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紀香 關文濤
摘? 要:黔東南麻江縣有一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是苗族武術,在當地被稱為“苗拳”。麻江苗拳于1998年被列入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麻江縣苗拳發展至今,共有套路72套。由苗族武術傳承人潘友森以龍山中學為傳承基地,完成校內傳承。文章對麻江縣苗拳傳承現狀及對策進行研究分析,以其為麻江縣苗拳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一點理論參考。
關鍵詞:苗拳;傳承;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812.47?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5.028
黔東南州是苗侗聚集地,麻江縣居民以苗族人民居多,在歷史長河中,經過發明與傳承,為我們留下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其中苗族武術中以苗拳最為有名。如今正在流傳的苗拳套路共有72套,其中包含了刀、槍、棍、棒、拳、劍、耙、板凳等。現如今麻江縣人民政府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開展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挖掘和搶救工作。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發【2009】30號文件)將麻江縣龍山苗拳列為全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麻江縣苗族武術創始人潘志成之孫潘有森被麻江縣人民政府聘請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項目是“苗族武術-苗拳”。 本文對現今苗拳傳承現狀進行調研分析,以其為麻江縣苗拳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一點理論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黔東南麻江縣苗拳傳承現狀。
1.2 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互聯網查閱各大期刊,同時查閱麻江縣縣志,獲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相關研究文獻,尤其是苗族武術-苗拳的相關信息,為本研究做好理論準備。
1.2.2訪談法
對麻江縣第一批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武術”項目傳承人、麻江縣龍山中學苗拳老師、麻江縣苗拳練習者、麻江縣龍山中學學生等進行訪談,從不同角度獲取與本研究相關的資料。同時向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專家、教授進行請教咨詢,完善研究結果。
1.2.3實地考察法
根據論文需要,筆者對麻江縣龍山鎮村寨,龍山中學及大密度苗拳練習地進行了實地考察,了解現今政府及學校對苗拳的經費投入、發展措施、長遠規劃等。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麻江苗拳的歷史
2.1.1麻江苗拳的起源
“苗拳”是麻江縣龍山鎮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于2009年被列為貴州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拳的創始人是麻江縣龍山鎮鄉秧塘村潘志成先生。他年少時為人正義,喜好運動,樂于打抱不平。眼見階級壓迫和民族歧視,恃強凌弱的社會陋習,心中憤懣不平,為強身自衛,既拜四川拳師向吉全為師,又拜湖南拳師劉少成為師,習武近10年。學成歸來,苦心鉆研,探索武術之奧妙,同時將師傅所授與自己所創相結合,創編了這后世流傳的即能健身又能防身的拳術鍛煉套路即為苗家拳。苗家拳講究以“德”立身、以“武”健身,武德高于武技。因此在收徒授藝方面要求都很嚴格,傳承規矩也特別嚴格。基本上以家族傳承為主,隨著武術的進展和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及苗拳傳承面臨的困境,潘家才開門收徒,在社會上招募一些武術愛好者,也有一些愛好者前來拜師學藝。
2.1.2麻江苗拳內容
苗拳是古老的拳種之一,開始于蚩尤,流傳于近代。起源于生活,傳承于日常。共有72套,包含拳、棍、刀、槍等。苗拳的練習講究“練習打樁,拳擊不晃”,主要步法有“馬步馬步,一馬兩步; 箭樁,攻擊有方;前弓后箭,發勁順強”;練習時要求身正頸直,沉肩垂肘,含胸拔背,俯仰吞吐,崩而旋轉,手腳靈活,上下一致,用勁要順。其關鍵要訣:“一打心沉,二打勇氣”。苗拳拳型古老,拳擊緊湊,進攻防守豐富,有“拳打臥牛之地”之說。
2.1.3麻江苗拳發展歷史
上個世紀70年代,麻江縣經濟貧窮落后,且由于地處偏遠山區,交通閉塞,與外界鮮有交流,大量青壯年賦閑在家,社會矛盾多,社會治安差,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人們對武術的練習欲望和需求增加。這一時期,麻江縣苗拳的發展迎來了最佳時期。同時由于苗拳講究以“德”立身、以“武”健身,盡管學員重多,基礎廣泛,但龍山苗拳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在當地極富盛名。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的各項政策都由封建保守趨向于開放包容。各地交通條件也日益完善,經濟快速發展,生產方式大有改變,以前賦閑在家的青年勞動力開始離開家鄉外出務工,與外界交流日益增多頻繁,社會秩序得到完善,社會治安與相關法律法規日益完善,人們生活日益安定和諧,人們需要苗拳來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維持秩序的需要越來越少,這使得大量的苗拳修習人員減少流失,苗拳傳承失去了良好的學員基礎。苗拳傳承的社會環境的改變,導致苗拳慢慢淡出普通人的視野,唯有苗拳傳承人和以習武授藝為謀生手段的民間拳師還會堅持練習。苗拳的發展由盛轉衰。
