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
內容摘要:受經濟增速減緩、網絡零售沖擊、同業競爭加劇、經營成本上升等影響,我國百貨業與其他實體零售業態一樣面臨經營慘淡、業績下滑、關店潮此起彼伏的困境,轉型升級和業態調整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流量成本上漲、線下體驗缺乏等因素,使得電商企業增長速度放緩。“互聯網+流通”為百貨業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新動力,百貨業擁抱互聯網,增加體驗式、場景化服務,發展智慧物流,嘗試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成為大勢所趨。百貨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時間較短,還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未來需要從線上線下差異化經營、線上線下打通導流、培養或引進專業化人才、運用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智慧物流等方面努力,以便更好地融合重構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百貨業 線上線下 融合發展 對策
引言
百貨店是滿足消費者對時尚商品多樣化需求的零售業態,一般選址在城市繁華區或交通要道上,采取自選銷售與柜臺銷售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進貨、管理、運營等活動。百貨業作為我國發展歷史最悠久的業態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初至中期,伴隨著中國零售業的對外開放,曾經有過一段輝煌,后來步入了調整期。在與購物中心、綜合超市的激烈競爭中,歷經變革與創新,百貨業剛開始恢復元氣,又遭遇電子商務的沖擊。融合互聯網不僅是政策導向,也是百貨業自身發展的選擇。
百貨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現狀
(一)百貨業發展陷入困境,尋求轉型升級
銷售總額在上升,增長率在下降。如表1所示,從銷售總額來看,整體呈上升趨勢,但是龍頭企業銷售額不高。2014-2016年,我國百貨業上市公司銷售總額的平均值分別為78.2億元、112.5億元、139.9億元,逐漸上升。但是銷售總額前3名的百貨上市公司一直在變化,銷售總額在300億元上下。2014-2017上半年,排名第1位的企業依次是萬達百貨、歐亞集團、王府井百貨、百聯股份,銷售總額分別為256億元、361.8億元、275.9億元、246.4億元,與國際零售巨頭梅西百貨(2014年1765億元、2015年1700億元、2016年1619億元)有很大差距。
從增長率來看,逐年遞減。2014-2016年的平均值分別為5.8%、0.2%、0.1%,呈現下降態勢;同比增幅最大的企業依次為南京新百158.2%、南京新百102.5%、茂業國際42.6%,增幅下滑。2014-2016年期間,同比增幅為負數的企業均為18家,2017年上半年有14家;排行榜前10名百貨企業中,分別有6家、4家、7家、4家為負。
經營慘淡,關店潮蔓延。實體店的關店潮開始像“病毒”一樣在全國各地蔓延。如表2所示,從百貨類門店來看,2014年共關閉23家門店,百盛百貨是當年關店數最多的企業,關閉了4家門店,其次是華堂商場、中都百貨。“互聯網+”的浪潮使得零售企業倍受煎熬,2015年共關閉83家百貨門店,萬達百貨因承受不住現金流等壓力關閉48家門店,其次是金鷹商貿、馬莎百貨各關閉5家。2016年百貨業繼續一片慘烈,共關閉25家門店,百盛百貨關閉5家,其次是NOVO百貨、久光百貨等。2017年共關閉45家門店,仍是百盛百貨位居首位關閉4家,其次是新世界百貨和百聯股份分別關閉3家。百貨企業因經營慘淡,關店潮仍會持續進行。
(二)電商增速放緩,謀求線下發展
網絡零售增長放慢。網絡零售是指通過互聯網來進行商品交易的零售活動,是一種優勢互補的多業態融合模式。由圖1可看出,交易額由2002年的0.001817萬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7.18萬億元,增加了3950倍;2002-2008年網絡零售交易額增長率呈現“W”型,2009-2011年增長率下降了近100個百分點,2012-2017年增長放慢,增速略有波動。
電商尋求落地。低價策略和巨大流量是電商企業進入市場最大的優勢,但是隨著網店數量的增加,各大中小店鋪對流量的爭奪愈發激烈,這使得流量成本越來越高昂。同時,價格策略制定左右為難、無法及時取貨、顧客無法體驗線下的商業氛圍及貼心備至的導購服務等問題,成為了制約電商發展的因素。
如今,很多電商企業開始謀求線下發展,布局線上線下業務。聚美優品落戶前門,麥考林、裂帛等服裝品牌開設實體店,京東、淘寶大搞渠道下沉、布局農村市場等都是電商企業落實O2O的一種形式。目前電商落地可以總結成三種模式:第一,自建實體店。這需要的運營成本較高,對于體驗性較強的產品,通過實體店有助于產品的銷售;第二,與其他渠道合作。這種模式是建立在雙方達成一致目標的基礎上,通過管理默契、制度體系及執行力度的調控,來實現共同盈利;第三,自建倉儲物流。這需要有大量的資本支撐,可以營造更好的用戶體驗,提高競爭力,是長遠發展的首選策略。
促進百貨業線上線下加快融合的對策建議
百貨企業開始將傳統銷售方式與線上銷售渠道進行整合,業務整合情況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利潤空間的拓展情況,甚至還會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現階段我國大型百貨企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運營時間較短,尚未成熟,存在一系列問題:線上線下價格難以有效統一、缺乏線上線下雙向引流、缺乏電商人才和專業運營團隊、缺乏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物流配送體系有待完善。基于此,百貨企業一定要制定線上線下有效發展策略,解決好存在的問題,才能促進我國百貨業重返輝煌時光。
(一)線上線下實行差異化經營
目前,我國百貨業線上線下普遍存在商品同質化問題。百麗、大嘴猴、阿曼尼、歐時力、IT、ONLY、VERA MODA等牌子在線上商店和線下百貨店都可以輕易找到,同一件商品線上價格卻比線下百貨店便宜很多,通過價格對比,消費者涌到線上消費,線下百貨店經營慘淡。
百貨業實行線上線下差異化經營即是通過研究線上線下產品、價格、服務和體驗等各方面的差異性,制定不同的經營策略,實現錯位經營、共同發展的目的。當前如何突破“同質化”、抓住線上線下主流客戶成為百貨業的重要課題。百貨業需要恰當的定位,確定目標客群,并努力在客戶心中樹立獨特的商業形象,以達到差異化經營拓展生存空間的目的。主要從四點出發:其一,實現產品的差異化。線上線下可以采取新品和舊品的差異化策略,按一定的比例進行安排,這樣可以緩沖線上線下分銷商的利益沖突。線下可以銷售一些體驗性強且具特色的產品,線上銷售更多偏向于體驗性較弱且普遍實用的產品;其二,實現價格的差異化。一部分百貨業實行線上線下同價策略,但難度很大。大部分百貨業實行線上價格低于線下價格,這易使消費者涌入線上,而線下慘淡。百貨企業要注意線上線下促銷戰和價格戰的協調,以便獲得最大利潤;其三,實現服務的差異化。線上的服務是隱形的,消費者存有較大疑惑,可以通過語言、圖片等獲得消費者的信任。線下是面對面服務,可以通過實際商品展示和服務人員的熱情服務,獲得固定客戶;其四,實現體驗的差異化。線上商品缺乏體驗性,可以向消費者提供免費試用服務等。線下可以多做些體驗式營銷,讓消費者親身體驗,提高購買的可能性,比如免費化妝、免費品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