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亮
【摘要】:黨的十八大中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打造美麗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的戰略高度,作為我國城鎮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城鎮生態建設承載著全面打造生態文明的戰略基礎,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五位一體 生態 鄉鎮
一、生態鄉鎮的內涵
生態鄉鎮是建立生態環境、生態社會和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實現城鎮的自我發展、自我調整的良性循環發展道路,使城鎮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實現最佳結果。具體到實踐中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生態產業化為動力,以因地制宜,優勢互補,統籌兼顧,相輔相成為原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體,推進大中小城市和農村小城鎮的生態化、集群化、現代化的發展。
二、生態鄉鎮建設的內容
1、生態空間布局
建立健全區域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嚴格執行生態保護紅線和耕地紅線、確保受保護地區占國土面積比例、規劃環評執行率達到要求。
2、生態經濟建設
生態經濟的本質,就是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基礎之上,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建立經濟、社會、自然良性循環的復合型生態系統。產業集群水平需大幅度提升,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要形成規模,清潔生產普遍實行,低碳經濟、循環經濟不斷發展,生態產業成為區域經濟重要支撐。
3、人居環境建設
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提升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效果,推行生活方式向綠色化發展。人居環境改善方面:村鎮飲用水衛生合格率、城鎮污水處理率、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率整體達標。
4、環境污染及其治理
環境污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
5、生態文化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深入推進,綠色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形成人人關心環境、人人自覺保護環境、人人主動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濃厚氛圍,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資源能源節約意識明顯增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生態鄉鎮建設的發展模式
1、生態產業模式
(1)生態工業模式
工業向園區集聚,集中建立清潔產業園,此類城鎮經濟條件比較好,工業企業較多,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由于有比較優越的地理位置,對其建立綠色產業園創造了條件。
(2)生態農業模式
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建立生態城郊觀光型和林糧牧業型生態農業,此類城鎮位于城市遠郊區,主要分布在農業生態功能區內,是城鄉居民菜、瓜果、禽、肉的主要生產基地。
(3)生態旅游模式
此類型城鎮主要分布在自然生態功能區內,具有較好的生態條件,自然風貌保持良好,還有文物古跡等旅游資源,這類城鎮在產業發展戰略上主要依賴其旅游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
2、生態居住模式
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特征決定了農村一家一戶的分散居住形式,大大的增加了住宅用地和人口在空間上分散而導致的生態環境破壞面積。改造原有單院獨戶的住宅,建設統一的生態宜居社區,實現生態城鎮化。
3、生態消費模式
生態消費,踐行“低碳消費”方式,首先,對于居民而言,要在意識領域樹立生態消費觀,摒棄“面子消費”、“過度消費”、“炫耀性消費”、“一次性消費”和“便捷消費”的不良消費觀念和陋習。其次,政府要加大宣傳教育,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
四、生態鄉鎮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
1、城鎮規劃落后,布局不合理。 尤其是山區鄉鎮一般都是以過境公路為主自然形成城鎮街道集市,依托公路兩邊建房,無科學詳細的合理規劃,集鎮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亂搭亂建現象嚴重,發展的潛能和空間小。
2、城鎮建設缺少特色、無產業支撐、無發展活力。
3、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民市民化轉化愿望強烈,城鎮建設已成為當前山區農村經濟發展迫切需要。
4、精神文明建設跟不上生態鄉鎮建設的需要。一些村的群眾集體主義思想缺乏,農村文化生活單調,科學文化還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不講衛生、不講文明的行為也時有發生。
5、資金緊缺、融資難。 山區鄉鎮財政收入非常有限,因此靠鄉鎮財政資金發展小城鎮是不可能的,鄉鎮能向上爭取的資金非常少。這就給小城鎮的建設帶來難度。
五、生態鄉鎮建設的對策研究
1、建立生態鄉鎮創建體系,加強領導,嚴格落實目標責任
成立生態鄉鎮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小組下設辦公室,配備專職人員,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同時嚴格落實目標責任制,層層簽訂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并廣泛發動群眾從我做起,齊抓共管、共建生態鄉鎮。
2、進行合理規劃與組織
合理規劃是生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城鎮建設必須要有科學合理的規劃。小城鎮建設不能千遍一律,更不能脫離實際。要注重城鎮品位和城鎮特色,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內涵、人文景觀、資源特色,使之融為一體,彰顯發展個性和競爭優勢。
3、提高群眾思想認識
要堅持政府引導、群眾自愿的原則,營建良好的社會風氣。這既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生態鄉鎮建設的精神支撐和動力源泉。
4、完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配套
新建、改建鄉鎮主干道、鎮區道路、進出村路;普及自來水供應,保證水質合格率;推行集中供暖;推廣新能源應用;整合教育資源;提高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發展商業街、超市等。
5、因地制宜,進一步打造特色品牌
加大輿論宣傳動員力度,因地制宜,彰顯特色。積極做好美麗鄉村品牌經營文章,強化市場化營銷理念,提高策劃經營水平,創新合作途徑,通過積極宣傳造勢,全面打響特色品牌。
6、建立健全資金投入機制,多方協調,整合資源
生態鄉鎮建設要采取上級撥款、財政補貼、鄉鎮自籌、社會資助、群眾募捐等方式,多方籌措創建資金,確保工作順利進行。另外,要運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逐步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多樣化、運營主體企業化、運行管理市場化。
【參考文獻】
[1] 滕海浪.創環境優美鄉鎮 建和諧文明社會[J].江西能源,2007,4(12):67-72.
[2] 黃磊昌,張志國,黃春燕.生態思維模型:現代景觀設計的因循[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8,5(30):28-32.
[3] 王衛紅.昆明市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推動生態鄉鎮創建工作[J].生態經濟,2007,17(6):157-159.
[4]覃宇容,牟長波.山區建設項目環境監管存在問題及對策探討—以廣西融水縣為例[J].廣西輕工業,2010,26(10):10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