近年來,城鎮化和新城鎮化快速發展,原有的村落、苗寨都被城市高樓所代替,城市里的高樓聳立,鄰里之間溝通較少,更不會在一起練習苗拳,甚至很多年輕人都沒有見過苗拳 ,苗拳進入衰亡階段。因此國家出臺政策對苗拳進行保護,采取各種傳承手段。如進校園,麻江縣龍山中學就是一所以苗拳為體育特色的中學。大面積的學生又見到苗拳的蹤影。同時苗拳傳承規矩也開始改革,以增加交流為主,相關的演出比賽也經常舉辦,民間還有很多傳承人進行苗拳的傳承。盡管還存在很多問題,但已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
2.1.4麻江縣苗拳的社會價值
民族民間文化是一種地域性文化,是一種群眾性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校園文化的重要源泉和社會基礎。麻江縣龍山中學積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武術”引進校園是對非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一種新的模式,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在現今社會大環境下這種模式不僅是一種創新而且是一個范例。不僅為民族文化傳承而弘揚,而且打造出獨特的校園文化,同時也有利于青年對祖國的優秀文化的認可和認識,提升廣大青年民族的自豪感。使得校園課程更加豐富,更加多樣化,更具傳統文化氣息。擴大學校教育資源的來源,開展本地特色教育,提供強有力的物質支持,重點支持教育事業,是對學校教育方式方法的一次挑戰,也是對學校教育工作者的一次考驗。有助于教師發散思維,積極創新教學模式,督促教育工作者優化課堂課外教學體系,有利于學校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廣泛綜合發展,真正實現百年教育。
2.2麻江縣苗拳傳承現狀與措施
2.2.1麻江縣苗拳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加強苗族人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和認知,促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多樣性,維護各民族文化之間的生態平衡,使現存的文化遺產之間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同時加強對民族民間文化的積極保護,經過麻江縣各級政府的積極發掘與努力申報之下,2009年9月30日貴州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出版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公布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7項,其中體育有13項,麻江縣苗族武術位在其列。麻江縣苗族武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一度成為當地苗族人們引以為豪的項目。政府積極地采取各種政策來解決苗拳發展的現實問題,對苗拳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一系列部署,如每年進行苗拳匯演、比賽,進入校園動態傳承等等。
2.2.2麻江縣苗拳進校園現狀
為了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優良傳統文化,提高民族素質,促進民族團結,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培育和提高青年民間文化保護意識,政府緊密圍繞項目學校的要求,充分利用學校教育的優勢,動員師生的積極性,積極爭取上級補助,學校投入等手段,在龍山中學開展了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工作。麻江縣龍山中學從2009年開始引進“苗拳”進校園,聘請“苗族武術”苗拳項目傳承人到校任教,2013年將“苗拳”正式納入課堂教學,每周每班1 節“苗拳”文化課,課外活動時間還加強訓練,經過兩年的努力,510名學生全部熟練打了一套苗拳組合,在苗拳大演出時,場面壯觀,宏偉,是校園一道美麗的風景。學校還購買了師生表演服裝60套、苗家牛尾棍50根,武術表演刀80把等。在縣政府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協調了縣民族局每年支持專項經費2萬元作為教材購買費用,學校每年從公用經費中撥1萬元作為專項經費。同時為了更進一步地搞好學校這一特色教育工作,學校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利用進修、講座、研討、培訓等多種形式,對學校從事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工作的教師進行教育培訓,鼓勵教師成為國家民俗文化教育的專家人才,特別是培養了一批管理水平較高,有深厚感悟和敬業精神的高素質教師。