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文添 覃媛梅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階段職普雙軌制教育的特點,論述指出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這種雙軌制的教育模式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在高中階段采取職普融合貫通的辦學模式,并就此從指導思想、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理論和實踐結合開展教學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階段 職普融通 雙軌制模式 專業技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B-0004-02
我國高中階段的教育長期以來采用雙軌制,其一是普通高中,以升學預備教育為主,為大學輸送學生;其二是職業學校,以就業預備教育為主,為企業提供員工,為技術學院提供學生。兩條軌道,兩種教育模式,其指導思想、培養目標、培訓方式、評價標準等都大不相同。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雙軌制的弊端越來越明顯,較難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每年高考過后,都有一部分畢業生高考落榜。他們雖然有較扎實的文化理論知識,但缺乏專業技能訓練,無法勝任具體的技術崗位,不能滿足用工市場的要求,這與社會急需大量的掌握專業技能的勞動者的要求不一致。從年齡上來說,他們正在走進就業的黃金時段,卻因缺乏專業的技能訓練而錯失良機。從這一點來看,也是一種人才培養方面的低效和浪費。職業學校的學生大都是中考失利者,起點低、文化知識基礎薄,這種不足使得他們大部分在技能目標的追求上止步于中級工。反觀我國制造業,由于一線高級工短缺,使得產品質量和產品提升等受到很大影響,使得企業競爭力難以提高。這反映出雙軌制教育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要求,因此,高中階段教育改革就是要推動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把培養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其中就強調了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由此,高中階段職普融合貫通的辦學模式應運而生。
一、課程滲透,各有所重
職普融合貫通,簡單地說就是在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之間搭建互通立交橋,讓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能力,在升學和就業中找到自己發展的空間,走自己的成功之路。美國、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在兼顧升學、就業兩方面的教育上,都有比較成熟的經驗,如互相承認學分、自由轉換學籍、資源共享,等等,學生根據能力、興趣愛好或升學或就業,有充分自由的選擇和發展空間。我國職普融合貫通的辦學模式,還處在試點階段,目前各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有綜合高中模式、資源共享模式、學科滲透模式等。
我們學校,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及學校的資源配備,采用學科滲透模式,于 2014 年秋季開辦了汽車運用與維修、計算機應用兩個專業共兩個班的“職普融通”班。
在探索這一新的辦學模式中,我們的指導思想是,通過普職的知識與技能的聯動對接,對學生進行升學、就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升學有實力、就業有技能。
以這一思想為指導,明確教學目的,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在教學內容方面,要求在三年課程中滲透高中(理科)課程,但是每一學年有所側重。第一學年側重普通高中課程,加強文化基礎知識教育,為下一步的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同時,在這一學年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優勢,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有更加成熟的選擇。第二學年,進行職普分流,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選擇普高或中職對口班,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提高學習效果。第三學年,職普各自按照已有的體系進行學習、考核,或為升入高等學校學習做準備,或為就業而參加技能等級、上崗證的考試做準備。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喜歡動手的特點,采用任務法、項目法等,結合實踐開展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利用假期時間,組織學生到校企合作實訓基地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零距離接觸企業,培養崗位技能和工作能力。
在三年的學習過程中,學校遵守“普職的知識與技能的聯動對接”指導思想,這兩個“職普融通”班的學生有三分之一多的學生在第一學年結束后自愿轉到普通班學習,這些學生部分參加2017 年的高考,約有 20% 人達到二本錄取分數線,其余的全部參加職業技術學院單獨招生并被錄取。中職班的學生大部分參加了對口專業的考試,并被相關院校錄取。余下的學生參加相關工種的技能等級、上崗證考試,并獲得通過。總的來看,選擇升學深造的學生基本實現了自己的愿望,而即將就業的學生也掌握了相關工種的專業技能,“職普融通”達到了辦學的目的,獲得了好的社會效應,得到學生家長的認可。
二、立足現實,學做合一
每一個學生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良好愿望,在絕大多數家長的意識里,所謂成龍成鳳,首選當然是考上大學,如果實現不了大學夢,起碼也要掌握一門技術,能夠靠一技之長掙錢養活自己。特別是廣大農村家長,他們親身體會到沒有知識、沒有技術帶來的生活艱辛,迫切希望兒女不再重復自己的老路而陷入困境。這一要求很樸素,很現實。但是,在雙軌制的辦學模式中,普高、職校兩條軌道壁壘森嚴,有相當多的家長面臨著子女讀普高還是職校的艱難選擇。讀普高如果考不上大學,沒有技術就業困難;讀職校又顧慮重重,擔心影響發展前途,提升的空間有限。“職普融通”這一模式幫助家長解決了選擇的難題,家長不用再去為是選讀普高還是職校操心了。更為重要的是,無論升學還是就業都能在同一所學校、在同一學習時段里自由選擇、學籍自由轉換,通過學習,學生既具備了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又掌握了就業需要的專業技能。家長放心、學生滿意,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當然,要在“職普融通”辦學模式中取得好的效果,除了指導思想要符合國家戰略政策和順應時代潮流、明確教育目的、合理計劃以外,還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習和借鑒成功的經驗,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否則,“職普融通”有可能吃力不討好,反而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我們在探索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經驗,有三點感想,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課程互補,相得益彰。根據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教材,進行內容互補。普高的課程內容側重于為升學做準備,知識系統性、邏輯性強;職校課程的內容側重于跟相關專業聯系,知識專業性強。例如《實用汽車與電子技術》與《物理》《普通話》與《語文》等,針對其中相同的知識點,從不同的角度來介紹以幫助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在程度深淺上做不同的要求使學生由此及彼地互相聯系又全面掌握。同時要注意兩者的內容差異,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比較,互相補充、借鑒,提高學習興趣和效率。
(二)學做合一,全面發展。普高側重于基礎文化知識,學習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理解、記憶,知識面廣、記憶點多;而職校側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依靠大量的實操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理論講解與實踐指導相結合,使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加深理解、鞏固,使實踐的體會能通過理論總結得到升華,使學生不但會做而且了解其中的原理和規律。例如采用任務法、項目法的學習形式,使學生既學會運用專業知識解決技術問題,在動手操作過程中逐漸形成技能,又能夠學習如何事先策劃、組織實施、協調合作關系等,獲得全面發展。
(三)職普融通,惠及農門。“職普融通”的辦學模式能否成功,關鍵是看其能否得到社會承認,其中學生家長的態度至關重要。學生家長的滿意度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家長滿意了,就能夠促進學生順利成長、發展。本校開辦的這兩個試點班,學生基本上來自農村,中考分數達不到本地普通高中分數線,文化基礎較差。他們的前途在哪里?如何幫助他們成長、讓他們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家長們憂心忡忡。經過三年的學習,這些學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學業,即將邁上人生新的旅程,或繼續入學深造,或憑著在校練就的一身技能走上工作崗位。家長們的難題得到了解決,“職普融通”的辦學模式也得到了相應的認可。
【參考文獻】
[1]劉麗群,劉家偉.我國高中階段教育普職融通困難的原因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5(2)
(責編 盧建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