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芳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指導下,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并且是教學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難用精、很難用巧的藝術。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語言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主要橋梁。因此,對待課堂提問,作為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一定要慎重,切不可把提問當作課堂教學的點綴,只求表面上轟轟烈烈,而不講求實效。要在此基礎上努力提高課堂提問的藝術。將從層次性、導向性、評價性這三個方面去探討。
關鍵詞:藝術性;巧妙提問;精問;深思
新課標認為,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教學不只是忠實地實施教學計劃的過程,更是一個適合于學生個性主體發展的創新過程,應當說,巧妙的提問是激活學生創新思維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手段。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溝通師生教與學的主要方式,是傳授知識的有效途徑。提問恰當,可以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習效率;提問不當,不僅對教學無益,而且學生的思路也得不到發展,課堂氣氛死氣沉沉。那么,在新課程改革的范疇下,怎樣才能把小學語文課教得有滋有味,讓學生如沐春風呢?在這里,我想從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藝術這方面上談談自己的看法。
那么,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課堂提問,讓學生如沐春風呢?
一、提問要有層次性
新課標強調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時指出,沒有問題的課不算是成功的課。以前,教師認為做練習就是解決問題。新課標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問題,創設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解決進行學習。首先問題設計要考慮難度適宜。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設計的問題難易度要恰當。太難會使學生過于緊張,傷害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產生恐懼心理,削弱渴求知識的熱情。太容易的問題沒有啟發性,學生回答時不動大腦,思維仍停留在原來的水平,這樣的問題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問題難易程度的原則是稍難,但不超過學生的現有水平,即既非唾手可得,也非渴望而不可即,應該是跳起來摘果子最合適。其次,所謂層次性,要根據學生知識水平的情況合理地安排問題。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高低,如果教師的提問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差異,不分對象地一刀切,勢必違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也有悖于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要義。例如,在執教《軍神》時,當我提問:劉伯承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學生回答:劉伯承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他堅韌不拔的鋼鐵意志,并且我愿意學習他,做一個意志堅強的人。我聽了,馬上引導:文中有哪句話同樣說明劉伯承這種品質?學生很快找到句子:年輕人一聲不吭,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單,汗如雨下。我一直在數你的刀數有多少。接著,我乘勝追擊地問: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伯承這兩方面的表現呢?這時,學生紛紛舉手,你一言,我一語……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總之,問題的設計既要考慮適合全體學生,又要顧及部分學困生。
二、提問要有導向性
提問的最好效果是將質疑引入語文教學,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形成問題意識,即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樂于研究問題。教師提出問題后,為確保所有學生集中注意力思考,教師要留一定時間讓學生思考,收集并組織信息,進行合理的歸納總結,最后形成有條理的答案。學生在對問題討論的過程中,往往閃現出一些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的獨到見解,讓學生充滿自信去表述自己的見解。新課標提倡教師少講,學生多問。在教學過程中,要反對教師無思考價值的提問,反對不能激發學生想象力、思維能力的提問。如果是一個小節學生一讀就懂,教師就沒必要去提問。如果這段課文的想象空間和思維空間很大,可以讓學生通過讀、想、議去自由發揮,就不必用某個固定的問題去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對同一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應該讓學生多問,特別要鼓勵他們提出疑難問題。學生既要多問,又要善問。學生開始有疑問,一般都是文章的字、詞、內容等方面的問題。經過反復實踐,學生的提問質量會提高。只學習不思考,是學不到知識的;只思考不學習,就會陷入空想的境界,最終一無所獲。學離不開思,思離不開學,學與思是人之兩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
三、對學生回答要正確地評價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獨到見解,讓學生充滿自信地去表達自己的見解。如果教師持批評的態度,就會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影響課堂氣氛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的態度應該是和藹、友好和輕松的。有多少個學生就會有多少種想法,多少種歡樂。教師必須有一雙慧眼,要善于捕捉他們思維的靈光,并小心翼翼去呵護和扶持課堂上的這些意外。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藝術有助于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恰當地提問能引導學生探索達到目的的途徑,使學生更好地獲得知識和智慧。因此,教師要充分重視課堂提問藝術,更好地掌握課堂提問藝術。
參考文獻:
[1]龍華.課堂提問方法淺談[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04.
[2]余林生.精心設計提問 激發學習興趣[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04.
[3]覃漢彭.讓學生擁有發言的空間[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04.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