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波
教學效率是檢驗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依據,教師運用教學策略的最終目的是保證一堂課的教學有效率、有質量。怎樣才能讓教學開展起來有效率,讓學生在獲得主體被尊重、被關注的愉悅氛圍中獲得數學知識,學會學習,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持之以恒地為追求教學效率進行不斷的探索、研究和實踐,結合社會的發展需求,結合初中生的心理訴求,結合教學內容等,探索能提高效率的教學途徑,靈活運用教學形式,讓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成為保證教學質量的助推器。
一、區別差異,分層備課
在以往的備課階段,教師只是對著書本中即將開展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準備教學資料,關于教學目的、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教學總結等也都是教師自主做出判斷。這其中就缺少根據學生這一主體差異進行設計的元素,面對日益發展的現代社會,面對新一輪教育改革提出的理念,初中數學教師就要及時更新觀念,為保證教學效率,則要從教學的方方面面滲透科學、先進的教學理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堅持圍繞學生這個主體進行各種教學設計。在備課階段,教師不能“閉門造車”,不能只單一地研究課本,還要研究學情、生情,備課不再是備教師,而是要多方面進行備課,備學生、備教材、備課堂。對于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首先要做到在日常教學中仔細觀察,對學生有較為清晰的層次劃分,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吸收能力強的為甲類學生,反應水平一般、知識吸收能力較好的為乙類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解困難需要給予更多關注的少部分為丙類學生等,教師根據這些實際進行分層次備課,才能更為精準地提高備課質量和教學效率。針對不同類別的學生,教師備課也要劃分層次。例如,在教學“完全平方公式(1)”之前的備課階段,教師設定了不同的預習任務,以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認知需求,從而使他們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讓甲類學生在學習完全平方公式之前,通過對數學知識的梳理,整理出公式的右邊形式;讓乙類學生溫習鞏固同類項的定義、合并同類項法則、多項式乘以多項式法則等;讓丙類學生扎實基礎知識的再“回爐”,牢固掌握數學概念和定義,為更好地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做好基礎。教師設計的分層備課就是一種因材施教的體現,根據學生的認知差異分層備課,掌握問題的度,分設適合學生完成的任務,讓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數學知識所帶來的成功感、喜悅感,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需求,并能夠使他們順利吸收知識,促進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共同進步。
二、解決矛盾,優化形式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常常會出現教師提出教學要求,而學生卻總是背道而馳的現象,教師你說你的,學生是我做我的,教師與學生之間出現了些許矛盾和分歧,導致教學效率低下。有的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跟不上教師講課的節奏,有的學生總是抱著僥幸心理做作業丟三落四,還有的學生并不接受教師的建議和指導意見,我行我素,沒有養成良好的數學習慣,“聽不懂”似乎成了一些學生的口頭禪。那么,如何解決師生之間的這種背離關系,真正讓教師教得徹底,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呢?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在自身的教學設計上多一份用心,在對學生的關注上多一份愛心,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不斷優化教學形式,以適應學情,適應學生主體性和自覺性的發展。例如,總復習時,復習到“有理數”時,有一部分學生就產生了輕視心理,覺得有理數這么簡單,沒有必要復習。殊不知,學生的這種心理會導致他們忽視一些重要的細節,從而在做題時出現判斷失誤。教師設計時,將有理數分成了概念、法則、運算三部分,鼓勵學生一一進行討論研究,從相互交流中發現自身認知有理數的薄弱點,并在主動思考和探究中完成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和鞏固。
三、利用手段,提高效率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各個領域帶來了快捷和便利。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將多媒體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確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多媒體輔助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形式的禁錮,能更為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示初中數學知識,讓數學知識從無形到有形,讓初中生切身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奇妙,從而調動自我的情感因素,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大途徑和載體,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成為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催化劑。例如,近年來,三角形旋轉問題已經成了中考試題中的熱門試題,教師為了讓學生領略旋轉三角形的奇妙,更為逼真地演示旋轉效果,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制作了多媒體課件,讓初中生可以更為直觀地看到三角形在旋轉中的各個形態。這一展示,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渴望去了解、探究、釋疑三角形的旋轉問題。
總之,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效率,需要教師具有現代發展的意識和觀念,通過不斷探究所執教的數學這門學科,從中尋找一條適合學生發展、提高數學水平的教學之路,數學課堂才能充滿生機,學生才能夠個性發展,思維靈動,教學效率才能落到實處。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