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嘉
摘? 要:主要針對健康人格視域下大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展開論述。首先,簡要闡述體育精神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提出大學生體育精神的具體培養策略: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觀念、拼搏精神、自主精神等。
關鍵詞:健康人格;大學生;體育精神
中圖分類號:G807.3?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0.015
研究表明,高校通過積極開展相關體育運動,積極培育大學生的體育精神,對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無論是一般的體育活動還是專業的競技體育,均具有特定規則及技術動作要領,更需要從事相關體育活動的人的認同。事實上,體育精神從本質上來理解即為規則文化的具體體現,培育大學生的體育精神不僅可有效培育和提升其規則文化意識,更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為大學生接下來順利步入社會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1 體育精神的內涵
于可紅、張俏2014年在《論體育精神與大學精神》中指出,體育精神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意識形態。體育精神為通過體育運動而形成并集中體現出人類的力量、智慧與進取心理等最積極意識的總和,是體育運動的最高級產物[1]。張立順2016年在《體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的探索》中認為,體育精神通過體育運動而形成,匯集了人類力量、智慧和拼搏進取心理的積極意識總和[2]。除此之外,國內關于體育精神的概念界定仍有很多。綜合已有關于體育精神的概念界定,我們可將體育精神簡單歸納總結為:是體育運動的產物,是一種無形的文化意識形態,包含有體育運動過程中一切積極的意識形態,諸如團結、拼搏、吃苦耐勞、公平公正等。有學者認為,體育精神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科學精神;(2)公平競爭精神;(3)頑強的意志和拼搏精神;(4)爭先創優精神;(5)團結合作精神;(6)遵守規則與道德的精神;(7)健康第一的價值觀念[3]。
2 健康人格視域下如何培養大學生的體育精神
那么,在健康人格視域下究竟如何培養大學生的體育精神呢?結合已有研究認為,具體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2.1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個國家及民族發展的基石是人才。當前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發展的重要階段,無論是經濟結構的轉型亦或是各項事業的發展均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則要求大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不僅要積極努力學習相關科學文化知識,更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格修養,從而便于步入社會后可更好為國家及民族服務。從宏觀角度審視,如今社會體育的發展顯然已顯著超越體育本身的發展。從本質上而言,體育不僅可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運動水平,更為國家綜合實力的具體體現。在當前社會,競技體育的水平如何往往關乎國家的榮譽及地位。所以,目前的體育已被賦予更多內涵。從此點理解,體育精神培育就是一種變相的愛國主義教育。大學生能夠通過對體育比賽的觀看,切實感受運動員煥發出的精神面貌,有利于培養和增強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及愛國情操。
例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通過互聯網觀看國際性體育比賽。通過建立一個微信群,將班里所有同學均納入群中;教師在群中發布體育比賽信息,要求學生在同一時間內統一觀看相關比賽;在比賽過程中,各位同學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師生之間積極互動;如若比賽中有中國運動員參加,教師則要求學生為其加油助威。通過多次組織觀看國際性體育比賽,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得到一定的培養。除此之外,還鼓勵同學們積極利用課余時間自主觀看國際性體育比賽。在激烈的國際性體育比賽影響下,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亦得到培養。
2.2 培養大學生的集體觀念
目前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這些大學生大都較為自我,且普遍缺乏集體主義觀念及合作精神。大學生在體育課上亦或是以群體或個體的形式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在具體的體育活動中,大學生可以清晰認識和體驗到個人和集體之間、個人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可以正確對自我進行認識,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個人和個人之間的關系,最終形成良好的集體主義觀念。
例如,在班級與班級之間的籃球比賽中,教師不僅要求籃球隊成員團結協作,更要求場下同學積極為場上隊員加油。在場上隊員和場下“拉拉隊”的共同努力下,在班級間的籃球比賽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勝利。通過多次組織班級間的籃球比賽,同學們的集體觀念亦得到很好培養。即使是失敗,大家相互之間也會互相鼓勵,爭取在下一次班級間籃球比賽中獲取勝利。具體實踐研究表明,通過組織體育比賽極容易培養大學生的集體觀念,這對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因此,高校體育教師應積極通過組織體育比賽的形式有效培養和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3 培養大學生的拼搏精神
體育精神作為體育文化體系重要組成部分,顯然已融合中西文化的重要精髓[4]。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升。目前,很多大學生均普遍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體育精神的核心是自強拼搏精神。體育精神的培育可以對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促進大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獲取直接動力。更有部分大學生通過參加足球隊、籃球隊及其它運動隊等,激發了進取心和好勝心,進而促進了學習成績的提升。
例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在體育練習過程中出現畏難情緒時,教師便給予相應的鼓勵。通過積極鼓勵,同學們的畏難情緒也逐步得以克服。通過反復的鼓勵和自身的堅持,很多同學均養成拼搏精神。尤其是在比賽場上,場上隊員更是得到積極鼓勵,促使其努力拼搏,為自身和班級獲取榮譽。在體育精神中,最為可貴的無疑是拼搏精神。拼搏精神的培育可以讓九零后大學生不矯揉造作,對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促進大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獲取直接動力。
2.4 培養大學生自主的精神
