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加亮
摘 要:民族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新是重要的驅動力。21世紀對初中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其中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將思想品德課充分利用起來,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并不斷地創新教育模式。針對思品課視角下的學生道德教育創新展開研究。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道德教育;創新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是人才競爭的時代,創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只有人才培養創新,才能夠使培養的人才符合時代發展需要,滿足社會需求。知識經濟環境下對中學生人才培養的要求,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還要注重人才培養多樣化,以使得所培養的人才不僅具有實踐能力,而且具有創新精神。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就要將思想品德課教育充分利用起來,對中學生的道德教育不斷創新。
一、創設思想品德教學情境,實現道德教育創新
初中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往往采用形象思維方式,通過塑造想象的空間,可以對直觀獲得的事物在腦海中無限延展,基于此對事物深化理解,同時也可以使大腦處于興奮狀態。思想品德教學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使課堂氣氛嚴肅,很難被初中學生所接受。要發揮思想品德教學的載體作用,對初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就要創新教育模式,塑造教學情境是非常必要的。為了深化初中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性認識,要求思想品德教師塑造的課堂情境對學生有吸引力,要能夠扣人心弦,引導學生注意力集中,并將其興趣激發,由此產生對道德教育問題的求知欲。
比如,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切入主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堂知識,伴隨著教師的引導不斷思考,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尋求答案。以“一國兩制”教學為例,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播放有關香港回歸的紀實片段,營造教學氛圍,讓學生對“一國兩制”形成感性的認識。由于播放的片段內容有限,就會引發學生遐想,各種問題油然而生。教師讓學生觀看完片段之后,將自己的問題提出來,教師就可以圍繞學生的問題展開教學。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就會注意力更加集中,結合片段內容,邊思考邊聽課。教師通過塑造課堂情境的方式展開思想品德課教學,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可以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教師與學生和諧相處,以促進學生道德教育創新
學生自覺地融入課堂教學環境中,就會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吸收教師所傳遞的內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發揮自身潛能,理性地思考問題,在情感上也能夠獲得滿足。有教育家提出,在課堂教學中要實現教育的創新,就要讓學生感到自己是自由的,由此形成心理安全感,其創造潛能就得以充分發揮。比如,《讓挫折豐富我們的人生》的教學中,教師要在教育形式上實現創新,可以為學生塑造討論的空間。教師可以讓學生想一想:“當自己遇到挫折的時候該怎么面對?”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學生自由討論,感到學習是輕松的,令人愉快的,而且還可以針對自己所經歷的實例暢所欲言,相互交流提高抗挫折能力的經驗。隨著學生的情感被激發,就會與教師充分互動,學生的知識創造能力就會被激發起來,從而達到道德教育創新的目的。
三、采用開放教學的模式,將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
思想品德教育中,要實現教育創新,就要改變原有的知識傳授方式,而是要引導學生對教育內容進行體驗、探索。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互動,學生在開放的課堂環境中學習,思維更開闊,針對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質疑,另辟蹊徑地理解問題。按照初中新的課程標準,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以培養創新人才為主要目標。比如,《做情緒的主人》教學中,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于情緒的控制能力不夠好。教師要塑造開放的教學模式,增強課堂教學空間的自由度,讓學生在自由的環境中從主觀角度出發思考問題,教師給予適當指導。學生會各持己見,對于問題的看法已經偏題了,教師也要對學生思維中的合理因素進行擴大,引導學生認識到控制情緒的重要性。教學中通過巧妙點撥,教師就可以將學生的思路引向課堂教學主題,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提高了學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四、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進行培養
對初中學生開展道德教育,不要拘泥于思想品德課教育,還要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進行培養。初中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也有自己的愛好。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就可以通過活動讓學生學習到更多課堂上難以獲得的知識。比如,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對進入博物館參觀的行為規范進行講解,就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一種方式,讓學生在參觀過程中要約束自己的行為。
綜上所述,中學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是對學生展開道德教育,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就要在課堂教育中對學生的個性予以尊重,結合學生的特長展開教育,為學生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將學生的創造意識激發起來。以思想品德課為載體對初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更要注重教育創新,以使得教育符合新課改要求。
參考文獻:
[1]邊海燕.淺談如何實現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創新[J].教改創新,2016(4):17.
[2]戴汝潛.情境教學:情境教育[D].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93-94.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