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軍
摘 要:文章從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模式出發(fā),分析我國與西方國家在開展這一工作時存在的差異性,以期更好地推進我國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工作的進程。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后在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等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城市開展了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嘗試并取得了相當經驗。從總體趨勢來看,我國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日漸制度化、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但是在具體發(fā)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與西方國家相比較仍有較大的差距。
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是政府采購職責的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政府將體育公共服務以工程項目的形式外包給社會具備相關資質的企業(yè)單位并通過公開投標的方式加以開展,以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效率和對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
一、中國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現狀
1.“功能替代”的操作方式
在我國近20年的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操作方式亦即“功能替代”。具體來說,功能替代方式可以細分為延續(xù)、發(fā)展、收編和放任四種方式。延續(xù)、發(fā)展、收編、放任的方式主要是根據實際情況對現有社會組織的態(tài)度和工作方式,依據當時當地的情況分別采取延續(xù)老組織的使用、發(fā)展新的社會組織、收編原有社會組織、放任一些無關緊要的組織自主發(fā)展的操作方法。政府對社會組織不同的操作方式一方面加強了政府的管理和宏觀調控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強了社會組織在提供社會公共體育服務過程中的作用。
2.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的方式
隨著近年來我國公共服務的不斷發(fā)展,政府在開展公共服務事業(yè)上也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zhàn),因此政府與社會組織開展合作也成為我國當前普遍存在的政府與社會組織間的關系模式。政府部門的相關事業(yè)單位和管理部門不再對政府財政進行壟斷,社會企業(yè)和相關組織能夠在公開招標的前提下參與到政府財政撥款的使用中來,更多的政府公共服務財政資金轉向民間組織購買公共服務。
3.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在我國的發(fā)展歷程
改革開放后,隨著西方發(fā)達國家開展社會公共服務事業(yè)的先進經驗不斷傳入我國,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模式也在我國逐漸開始了新的探索。1995年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通過與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合作建設了羅山市民休閑中心,這成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最初嘗試。其后包括深圳、廣州、北京等城市在內的我國發(fā)達城市也紛紛開始了對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探索,隨著這一行為的普及性,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
二、中外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對比
1.制度化差異
隨著我國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事業(yè)開展水平的不斷深入,推進這一過程的制度化顯得刻不容緩。西方國家的制度化模式值得我國借鑒,但是我國的制度化具備了鮮明的中國特色。由于我國采購法尚未對政府向社會組織采購虛擬物品——“服務”有嚴格準確界定,在發(fā)展過程中各地區(qū)分別根據當地情況制定了相關的辦法、條例。
2.競爭性差異
與國外較為成熟的競爭性購買相比,我國政府在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過程中真正實現競爭性購買的比重還是太小,大多數購買均為非競爭性購買。目前,我國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時政府和社會組織的關系不能對等,政府在這一過程中完全或多數情況下占據主導地位,社會組織處于被動的地位,往往無法形成真正的競爭,因此也就很難真正提高這一工作的效率。
3.獨立性差異
與西方國家社會組織獨立接受政府對其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相比,我國在這一過程中僅有部分社會組織能夠實現相對獨立地獲得購買項目。政府與社會組織間的彼此信任是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前提,社會組織需要在承接政府的公共體育服務項目后高效完成才能真正獲得政府部門的信任和持續(xù)的合作機會,而政府需要在資金支持和合同保證方面更多地體現誠意才能真正調動社會組織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蔣金富.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中西方模式比較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2(4):17-20.
[2]李宇衡,高 星,韓煜堃,等.關于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探討[J].甘肅科技縱橫,2013(4):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