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國秀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135-01
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課改浪潮,很多教師面對新的教材、新的課改理念,總是覺得心里沒底,不知道如何應對。本人根據多年基層教學經驗,就小學數學教法淺談如下見解:
1.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上講臺講題不失為一種好的教法,學生在講題的過程中,教師認真聽講,及時有效地提出意見。
例如:我在教學"正方體的認識"一節課時,在講完"長方體的認識"后,布置的作業是預習"正方體的認識"并為下一節講課做好準備。這節課開始,同學們爭著講題。我先叫了一位中等生,這位學生手里拿著自制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走上講臺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正方體是由6個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它有12條棱,8個頂點,6個面。接著,引導學生向他提出不懂得問題。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他們都積極思考,都想問一個問題難住他,后來,有幾位學生問了幾個問題,他都一一做了解答,而且講解的很清楚;最后,我讓沒有機會上講臺的學生在他們小組進行講解。這節課大家學習氣氛特別濃,一堂課自始至終學生都注意力集中,積極思考,各有所獲。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提高了他么的語言表達能力。
2.在課堂中展開合作學習
新課程教材重素質、重能力的培養,強調要選擇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并具有趣味性的素材,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要豐富多彩,提供需要學生合作交流來解決的問題,設置教學實踐活動和綜合應用活動。根據教材特點有效地組織、協調、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更為重要的是創設有利于合作的心理環境。教師必須在課堂中建立學習目標、獎勵、角色、材料等方面的積極的相互依賴條件,讓學生能在合作互動中獲益,不僅自己獲益,更要讓合作伙伴獲益,使學生感受到能為別人帶來的快樂,自己更加快樂。
但并非所有的活動都適于合作,合作學習也并非只有一種模式可以選用。實際上,過于簡單、結構良好、只有單一答案的任務,如簡單計算之類的活動,就不適于合作。需要探究、值得思考、發散思維的活動。
3.合理運用學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在教學中相互滲透,相互轉化。數學家華羅庚指出,數缺形時少直觀,形缺數時南入微。這就要求在研究數學問題時,把數形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數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進行抽血思維,從形的方面進行形象思維通過學具的操作,可促進這一過程的完成。
例如:三年級學生學習一位數除法,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十位上除后出現有余數的情況,如:42÷3,學生難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得幾個十要和個位上的數結合起來繼續除。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可采用"擺小棒"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會:4捆(4個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1個10),十位商1;剩下一捆表示1個10,要繼續平均分只能拆開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根(4個1),個位商4.通過擺小棒體會剩下一捆繼續平均分,怎么分,使學生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繼續除的算理,已此讓學生把動手操作活動和豎式相對照數形結合,在操作中從形的方面進行具體思考后逐步過渡到數的方面進行思維,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時,促進了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