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玲
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是一句飽含對歷史深沉的審視,對現實冷靜的洞察,對未來辯證的思索的至理名言。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一個民族的創新能力是核心競爭力,它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而民族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潛能的開發,基礎在教育,關鍵在教育。
關鍵詞:創新;培養;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084-01
求異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它要求學生從同一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和見解的思維。在閱讀教學中怎樣才能找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訓練點呢?我的主要做法是:
1.逆向思維,培養跨越性
善于發現事實、現象與問題間隱蔽的聯系是創新性思維的特征。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不唯書,敢于反其道而思,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根據故事過程推測可能產生的另外一種結局,借以培養學生逆向思維。如《赤壁之戰》一文,講到曹操接到黃蓋的詐降信,信以為真,最后敗得一塌糊涂時,有個學生就好奇地問:"曹操不是個生性多疑的人嗎?為什么會上當?假如他當時頭腦冷靜,識破黃蓋使用的計策,會出現什么結果呢?"教師巧妙利用這一問題,相機進行點撥,組織一場討論,結果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課堂氣氛活躍,發言新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僅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求異思維,而且每一個學生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了發揮。
2.續編故事,培養創造性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強的文章言雖盡而意未窮,使人產生無限遐想。這時教師應因勢利導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想象,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如學了《龜兔賽跑》后,教師設計拓展性練習:如果龜兔舉行第二次賽跑,結果會怎樣?會不會有另外的結果?為什么?讓學生編寫"新龜兔賽跑"的故事。大部分都寫兔子吸取了教訓,第二次以絕對優勢贏得比賽。也有的說兔子第二次在去比賽時由于好勝心切,下坡時翻了幾個跟頭,前腿骨折,烏龜不費吹灰之力又勝了兔子;有的說第二次比賽場地改在了沼澤地,烏龜很順利就爬過去了,而兔子的腳一踏下去就陷進去了,兔子雖然吸取了教訓但還是輸了……這種求異思維訓練既深化了對寓言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3.質疑設問,培養求實性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 善教者,不但要善于答疑,還要善于激疑,更要善于啟發學生質疑。因此,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并善于突破大家的同一觀點,已有的見解或結論,大膽提出通過自己思考得出的新的見解或結論,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教學《稱象》時,千百年來都認為曹沖稱象的方法最為科學。但對此觀點也要敢于不盲從,敢于質疑。教學中問學生"還有沒有更好的稱象的辦法?"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求異思維智慧的火花被擦燃。其中一個學生說,稱石頭太麻煩了,可以讓隨行官員一個個的上船,直到船沉到畫線的地方,稱稱每個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這就是與眾不同又切實可行的好辦法。這樣極大地誘發了他們用求新求異的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創造意識。
4.補充情節,培養形象性
文章反映客觀事物具有典型性,所以作者往往只篩選、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現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場面用一句話作高度概括,留下空間讓讀者去想象去填補。對此。教師要善于運用課文中的場面空間、關鍵性詞語、概括性詞句、標點符號等因素,采用補寫、改寫、擴寫等方式,去啟發學生聯想,引導學生填補故事情節。如《刻舟求劍》最后寫那個丟劍人說等船靠了岸,他要從在船舷上所作的記號那兒跳下江去撈劍。教師可設計說寫訓練:A、船靠岸后,那個人怎樣跳下江去撈劍的?怎樣撈?B、他沒撈到劍神情怎樣?會做些什么?說些什么?C、岸上看他撈劍的人會有什么神情、舉動、議論?這一情節的補充,不僅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情況變了,事物也在變的道理,更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和形象性。
5.角色表演,培養靈活性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指出:"利用表演進行教學,本身包含創作的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維發展,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意識"。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各種有利時機,誘導學生自己探討的動機,激發學生求新求異的創造思維。如教學《狼和小羊》這篇課文,教師抓住"(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這一語句,提出問題:"假如你是這只小羊,你打算怎樣對待向自己撲來的狼呢?"我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演一演。沒有腳本、對白和動作,由學生自己設計,不經排練,但孩子們的思維像噴泉一樣涌出來。
6.比較字詞,培養準確性
課文作為范本,它為學生提供了訓練語言的情境。如有的課文幾次出現同一詞語,但是具有不同的內涵。教師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有意識地采用同類比較的方法,進行求異思維訓練,能有效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思維的準確性。如《我的戰友邱少云》兩處用了"才":"烈火在他身上整整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發起沖鋒,才二十分鐘就結束了戰斗"。前一個"才"字形容慢,后一個"才"字形容快,這一慢一快的兩個"才",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加以分辨比較:沖鋒前,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燒,戰士們心受煎熬,自然感到時間過得太慢;發起沖鋒后,戰友們懷著為烈士報仇的強烈感情殺向敵人,速度自然快。這一比較,"才"字的內涵自然地得到了悟解,求異思維得到了發展,有效地體現了創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