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生
一、目前我國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現狀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的實施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家對教育的呼喚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過。而語文教學伴隨著這場春風乘勢而上,在經歷了種種討論、責難之后逐漸形成了相對穩定且適應形勢發展的教學理論。而當前在廣大經濟、教育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新課標和素質教育仍然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樓,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農村中學語文教育還是一塊貧瘠落后的陣地,甚至可以說是處于一種貧困狀態,仍然還在應試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掙扎,呼喚著切合農村教學實際的新模式……
二、中學語文教學方法的滯后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的效果
“素質教育”的初衷是好的,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但一些教師對素質教育的理解也產生了偏頗,比如:成績不好的學生讓他去打球、繪畫、跳舞等,美其名曰“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發展”,從而忽視了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培養。一些小學生升入初中后,甚至分不清聲母和韻母,不知道一些符號的用法和它的特別作用。而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把原來對小學的壓力轉向了初中。
三、效率低下的課堂教學
1.對課改理解陷入誤區,照搬照抄“先進”的教學方法
語文課堂教學看似熱熱鬧鬧,實則兩頭落空。往往先是優美的視聽材料導入新課,繼而是龐雜的新課背景,然后就是分組討論、自主研究……上語文課似乎比打仗還要緊張。看上去是高潮迭起,精彩無限,實則是學生面對大量信息被動接受的無奈。這樣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文本。學生哪里還有時間和心思來朗讀、吟誦、感受文本的魅力?那些沸沸揚揚的課堂討論看似精彩絕倫,真正的啟發性又有多少呢?又哪來的字、詞、句、段、篇的落實?就因為這些屬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就必須要“痛打”甚至要劃清界限嗎?
2.教學方法陳舊
雖然社會在發展,就業的門路很多,但通過考學來實現“鯉魚跳龍門”仍是大多數人心中的首選,而這一切又取決于成績是否優異。于是在中考的指揮棒下,語文教學似乎并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授之于漁”,“填鴨式”教學手段依舊,對課文的條分縷析使得語文課堂失去了鮮活的意境,教師常常唱“獨角戲”。更為嚴重的是,語文課到底學會了什么,在學生頭腦里,甚至少數老師頭腦里,似乎還只是一本糊涂賬。這樣的課程怎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也有不少老師探索出一些較為可行有效的新方法、新路子,如五步教學法、點撥法等,但在實際課堂中,在農村初中教學中,又有幾個老師能持之以恒地運用呢?
3.示范課片面追求形式
近年來,各式各樣的講課比賽層出不窮,比如教學能手比賽、公開課、示范課等等。在此名目下的什么教學能手、優秀教師的頭銜也是五花八門。許多學校更是把上示范課作為招牌,作為提升自己在同類學校中地位的法寶。而且由于這些比賽往往是在一定范圍內組織的,有些也就順理成章成為教師評優、晉級的門檻。暫且撇開它們的合理性、積極性不談,其本身對教師、對學生而言,真不知道是否也該歸入“減負”之列呢?它的實際意義又真的有多大呢?往往為了一節課,教師“嘔心瀝血”,花費大量的精力,挖盡教學的種種形式,竭力追求完美。但最終的主角,卻還是由教師一人擔任。講課自然是“精彩萬分”,課后講評中的贊譽之詞也是不絕于耳,但這些近乎完美的課堂教學除了為一些老師打響名聲,得到某些稱號之外,學生在課上到底又能學到多少呢?而以后學生在課堂上所見到的,是不是仍然是“優質”課,自然也就不得而知了。
四、缺乏寬松和諧的語文學習環境
曾經廣為流傳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自然成為不少學生家長教育子女的口頭禪,再加上時間花費在數理化和英語上的確是“效益”可觀,使不少學生除了上語文課,完成一些必要的作業外,不愿意再在語文上花哪怕是一分鐘的時間。大致原因有以下幾點。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很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感
語文題并不能像數學題那樣,只要學生通過努力,解答出來了,馬上就會產生一種成就感,覺得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回報,從而使得學生對該課程產生興趣。而語文知識零碎的特點,很難讓學生在短時間的學習中取得較明顯的效果,因此在語文題的解答過程中,學生很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2.題海戰術并不適合語文能力的提高
語文素養的培養需要的是日積月累,光靠做題很難達到這樣的目的。
3.應試教育的評價標準造成各科間的時間競爭
學生的時間畢竟有限,不大可能在“慢工出細活”的語文方面花太多的時間。
4.作文教學缺乏合理的教學方法
一些學校對語文學科的評價標準就是只算基礎平均分,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語文教師的誤導:注重基礎而忽視作文。有些老師想到作文了就要求學生寫一篇,純粹是為了應付學校一學期要寫多少篇的檢查。再加上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心理,真可謂是談作文色變,長此以往,“恨屋及烏”,自然不再喜歡語文課。
五、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夾縫中徘徊不前
雖然目前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社會對于現代教育的評價標準,目前尚停留在考試成績好壞、升學率高低的階段,因此,中考、高考的選拔模式依然存在,由此而進行的應試教育勢必仍有生存的土壤,兩者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極大地阻礙了語文教學的發展。語文教學并不是純粹的教什么考什么,應試教育的印記也不像其他課程那樣特別明顯,但中考的試題似乎又偏重于對該科整體素質的考核,使得語文的教學總感覺有點脫節和滯后,一貫處于被動地位。于是不少學生不太明確該學科的學習方向,喪失了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也讓不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感到困惑、迷惘,不知道怎樣才能教好語文。
注:“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7]GHB1718。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