目前,龍山中學有專任教師1名、兼職教師3名,確保了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下,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學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校園教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2013年8月,麻江縣第八屆中學生運動會在龍山中學展開,全校500多名學生表演了“苗拳”武術,受到了參加學校的稱贊,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之后,龍山“苗拳”唱響了全縣,2014年學校組織參加全縣中小學生藝術節的大課間比賽中,龍山中學“苗拳”榮獲二等獎;2014年7月,學校組織參加中國凱里“苗族武術”演武大會,參加此次大會共有36個隊,龍山中學獲得組織獎和團體總分第三名,個人獲得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項; 2014年10月,黔東南州中小學體育大課間觀摩場在龍山中學,黔東南、黔南、銅仁地區等地中小學校到龍山中學參觀學習大課間“苗拳”表演,受到了上級領導和州內外學校的好評。之后,縣、州、省多家電視臺相繼采訪報道龍山“苗拳”。龍山中學校長說:“龍山苗拳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自衛和健身,下一步就是將苗拳棍術,苗刀引進校園,進一步打造校園特色文化。
通過開展活動后,突出了校園文化氣氛。為了體現國家特色,搶救保護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學校深入開展工作,奠定了省民間文化宣傳基礎,對于申報省級民族民間文化,學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信息,營造了強烈的社會氛圍。在這片充滿民族氣息的土地上,學校領導班子利用有利條件培育和發揚出色的民族傳統文化,使學校真正為少數民族學生服務,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貢獻應有的力量,同時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武術”的傳承與保護奠定了基礎。
2. 3 麻江縣苗拳傳承的影響因素
2.3.1經費投入欠缺
根據實地考察,和對麻江縣苗族武術傳承人潘師傅的訪談可知,目前麻江縣苗拳的傳承雖然也取得了一部分成績,但是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資金有限,盡管縣政府也有經費支持,但是僅用于器材的購置上就很緊張,沒有多余經費來支持苗拳的科研,教材印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3.2師資力量不足
苗拳是特屬于苗族人民的古老拳種,現在即能掌握苗拳技術又能掌握教學技能的師傅少之又少,加之苗拳自身傳承問題導致會苗拳技術的師傅都數量不多。現在在學校任教的苗拳師傅,多是來自民間的拳師,這些拳師在任教過程中,技術的傳授能夠勝任,但對課堂教學的組織設置不夠專業,教學方法粗糙、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師資力量的短缺嚴重影響著苗拳的傳承。
2.3.3苗拳實訓基地匱乏
正規的實訓基地是傳承運動項目的物質基礎和根本條件,麻江縣苗拳沒有一個合理完整的訓練基地。受當前城鎮化的影響,原有可傳承苗拳的村寨也日益減少,不復存在,導致苗拳練習者減少,溝通也減少。這也是麻江縣苗拳難以成規模發展的重要因素。
3結論和對策
3.1結論
3.1.1苗拳起源于苗族人民日常生活,受到生活生產方式的影響。練習內容豐富,取材源于生活,經歷了光輝歷史年代,也面臨消失危機。具有傳承民族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的社會價值。
3.1.2麻江縣苗拳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校園以后受到師生的歡迎。也取得了很多優秀的成果,但是受到經費、師資力量及無實訓基地的各種因素的影響。
3.2對策
3.2.1政府加大經費投入,改善場地設施,增加以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為特色的學校的扶持力度,完善其科研、建設等需要。
3.2.2對于民間拳師進行專業的教育教學培訓,改變教師教學理念,使他們端正態度,轉變觀念,開拓思維,積極創新,將民族體育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效結合,全面科學地向全體學生普及苗拳理論知識,積極引導學生學習苗拳技術動作興趣。
3.3.3政府建立合理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育文化管理機構,制定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體育文化發展政策。積極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育文化研究中心,構建完善的各級管理系統。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少數民族培訓基地,有效保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可持續發展,發展有效的保護機制。
參考文獻:
[1] 聯合國教科文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10).
[2] 余剛.貴州苗族體育的傳統性與地域性研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9(5).
[3] 歐仕柱,楊品杰.貴州黔東南苗拳套路運動產生和發展[J].凱里學院報,2009 (06).
[4] 張忠杰.苗族傳統武術文化研究述評[J].浙江體育科學,2014(07).
[5] 楊勝章.青虎苗拳的傳說[EB/OL].多彩貴州網,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