因此,在未來可能會被中小建筑企業擠壓,或在建筑企業消失的進程中,會經歷巨大“陣痛”。大型國有建筑企業只有認清社會快速發展的形勢,提早進行戰略轉型并“走出去”,才能繼續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