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明
摘 要:文章對2017年全國卷二高考作文題目進行了簡要分析解讀,指出出題的背景、特點,并探求其規律。在解讀基礎上,文章作者就如何恰切地應對考題提出了多樣化的建議,所寫的示范文(部分)能夠以舉例的方式進一步深化對作文題目的認識,希望對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和學生都有參考價值。
在2017年的全國卷中,卷Ⅰ與卷II的作文立意大相徑庭。卷Ⅰ從“一帶一路”、大熊貓、中華美食、長城等“中國關鍵詞”,寫一篇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的作文。卷II從六大名句: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②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③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⑤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魯迅);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引起學生的思考與感觸。兩卷都是選取三個方面進行深層次的述寫,自選角度,自擬標題;不少于800字。
兩套題的作文模樣非常的相似,看得出來,出題人力求使卷二與卷一保持大體一致的題型和難度。相似度雖然高,難度卻大不同,卷二的難度比卷一高得多。第一,卷一的關鍵詞(熱詞)不難理解,而卷二的詩文句子中1、3、4、5的意思對一般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是有難度的,既然理解都有困難,那“感觸與思考”就更難了。第二,要表達“感觸與思考”,從文體上來說選擇議論文比較合適,這是一般學生考場上可能有的首選,但是選擇了議論文之后要寫出自己的思考與感觸并不容易。卷一作文一般不會脫題或偏題,卷二作文很容易跑題、偏題及主旨不明(中心不突出)。基于以上,我認為全國卷二難度相當大。
下面先簡單說說六個句子的意思。《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說天(大自然、宇宙)以剛健姿態運行,君子(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應該以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與天相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前一句寫景點明季節到了白露時節,又引出下面的思鄉之句,表達了深秋來臨,思鄉之情倍增之感;李清照的“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贊美的是桂花,出自李清照的《鷓鴣天 》,作者貶梅貶菊,模擬桂花口吻斥責“騷人”有眼無珠,為自己代言,為被埋沒的“第一流”代言,借物抒懷、托物言志,表現出易安居士傲岸剛強自負的一面;清朝進步思想家魏源的“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表面意思是陽光透過門窗只能使一個屋子變得光亮,而照遍天下的陽光使四面八方都變得光亮;魯迅先生這個句子學生并不熟悉,出自雜文《論睜了眼看》,這個句子是激勵青年人要敢想、敢說、敢做、敢當;毛澤東《沁園春 雪》中的詞句初中生就學過,教師做了精細的講解,就不贅言了。
審題的重點和難點都在“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認立意,并合理引用”。“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認立意”就是要把其中意思相近的兩三句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從中提煉出共同的思想并以之為作文的主旨。“合理引用”是說對材料中的句子不要機械簡單地引用,要把句子作為文章內容的一部分,在行文過程中自然有機地引出融入。
至于文體、內容,卷二可以發揮的余地比卷一的大得多。既可以寫議論文,又可以寫散文、小說,還可以寫書信、雜文、讀后感。例如,把李清照的詞句與魯迅的話來個“混搭”,提煉出人要活得自信自強這個主題,以議論性散文文體去表現之: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居士就是易安居士,能夠大膽地道出如此傲岸不羈的句子,以近乎呼喊的方式托物言志、托物抒懷,把心中的壓抑與憤懣一泄無余,只是圖個痛快!千余年之后的我,仰視于她,不禁想到了另一位鐵骨錚錚的漢子,被稱為中國魂的思想家、文學家魯迅先生。他激勵青年人“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他自己首先是一個“敢想,敢說,敢做,敢當”的人,敢于質疑一切不合理的制度與思想,敢于批評政府、敢于批評權威,敢于為進步青年仗義執言,敢于幫助支持陷于困境的青年作家……他的言行,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典型體現。
綜上所述,我認為全國卷Ⅱ的難度略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學生要明確主題,抓緊立意要求、選擇適合的角度,盡情地發揮文筆。
參考文獻:
[1]周汝昌,唐圭璋.唐宋詞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
[2]唐 弢.中國現代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