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精華,根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新課標要求、學生發展需要,初中語文教師應重視利用古詩文教學滋潤學生的心田——即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把樹德立人的教學目標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滲透進學生的心田。教師通過開展經典誦讀、引導學生與古人進行心靈對話、啟發聯想想象幫助學生認識傳統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價值觀;意義;方法
新課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維度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笨梢娏⒌聵淙耸钦Z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古詩文占了51.7%,是課本中的極品。語文教師要重視利用這一重要資源,即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之中,把樹德立人的教學目標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滲透進學生的心田。幫學生從傳統文化中吸收民族智慧,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本文結合十幾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從用古詩文教學潤桃李心田的意義、方法這兩個方面簡要談談我的看法。
一、 古詩文教學在培養初中生情感價值觀中的意義
1. 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習主席說:“要把經典詩詞嵌在學生腦子里。”即強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浩瀚如海的古詩文中蘊藏著豐厚的人文寶藏。如“與朋友交往而不信乎”的誠信精神;“人心齊,泰山移”的合作精神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的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憂樂觀等。中國有今日之發展,跟繼承和發揚了這一精神財富密不可分。
2. 新課標的要求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一部分前言強調:“幫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語文課程任重道遠……”基本理念部分說:“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苯滩闹械墓旁娢淖鳛閭鹘y人生觀、價值觀的特殊載體,理所當然承擔起立德樹人的使命。
3. 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需求
中學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但當前,很多學生存在自我意識過強,道德觀念不強,人生目標不明確等諸多問題。古詩文教學是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和優雅情趣,逐步形成健康心理和正確人生觀的有效途徑。古詩文學習能使學生自然地受到熏陶,從而塑造高尚靈魂和完善人格修養,并對其一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所以用古詩文教學潤桃李心田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需求。
二、 用古詩文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方法
1. 開展經典誦讀,傳承愛國情懷
劉國正說過:“古典詩文還是進行思想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痹诠旁娢慕虒W中可以讓學生誦讀,文章的意境、作者的情感、作品的主題、蘊含的精神等都將在朗讀的過程中得到體會領悟。如在教學《過零丁洋》《岳陽樓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破陣子》《江城子》等詩文時,學生通過聽范讀、自由朗讀、齊讀、表演讀等各種形式的誦讀活動,徜徉在愛國主義、情感體驗和自主教育中,體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朗朗書聲能使學生激情澎湃,增強民族正義感和責任心,激發學生們的愛國情懷。中華傳統的美德將自然而然地滲透到學生的心田。
2. 與古人心靈對話,培養積極心態
古詩文是古人情感、生活、價值觀的縮影。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人生的哲理卻亙古不變。古詩文人文性特點決定著其對培養學生健康人格,豁達心境也有重要作用。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同古人進行心靈對話,文中人物的不同人生境界,能夠給學生帶來生活啟示,促使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向社會。
在教學《觀滄?!窌r,教師著重引導學生體會曹操作為三國時期英雄人物的雄偉氣魄、統一天下的遠大志向、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和“老驥伏櫪”的奮進精神。在教蘇軾、柳宗元、劉禹錫、歐陽修、范仲淹等的詩文時,簡介他們歷盡坎坷卻笑對人生的生平,告訴學生被貶的痛苦未必沒有價值,命運坎坷未必沒有意義。在教學《陳涉世家》時告訴學生要少有大志。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積極心態教育的良好素材。
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與古人進行心靈對話時,讓他們學習到古人博大的胸襟,坦然面對人生的順境和逆境,也就能建立起健康的積極心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 通過聯想、想象,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借景抒情的詩文富有形象性,一篇文、一首詩、一句話都是一幅畫。教師在課堂上要創設情境,借助PPT、音頻視頻等直觀的教具,拓展學生的想象,把詩文中的景物在頭腦中描繪成畫面。如教學《望岳》單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夠的。可以通過教師范讀、配樂朗讀、觀看PPT展示的圖片等,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展開聯想,想象詩中的青翠山色、陽光、云霧、歸鳥所組成的畫面,綿延遼闊的齊魯大地、神奇秀美的泰山美景不覺就會飛進學生的腦海。在學習《小石潭記》《滿井游記》《醉翁亭記》這些古詩文時,體味作品中反映的景美、情美,在美文的感染熏陶下,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得以提高,使審美教育取得“潤物細無聲”的藝術效果。
總之,古詩文蘊含著古代人的人生觀和生活智慧,中華民族精神發芽滋長的沃土,是我們取之不盡的教育源泉。教師要利用好古詩文教學潤桃李心田。
參考文獻:
[1]張秋玲,王彤彥,張萍萍.新版課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語文[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2011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王志雄.淺談中學語文教材中古典詩文的審美風格[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06(2):115.
作者簡介:
徐好華,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高陂中學。endprint