體育精神是體育運動的產物,是一種無形的文化意識形態,包含有體育運動過程中一切積極的意識形態,諸如團結、拼搏、吃苦耐勞、公平公正等。參與體育活動可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大學生的自主、獨立精神。通過參與相關體育活動,大學生不僅學會尊重別人,也會學會尊重自己,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體育精神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自主精神。很多大學生均可以在具體的運動實踐過程中學會獨立觀察及判斷的能力,獨立應付賽場上的各種意想不到的變化。在充分發揮大學生個人特長、個性的同時,不斷促進大學生自主精神的提升。
例如,一次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網球對抗練習時,要求場上隊員積極開動腦筋,自主設計戰略戰術,從而最終戰勝對方。通過引導,場上隊員亦表現出非常的智慧,他們運用自身智慧最終戰勝了對方。雖然終會有學生在比賽中落敗,但他們亦會在失敗中不斷成長,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爭取在下一次比賽中獲取勝利。在此過程中,大學生的自主精神也會在無形中得以有效培養。對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普遍缺乏自主精神,做人做事總喜歡依附于別人。基于此種情況,他們在畢業工作之后,由于缺乏自主精神,很容易在生活和工作中遭遇挫折。體育教師通過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無疑幫助極大。
2.5 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
體育精神有利于改變校園精神文化發展中的封閉性,有利于促進樹立身心統一和諧的生命價值觀,有利于培養學生艱苦奮斗、拼搏進取的優良品質[5]。體育比賽無疑極為艱苦,體育比賽要求運動員具有較強心理素質和超強身體能量。體育為心理與身體的雙重較量,體育精神無疑也為意志堅強的典型象征。在人格精神中,意志堅強顯然是其重要構成部分之一。許多大學生均通過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培養和提升了其吃苦耐勞的良好品質。參與體育活動教會了大學生在困惑時學會堅持,在困難時學會堅韌。
例如,教師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越野跑。越野跑極耗體力,需要學生具有吃苦耐勞的品質,方能順利跑完全程。在越野跑中,每當有學生體力不支亦或是身體出現極點狀態,總會對其進行鼓勵,鼓勵其不要停下腳步,亦或是適當休息后再次“起航”。除此之外,還鼓勵同學之間相互扶持,相互鼓勵,最終在同學們的積極努力和互幫互助下,所有同學均全部抵達終點。體育運動是一項身體的運動,從事體育運動需要吃苦耐勞的品質。通過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可在無形中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吃苦耐勞品質。吃苦耐勞品質的提升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亦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2.6 培養大學生的正義感
從本質上而言,體育運動即是在嚴密規則約束下所開展的一項健康、文明的活動。體育精神強調公平競爭。體育精神的培育可幫助大學生學會如何遵從規則和規定,引導大學生學會依據規則辦事。引導大學生對任何人均應一視同仁,應尊重事實,講道理,弘揚正義精神。引導大學生積極支持正確事情,對錯誤的事情絕不姑息,培養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良好人格特質。
例如,教師曾多次組織學生觀看體育比賽。在體育比賽中,每當場上隊員遭遇裁判員的黑哨,同學們總會憤憤不平,對裁判員的不公行為表現出不滿。在具體的體育課堂教學中,進行相應的正義感教育與引導:“體育比賽應該是公平公正的。唯有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體育比賽方能呈現出其真正魅力。”通過反復的教育與引導,同學們的正義感亦得到有效培養。研究表明,體育教師可積極運用自身的教育教學智慧有效培養大學生的正義感。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學生必定是擁有強烈正義感的。因此,建議體育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開動腦筋,有的放矢地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正義感。
2.7 培養大學生對自我的認識
一個具備健康人格的人,其不僅有強烈的自知之明,且能夠科學正視生活、工作、學習中的一切事物。具備健康人格的人的生活目的性很強,具備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并富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及開拓精神。體育精神扎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立足于中國當代社會發展之中[6]。體育精神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即為人文精神的真實寫照。體育精神培育可使大學生的身體、意志及精神達到和諧統一發展,促進大學生個體人格與社會人格和諧統一發展。很多大學生在高校就讀期間容易患得患失、迷失自我,通過參與體育活動,可讓體育精神更多影響大學生,引導大學生通過參與體育活動實現自我價值,在體育活動中充分體驗快樂。
例如,有一名大學生:女,身高1.60m,但體重卻達75kg,體型臃腫,形象差。正因如此,她表現的極度自卑,在體育課堂中也表現的較為萎靡。通過多次談話,充分了解了其想法,對其提出如下建議:每天晚上少吃飯,堅持每天晚上跑5km。通過5個月的努力,其體重降至55kg,變成了一個標準體型的美女。在此過程中,她不僅充分體驗到了體育鍛煉的快樂,更在無形中增添了對自我的幾分認識。
能夠正確認識自我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前提。因此,體育教師應積極鼓勵大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正確認識自我,讓大學生對自我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總而言之,體育精神對大學生的人格塑造可起到積極促進作用。高校體育教師應在體育教學及相關體育活動的組織中積極滲透體育精神,通過體育精神的培育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最終達到全面培育學生的基本目的。
3 結語
總而言之,大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有利于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高校體育教師應在大學生體育精神培養方面多下功夫,采取有效策略切實培養大學生體育精神,通過大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于可紅, 張俏.論體育精神與大學精神[J].體育學刊, 2014(03): 80-83.
[2] 張立順.體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的探索[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16(03): 59-62.
[3] 王林毅.體育精神在校園體育文化中的培育[J]. 遼寧體育科技, 2017(02): 111-113.
[4] 封又民.體育精神促進警察職業素養提升的作用與路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3(08): 39-42.
[5] 陳友民.試論大學校園中的體育精神[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1): 100-102.
[6] 秦彪生.論中國體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性[J].云夢學刊, 2016(04): 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