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順勇
摘 要: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也要回歸生活。在小學生品德與生活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熱愛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將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快樂成長。就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如何回歸生活展開討論。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程;生活;小學生
小學階段對于兒童來講,是思維活動正活躍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也是學生開始接觸社會,形成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階段。在小學期間,將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回歸生活,對學生形成正確引導意義重大。
一、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回歸生活的重要性
(一)教育來源于生活。生活為教育教學提供素材,教學經驗也來源于生活。學生的品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在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中成長。教育教學離不開生活,在生活中更好地展現。
(二)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聯系日常生活實際,有利于兒童更近距離、更容易接受和感知,從生活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有利于給學生樹立榜樣,利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小學生在生活中通過自己的行為活動,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教育落實到行動中,將德與智良好地結合起來,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F代教育教學更注重素質教學,而非填鴨式教學?,F代教育更加注重教育實質,將教育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思想品德教學回歸生活,更有利于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實現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現代教育方式的創新,有利于推動現代教育教學的發展。
(四)單純的課堂教學,傳統的說教教學方式,不符合學生成長的天性。過于壓抑、沉重的教學方式和教學任務,壓制了學生的天性。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失去快樂,被書本包圍的同時,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系,不利于學生的自然成長和全面發展。
二、如何引導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回歸生活
(一)在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挖掘教學趣味性,提高學生興趣。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自制力相對較差,如果在教學中以有趣的話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就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以往的思想品德課程單純的說教形式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改革以往的教學形式,創新更高質量的教學方式十分必要。
(二)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模擬生活場景,教學更加形象化。小學生理解力和感知力有限,單純的說教方式難以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中,通過模擬生活中的場景,貼近生活的狀態,有利于學生進行感知和理解;通過模擬生活中人物的神態和心理狀態變化,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現某一場景,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以實際生活為題材,就地取材。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以身邊的真人真事為素材進行分析和講解,學生可以更近距離地接觸例子中的人物,更加貼近生活,更容易感知和領悟。課本中的人物事例較為遙遠,學生難以切身感受,以身邊的人物、事例為榜樣,有利于缺乏生活經驗的小學生理解和感受。同時實際生活中良好榜樣的樹立,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身邊人物鞭策自己,有利于學生更真實和形象地感知和模仿。
(四)拓寬教學形式。教學方式并非只有單純的課堂教學,也并非在學校的教育才算得上是教學活動。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對以往教學形式進行改革和探究,提倡更加人文化和具有人文精神的思想與生活教學教育。通過開展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和實踐,引領學生參加,對小學生進行合理引導,在實踐中提升學生個人的思想品德意識,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
(五)將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回歸生活,有利于指導學生增加生活體驗和經驗,相比傳統的教學方式,更有利于增強教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將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回歸生活,指導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人性的真、善、美與假、丑、惡,體驗生活中的幸與不幸,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感情世界。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他們的生活體驗,在實際接觸中感知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人與物之間的平衡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從小對社會的認知和判斷,懂得取舍和感恩,形成良好的品德素養,為自身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小學生的品德教育不僅體現在課堂上,思想教育也不僅停留在書本上,思想道德教育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小學生品德與生活教學回歸生活,有利于加強小學生對生活的真實體驗和感悟,親身感受和經歷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育源于生活,回歸生活,這是教育的本質。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更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探索更有意義的教學方式,將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有利于現代教育教學的發展和進步。脫離了生活的教育是蒼白的,不以生活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無意義的。理論聯系實際,這樣的德育才最有意義。
參考文獻:
陳孫義.新課改背景下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方法初探[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3):161-16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