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鳳
摘 要:好的課堂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位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而這節課的教學活動的設計,就以此為目標,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關鍵詞:血管與心臟;教學方法;積極性
《血管和心臟》這節課是血液循環系統知識的第一課時,對后期進一步理解血液循環過程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不單單要求學生掌握新課標要求的知識,更注重在教學中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故設計以下環節來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以及能力的培養。
第一,對于血管這部分重點知識,首先采用列表比較法,對課本知識高度濃縮,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血管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以其管壁、管腔、血流快慢、血流量大小和功能,列成表格,出示三種血管的比較圖,讓學生完成相應內容填寫,一目了然得出三種血管的不同,同時舉一反三,讓學生思考表格歸納總結法適用于哪些知識點和生活情境。
第二,同時采用情景劇的方式將知識點和生活實踐聯系起來,既調動積極性,也幫助學生理解血管的結構和功能。情景劇《糊涂的大夫》由學生事先設計,由教師更改,提前排演一遍。在表演情景劇之前,先給出以下三個問題:(1)情景劇中涉及哪幾種血管,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2)請為第二位病人解答,為什么醫院的大夫為病人抽血或輸液時,常常先用一根橡膠管扎緊病人的上臂,再進行扎針?(3)請幫幫這位糊涂大夫,當血液噴射而出時,有效的止血方法是包扎近心端還是遠心端?為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情景劇內容。讓學生在愉快欣賞表演之余不忘了思考內容,真正將活動落到實處。
第三,采用猜謎語的方式銜接下一個知識點,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血管知識掌握清楚之后就是心臟的相關知識。給出謎面“胸中有個大桃子,拳頭大小差不離。勞逸結合巧安排,任勞任怨干到底。”既自然銜接出下一個知識點,提高學生興趣,也讓心臟的位置、大小、形狀這些外觀特征顯現出來。
第四,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心臟模型或者繪制心臟結構圖,而后在這一環節進行講解展示。在制作或繪制過程中思考以下問題:心臟有哪幾個腔?每個腔是否相通?分別與哪些血管相連接?當堂講解也是要講清楚這些問題。學生在完成模型或者圖形后,既能明確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也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第五,對于心臟的瓣膜,讓學生課前制作課件并當堂講解。瓣膜是本節一個難點,需要學生課前做一定的資料準備。教師課前有效引導:心壁主要由心肌構成,心肌具有收縮和舒張的功能,當它收縮時,血液被壓出心臟,舒張時,血液流回心臟,就這樣,心臟晝夜不停地收縮和舒張,推動血液在血管里循環流動,究竟心臟內的血液是如何流動的?誰來控制心臟處的血液流動方向?將這些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制作課件展示瓣膜的功能,突破難點。
第六,采用順口溜的總結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心臟處的知識繁雜,學生總容易混淆,所以用一些簡短的順口溜或者說規律來幫助學生記憶心臟結構:左右相反,上房下室,房連靜脈室連動,靜房室動不倒流。口訣前兩句表明心臟位置的識別,放在我們面前與我們的左右是相反的,上面兩個是心房,下面兩個是心室。口訣第三句表明心臟中心房都連接靜脈血管,心室連接動脈血管。最后一句表明心臟處的血液流動方向是從靜脈到心房到心室到動脈。
第七,用激昂的話語,動情的演講結束本節課。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智力活動是在情緒高漲中進行的。”教師的激情總是會感染學生的情緒,為了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節課的結尾,我以這樣的話語結束:同學們,熱血在我們胸中流淌,豪情在青春歲月中激蕩!讓我們踏著青春的節拍,伴隨心的律動,展開生命的翅膀,奔向你我的夢想。
好的課堂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位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而這節課的教學活動的設計,就以此為目標,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李維卓.《血管和心臟》演示實驗的改進[J].寧夏教育,1995(9):38.
[2]郭運俊.中學技巧教材的教學任務與教學方法[J].體育教學與訓練,1979(3):13-14.
[3]李維卓.《血管和心臟》演示實驗的改進[J].寧夏教育,1995(9):38.
[4]林峰.參與式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
[5]陳美玲.初中生物實驗探究教學模式與創造力培養[D].福建師范大學,200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