蓓利
筆者憶起在念中學的時候,學校請來當地一位知名企業家為同學們講述其奮斗史。至今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一個片段是:企業家說自己小時候家境貧寒,兄弟三人與寡母相依,糧食經常短缺。但兄弟三人均非常懂事,有一次偶得一塊蛋糕,三人合計留給母親吃,而母親又執意讓兄弟三人分吃,導致蛋糕放置數天無人問津后發了霉。但一家人將霉變部分摘除后仍予以分食,導致腹瀉。后來,企業家自己做食品行業,對食品安全尤為上心,在當地最早實現企業ISO標準化管理,也為企業贏得快速發展的機遇。
這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食物短缺早已成為歷史,人們也逐漸過上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吃貨人生。但食品安全仍在一定程度上困擾著我們。“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饅頭”“地溝油”“蘇丹紅”“毒大米”等等事件,似乎仍歷歷在目,讓人心有余悸!
吃得安心,就這么難嗎?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導致上述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均非自然因素。換句話說,都是人為故意造成的。那么,這其中的動機是什么?政府該如何監管?社會又該如何監督?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顯然,從動機上分析,上述食品安全事件的制造者或者說違法犯罪分子,貪財的可能性最大。但人人均有財欲,關鍵是通過什么方法來滿足。如果是通過違法犯罪的方式,必然會侵害到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合法權益,也必然會面臨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制裁。但違法犯罪份子仍愿意鋌而走險的原因,排除法治宣傳教育不到位的因素,可能還是違法犯罪成本太低。因為相較于某些國家對此類行為開出的“終生市場禁入”或”罰到傾家蕩產”等罰單,目前我國的懲罰力度尚無法形成有效震懾,加上略顯薄弱的市場監管,導致了現階段食品安全問題頻發。
而對于政府如何有效監管,筆者認為“打鐵還需自身硬”。記得曾經有這樣一則報道:以“一只雞的監管”為例,比較了中美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方面的差異,也為中國食品衛生監督體制改革給出了一帖良方。報道指出,在中國,一只雞從農家的院子到被雞販子收購、再從農貿市場的攤販到走上市民的餐桌,會受到來自于農業、工商、食藥監等多個部門的監管,但事實上卻經常面臨職責邊界模糊導致的互相推諉和扯皮的問題。而在美國,不同于我國區分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分別由相應的政府部門監管的模式,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是分類別監管,如食物、化妝品、藥物、生物制劑、醫療器械以及放射性產品等,此種模式下,對于雞的監管始終是一個部門的問題,出了問題責任很明確,所以監管部門在職責范圍內絲毫不敢懈怠。同時,有學者亦指出,在日本的公務員中,自殺率比較高的是農林水產大臣,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農林水產大臣都必須首先承擔責任。所以,解決中國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的根本辦法就在于,強化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關工作人員的法律責任,而不是設置所謂的行政許可。
商販不應為謀財而害命,政府有關部門不能將失職歸咎于體制原因,但作為商品提供者同時又是消費者的全體公民,也不能無視自身責任。如果每種食品的生產者都缺乏食用自己產品的信心,而選擇他人(他國)生產的產品,在這個國家中的每個人其實都面臨著高風險。因為如果在整個市場中,大家都缺乏誠信,大家都選擇損人利己,那么看似利己,但當每個人都這么選擇的話,這場博弈沒有贏家。與此同時,作為消費的一方,如遭遇食品安全問題,也應理直氣壯地站出來,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因事小就算了,不因維權成本高就罷了,因為這可能關系你身后無數人的利益。
總而言之,在吃的問題上,如果全體國民都能像本文開篇提到的企業家那樣重視食品安全,并身體力行,同時政府在履行監管職責方面,做到不缺位、不失職,吃得安心就并非難事,充滿幸福感的生活也就離大家更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