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秀娟
近年來,隨著新興媒體的迅猛崛起,傳統紙媒吸引力下滑,讀者黏度下降。地市紙媒如何絕處逢生?唯有創新。作為紅船旁的黨報,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早已眼光“向下”,精心培植報業“根須”。
長三角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一個區域,而位于城市中心群的浙江省嘉興市表現更為搶眼。在近年來全國百強縣排行榜中,嘉興下轄的5個縣幾乎成為“熟面孔”,其中的海鹽縣,2016年也位列榜單第33位。而南湖、秀洲等區更是表現出色,擁有嘉興科技城、基金小鎮、秀洲國家高新區等一批國內知名的科技、融資引擎,經濟開放度高,非常活躍。
如果說嘉興的活力來自于縣(市、區),那么這也是嘉報集團新一輪發展的“藍海”。
2013年開始,作為“中國地市黨報十強”,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嘗試個性化定制模式,先后與南湖、桐鄉、秀洲、海鹽等縣(市、區)聯手合作,創辦了一周五期、每期四版的嘉興日報《南湖新聞》《桐鄉新聞》《秀洲新聞》《海鹽新聞》。
這些城市社區報除了在本區域普通訂戶中發行,還由政府訂制發行到嘉興市、縣(市、區)、鎮、街道的機關,此舉既提高了本地新聞的覆蓋面,又增強了《嘉興日報》在各級黨政機關中的影響力。
在采編力量上,各分社只留10名左右記者,攝影及后道的編輯、校對、排版包括后期終審,都通過互聯網傳發到總社完成。記者的考核,由各分社各自打分,但人員費用包括采編業務學習、規章制度等,均與總社記者一樣執行。
嘉興日報社旗下的幾張城市社區報,不僅是《嘉興日報》資訊內容的豐富和延續,更多的使命是服務好地方黨委政府,唱響地方“好聲音”。
各社區報的成立,極大加強了幾個縣(市、區)的宣傳力量。以位于嘉興市主城區的南湖區為例,原來在《嘉興日報》每周僅一個版面,個性化定制后,四個版的《南湖新聞》緊緊圍繞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力通過系列報道、評論、特別報道等形式,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等重點工作宣傳報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7年1月至10月,《南湖新聞》圍繞科技創新、行政審批“最多跑一次”、半年度“開門紅”“低小散”企業“退散進集”等方面,重磅推出了近20組系列報道或特別報道,多篇受到區主要領導好評、批示。
嘉興市是全國城鄉發展極為均衡的地區,不僅各縣(市區),一些鎮在全國也赫赫有名。如桐鄉市的濮院鎮、海寧的長安鎮、秀洲的王店鎮和嘉善的姚莊鎮、南湖的大橋鎮,在全國4萬多個鄉鎮的比拼中,更是屢屢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榜、千強榜亮相。這些強鎮,需要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而原有的模式顯然無法滿足要求。
為此,嘉報集團各分社均以不同模式加強了與各強鎮的深度合作。比如秀洲分社,就與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王店鎮、王江涇等鎮與園區,推出了系列“走讀”專版,以一個月一整版的頻率,全方位宣傳各自工作亮點。
海鹽是中國最早建立核電站的地方,秦山核電站成為拉動該縣經濟的主動力。為此,《海鹽新聞》通過與其聯辦,定期刊發核電公眾溝通等專題,將一些平時難以用新聞形式展示的內容向讀者和當地居民普及。
社區報之所以吸引人,一個重要原因是經常會報道一些“婆婆媽媽、雞毛蒜皮”的事,但就是這些家長里短的生活細小事情,卻成為讀者關注的內容。
那么,如何將“雞毛蒜皮”新聞做出特色?這成為近年各分社探索和創新的內容。
與地市黨報相比,社區報擁有與讀者“零距離”的優勢,更多的是講述老百姓身邊的故事,發布生活需求與信息。在各自民生版的打造上,各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秀洲新聞》充分發揮女記者情感細膩的特點,開辟了“杜鵑六人行”專欄,從公共場所喂奶太尷尬引發的母嬰室小地圖,到從市民早餐的變化等“貼心”話題娓娓道來,既具可看性,又有親和力。
《南湖新聞》的“社區達人”專欄,從鋼管舞“王子”到擅長做獅子頭的民間高手,向讀者一一展示了普通但又不平凡的社區“達人”。“社區連線”專欄,將一周各社區的亮點、特色活動、暖心事,制作成什錦大餐提供給讀者。
嘉興是全國老齡化程度很高的地方,老年人也是當地報紙的重要讀者。對此,海鹽縣開辟了“快樂老年”專版,幸福鴛鴦村21對結婚50年的夫婦參加金婚感恩慶典等暖心老年故事、養生知識,吸引了一大批銀發讀者。
隨著高像素手機的普及,人人做草根攝影師也成為可能。嘉興日報各分社均開出了“街頭隨手拍”“海鹽視界”“視覺故事”等攝影類專欄。其中,《桐鄉新聞》的“視覺故事”,以小鏡頭、大廣角,鮮活的鏡頭故事,講述了精彩的人文故事。這其中,有世界旅游名鎮烏鎮歷史悠長的老橋故事,也有韓國服裝設計師在羊毛衫之都濮院鎮的精彩創業故事。
順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近年來,嘉報集團還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形成了一個以“兩報一網”微博、微信和“掌上嘉興”客戶端為核心,其他30多個微信公眾號為矩陣的新媒體陣營。
為推動融合發展,立體式提升輿論傳播效應,嘉報集團的4個社區報也分別設立了微信公眾號,開辟了各自的“掌上第二陣地”。
“不血腥、不媚俗,弘揚主旋律;有趣,不裝腔作勢,很溫情……”這是粉絲對“嘉興日報桐鄉新聞”微信公眾號的評價,也是其成功的秘訣。運作兩年多來,該公號粉絲量已突破1萬人,多次出現單月微信閱讀量突破百萬、單條微信10萬+的情況。
城市的美好環境需要廣大市民共同維護,只有從自身做起,城市中一道道綠色風景才能延續下去。《桐鄉新聞》策劃的“愛綠護綠,我們一起行動”之“家庭微花園”活動,報紙和微信一起刊登啟示,讀者通過微信發來照片,微友們通過投票選出各自心目中最美的“家庭微花園”,該活動收到28.8萬人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